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笄礼(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府。”  

“殿下是觉得李义府这个人还靠不住?”  

“李义府在洛阳虽说有些时日了,可他毕竟不熟悉京兆府与崇文馆的行事方式,要有个人带着。”  

“下官这就去安排。”  

李承乾又吩咐道:“现在西域地界的将领都撤回来了,看来父皇对庭州与西州的建设还未有准备,让褚遂良拟一个安西都护府建设的章程,过了立冬就交上来。”  

听太子殿下说得轻描淡写,于志宁有些犹豫,低声道:“可他现在正在休沐。”  

“写个章程而已。”  

“喏。”  

李承乾满意点头。  

给太子做事不分休沐不休沐的,即便是朝堂众多官吏休沐的时节,京兆府乃至崇文馆的官吏都还在忙碌。  

现在的大唐是个群星闪耀的时代,经历过隋末大乱,再到如今,贞观一朝的朝野人才如云,这很难得。  

这因现在的大唐的内部实力强大,有些人的才干就显得不太出众。  

清闲的时候,李承乾坐在老师的位置上,看着老师批阅过的奏章,其中就有松州兵马的调令,以及派出斥候查探吐蕃。  

过了午时,李治快步跑来。  

李承乾道:“你怎么来了?”  

李治披着大氅,他一路跑进中书省就坐在炉子边,伸出双掌放在火边,“曲江池那边有好多的勋贵家的女眷。”  

“嗯,你烦了?”  

“弟弟不觉得烦,就是想来皇兄这边坐坐。”  

李承乾也在炉子边坐下来,从炉子边拿出一张饼,道:“有什么消息要说的,就快说。”  

“皇兄怎知姐姐让弟弟来传消息的。”  

看着皇兄的脸色,李治有些萎靡地低下脑袋道:“难怪河间王叔说,弟弟放个屁,皇兄都知道弟弟上一顿吃的是什么。”  

“这个…孤真不知道。”  

李治搬着小胡凳在皇兄边上低声道:“母后赐给孔老夫子家中的女眷,三个香囊。”  

“还有呢?”  

“还有父皇近来酷爱文章与诗文,借此还问了孔老夫子文章之事,说不定要在孔老夫子家中寻一个女子,给皇兄做太子妃。”  

李承乾摇头道:“稚奴啊,你想错了。”  

“为何?”  

“父皇与母后从来不会将心中所想轻易表露出来,越是这么做就越说明了,孤的婚事与孔老夫子家没有关系了,以你姐姐的见识不应该看不出来,她一定另有深意。”  

李治神色凝重地挠了挠头,“那皇姐为何让弟弟与皇兄说这些。”  

李承乾忽然笑道:“你回去告诉丽质,就说她的弟子不用太多,找三五个苗头较好的。”  

李治狐疑道:“原来是姐姐她在挑选弟子。”  

再一想,李治当即明白了,他一拍大腿道:“弟弟明白了,父皇与母后这是在给姐姐打掩护,毕竟姐姐收女子为弟子这种事不能太招摇,说不定是姐姐与母后说她看中了老夫子家的哪个孙女,想要收弟子,母后才会给她们家赏赐。”  

其实李治这个弟弟并不算太笨,就是在一群兄弟姐妹中比较,他的反应与机敏确实是下乘,而且是差生那一列。  

李承乾道:“现在东阳一定还在给各家女眷诊脉看病吧。”  

“皇兄怎么又知道?”  

“呵呵,父皇不显摆才怪。”李承乾神色了然,道:“你走吧,接着去玩,孤好不容易清闲几天。”  

李治点着头走出了中书省,他仔细一想忽然觉得不对,怎么曲江池的情况皇兄都知晓。  

甚至还知道两位姐姐这些天的行状。  

李治神色狐疑,说不定皇兄真的知道我上一顿吃的是什么。  

皇帝出去游猎的第三天,天空阴沉沉又下起了下雪,来年自己这个太子就二十岁了。  

母后帮着东阳与丽质在曲江池举行了笄礼,是女子成年的一种礼仪。  

毕竟妹妹来年也十七了,东阳十六了。  

送来消息的时候,听说曲江池的勋贵宾客就有上千人。  

宁儿将自己精心做的陶埙,送给长乐公主与东阳公主做笄礼的礼物。  

虽说两个妹妹在曲江池举行了笄礼,但宗室中人送来的贺礼都放在了东宫,一时间在东宫门前一大堆。  

小福翻找着,找出了不少值钱的东西。  

甚至李渊破天荒地去了一趟武德殿,回东宫的时候,带来了两小袋金沙。  

李承乾揣着手,瞧着一堆贺礼道:“看来宗室中人家底都还挺厚实的,父皇与爷爷当年没少赏赐。”  

李渊道:“当年赏赐给各家之时,朕也没有考虑周全。”  

“孙儿一直在想,爷爷究竟将金沙放在了武德殿何处。”  

“等将来你登基那天,朕会告诉你的。”  

李承乾道:“若孙儿想登基了,爷爷一定会支持的吧。”  

这种事肯定不是一个太子说想登基,就一定会登基的。  

李渊笑抚须笑呵呵地将两个香囊布袋交给一旁的东宫掌事女官宁儿,吩咐交给丽质与东阳。  

宁儿躬身应下。  

父皇这些天忙着与众将领游猎。  

母后也忙着应付勋贵家的宾客。  

从立冬时节庆贺到现在,今年的大唐办成了不少大事,眼下多半也忙得不可开交。  

眼看立冬时节就要过去了,听闻这些天褚遂良通宵达旦地专研安西都护府如何建设,也没见他送来回信。  

小兕子又长高了不少,她穿着道袍双手背负走到尚书省门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