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真话(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甚至都睡不好觉,只想着快点回高昌,继续在胡姬的拥抱中寻求安慰。  

四方馆门前,一个愿意说,一个愿意听。  

最后麹智盛说累了,他带着自己的使团离开了这里,他要离开长安,要回家了。  

阿史那杜尔还在四方馆门前值守,冷风吹过也是巍然不动。  

上官仪带着两个人,从当上弘文馆的主事以来,这里的波斯人,西域人,突厥人所看的书籍都是他安排的,这些人需要看什么,不需要看什么书,都在这位弘文馆的主事一言而决中。  

看到高昌王子正巧带着使团离开,上官仪问道:“这高昌王子没请你一起去高昌吗?”  

阿史那杜尔板着脸道:“我想去,但我要报仇。”  

上官仪叹道:“他很烦吧。”  

阿史那杜尔颔首,“很烦。”  

拍了拍他的肩膀,上官仪走入四方馆内。  

长安城东市街上,这里有一座府邸,这是镇军大将军的府邸府内,柴绍剥开一个桂圆,细细品尝着,耳边是陛下的讲述与埋怨。  

这贞观十年本来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可对陛下来说这一切并不是多么愉快。  

桂圆吃多了,柴绍拿起一碗茶水,细细品尝着,感受着茶水中和着这个口中的味道。  

李世民也正在剥着桂圆,眼前的桌上已有了不少的桂圆壳,又道:“就在去年休沐之前的最后一场朝会,朕本想摆宴的,可承干这小子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要坚持开源节流之策,将节俭作风继续践行十数年。”  

柴绍喝着茶水笑着点头。  

“朕当初心想着,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承干,朕当时便等了片刻,等着有人站出来反对他。”  

柴绍笑着没有讲话。  

“朕的孩子就站在朕的面前,说完这些话之后,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反对,甚至连一个问话都没有,他们竟然答应了,竟然答应了朕的儿子。”  

李世民不痛快地喝下一口酒水道:“你说朕的儿子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  

柴绍回道:“陛下说笑了,太子殿下最敬重陛下。”  

李世民扶着额头接着道:“这小子现在又下政令了,他一个太子竟然想让关中,潼关,洛阳三地吸纳人口。”  

柴绍笑着又喝下一口茶水,继续听着陛下的抱怨。  

李世民指着东宫方向道:“他让洛阳,潼关,关中,吸纳中原各地的人口,说是如果无处劳作,无处安家,可以去洛阳,潼关安家,这种政令竟然还被玄龄他们安排下去了。”  

“看来房相也是很支持太子的政令,太子主掌关中农事,自然可以发布这等政令,也是太子殿下的职权,这是陛下赐予太子的。”  

“你是说朕自找的?”  

柴绍清了清嗓子,“陛下心中清楚,末将绝无这等意思。”  

“朕与你说这些做什么。”李世民挥袖站起身,神色苦闷,“连你都要将镇军大将军的位置交给太子,想必你也是护着他的。”  

柴绍行礼道:“太子殿下是储君,储君贤明是社稷之福,末将定当看护太子,遥想当年,末将见到太子时,他就是个很懂事的孩子。”  

李世民离开了,在柴绍的府邸与这位十分宠溺太子的人谈话很不合适。  

也不是说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不够宽宏大量。  

李世民一路走回宫中,对一旁的太监吩咐道:“往后让太子多去看望他,朕就不来了。”  

“喏。”  

东宫,这里乱糟糟的,孩子们练箭术练得不怎么样,倒是玩起了游戏。  

他们将箭头取下来,然后套上一个个的白布,兄弟姐妹分成两队,白布上沾着灰,只要箭矢落在对方身上就会有白印子,就算是得一分。  

高阳与清河坐在一旁记分坐着裁判。  

李承干站在东宫门口,看着眼前的欢声笑语,爷爷向来疼爱她们,练箭术练到这种境地,成了她们的一种游戏,也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爷爷会让她们放肆地玩耍,生怕玩得不够尽兴。  

李承干默不作声离开,打算先去见一个人,也就是舅爷说过杜正伦。  

杜正伦如今任职殿中侍御史,父皇在今年刚刚下达的政令。  

刚刚从中书省的后门出来,杜正伦就开始撞见了正在这里吃着面饼的太子。  

他匆匆行礼就要离开。  

“慢着。”  

杜正伦转回身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干指着还敞开的后门,道:“关上。”  

“喏。”杜正伦重新走回来,知道太子的习惯,连忙将门关好,确认关严实了,这才又是行礼,再一次准备离开。  

“慢着。”  

刚走了两步,身后又传来了太子殿下的话语,杜正伦停下脚步立在原地。  

李承干提了提一旁的食盒,道:“一起吃点。”  

“臣不敢。”  

“无妨,孤让你吃就吃。”  

“喏。”  

杜正伦走了回来,接过太子递来的食盒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  

还是与太子保持了一些距离,两人大概相隔一米,就这么吃着,默不作声。  

等吃完了面条,李承干还坐在一旁的石阶上。  

杜正伦吃的速度不够快,还在想着什么自己从后门一出来就撞见了坐在这里的太子。  

“朝中官吏或多或少,都是有三五好友的,孤发现你总是一个人走动,这朝中没有朋友吗?”  

“回殿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