第二百九十七章 中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程。”  

李治反问道:“那么邻里几家共同出钱不就可以了。”  

看着天真的晋王,许敬宗笑道:“有县里承担压力,他们还不至于自己去承受风险,既然有现成的,并不会有太多人主动地自立门户。”  

“许少尹这个说法不矛盾吗?”  

听到李治又反问了。  

许敬宗思量着反驳,可一时间竟找不到反驳的话。  

上官仪笑道:“东宫教出来的孩子果然不同,三两言语就能明白话语中的问题所在。”  

“治只是在皇兄与皇姐教导下,学到了一些皮毛。”  

许敬宗一阵无言,关中的一些治理方略,其实自己也没有吃透,长久以来,不明白的事先做着,后来就会慢慢明白。  

基本上,京兆府在东宫太子的吩咐下,按照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运作着。  

学习这种事也只能是自己领悟多少是多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东宫送来的方略与要点,越来越生涩难懂了。  

自认博学的许敬宗正处于知识盲区,不过这都没什么,太子殿下提倡因地制宜,边学边实践的工作态度。  

李治接着道:“但洛阳的经营模式与关中是不同的,洛阳的作坊多数都是商贾自建,如今颇有成效,治所言可对?”  

许敬宗:“…”  

“许少尹?”  

许敬宗颔首道:“正是如此。”  

回长安的路上,上官仪又提起了郭骆驼,现在其人带着家眷就住在了西域,挖坎儿井也好,种植瓜种棉花也罢,也不知道他何时能够回来。  

将士们在中秋之前回来是最好的,或许大军也在念想着赶在中秋时间回到长安,可以与家人们共度佳节。  

裴明礼在河西走廊待了一年,在河西走廊卖蜂蜜又赚了不少银钱,有了积蓄之后,就打算在长安再谋一番事业。  

他正守在京兆府门口,打算见许敬宗。  

可一直到天色入夜,都没见许少尹回来,临近宵禁的时候,裴明礼一无所获地回到了家中。  

打开家门就见到了正在与弟弟妹妹玩闹的薛大哥,他笑着道:“薛大哥!”  

薛仁贵起身正色道:“守约被封为安西都护府的都护,这两年多半不会回来了,某家先随着大军回了卫府,来与你说一声。”  

裴明礼笑着在院子内坐下来,道:“守约现在是裴都护了。”  

薛仁贵重重点头,道:“军中将领都很赏识他,守约叮嘱让某家来看看你,近来如何?”  

“挺好的,挺好的。”他笑呵呵道:“打算在关中开设一个作坊,现在洛阳那边的人都在开设作坊,有钱的商贾都去洛阳定居了,我先在关中开设,地方都选好了,就等见到许少尹。”  

说着话,裴明礼还面带笑容。  

薛仁贵道:“某家如今在领军卫任职,有什么要帮忙的,来领军卫寻便好。”  

“都挺好的,我马上就要发大财了。”  

听明礼说着这些话语,薛仁贵正色起身道:“好,某家告辞了。”  

裴明礼送着薛大哥到了门外,守约也好薛大哥也罢,他们都是有本事的人,打心里觉得羡慕。  

可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头,受了多少委屈,裴明礼也从来不会说出口,其实开设作坊的事哪有这么顺利,京兆府是一个行事相当严苛的官衙。  

说什么已挑选好了地方,裴明礼哪有资格去挑地,连许敬宗的面都见不到。  

说这些也只是希望薛大哥与守约能够安心。  

现在薛大哥能够来看望他,裴明礼心中就很高兴了。  

而后他关上了家门,笑着任由一群弟弟妹妹围了上来。  

这几年他们长高了许多,等他们能够识文书写文章,往后可以参加科举。  

裴明礼领着弟弟妹妹进了屋,开始考校他们这些天所学所得。  

不过他心里更明白,每一次科举都是数千人参加,能够进士及第的只有寥寥百余人。  

想要弟弟妹妹在科举中得到优势,就需要更好的人来教导,不能只请能够识文解字的夫子,要请更好的夫子,有名气的夫子给再多钱也不见得能请到。  

裴明礼一直尽力给他们最好的,就像邻里之间穿不起名贵的衣裳,而这群弟弟妹妹穿出去的衣着就如一个个勋贵子弟一般。  

请夫子就需要门第,没有足够高门第,就请不到更好的夫子。  

如果守约回来就好了,不然就可以借着守约的河东裴氏门第,定能请到很好的夫子。  

裴明礼考校完弟弟妹妹的学识,又在夜里辗转难眠。  

翌日,裴明礼带着弟弟妹妹出门,早晨的长安已很热闹了,他将弟弟妹妹留在崇文馆设在这里的木棚下,能蹭就蹭。  

虽说没读过什么书,但裴明礼觉得崇文馆的学识应该是当今最好的。  

而他自己则在街对面支起了摊子,继续卖着蜜水,时刻关注着同样来摆摊各路商贾,与他们一起议论如今的关中形势。  

在长安摸爬滚打不容易,裴明礼没有拜在杜荷门下,打算自立根生,至少在长安有机会,河东地界太小了,小到河东的那些商贾联手坑他的经营成果。  

长安则不同,京兆府虽说严苛,但很公允。  

如今长安人人都在讨论开设作坊的事宜,只要开了作坊就能发财的观念早就在裴明礼心中扎下了根。  

而且有了作坊之后,就有了立足之本,不用再走街串巷地卖蜜水了。  

现在,在长安经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