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查到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被太子的钱粮堵住了口舌。  

良久,太极殿内还是一片沉默。  

李承乾道:“既然没有人反对,其实大唐依旧不富裕,我们还需要进取。”  

“因此往后坚持开源节流的方略持之以恒,望诸位监督,也希望互相监督。”  

“臣等领命。”一众文武大臣朗声道。  

“父皇,儿臣说完了。”  

殿内安静片刻。  

见没有回复,李承乾又唤道:“父皇?”  

李世民这才沉声道:“既然无人反对,那就按太子的意思去办。”  

李承乾躬身行礼道:“喏。”  

太子走回了原来的位置。  

李泰道:“自然是为了捉拿贪墨的县官。”  

韩瑗面色沉着又道:“此事为何只给了魏王殿下书信,朝中为何没有议论,是远在洛阳的吴王殿下给魏王的私下书信,而不经过朝中议事,如此章程,臣身为兵部左侍郎有权过问。”  

李泰拿出一份奏章,递上道:“当然有准备。”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朝班,扫视在场的群臣众人。  

韩瑗接过魏王递来的奏章,看了一眼便合上道:“陛下,臣以为不能够给予吴王殿下调用各县兵马之权。”  

李泰问道:“为何?”  

韩瑗道:“如果身在洛阳的是魏王殿下,臣也一样反对。”  

魏征站出朝班道:“陛下,韩侍郎恐怕是还在担忧各地士族吧?”  

韩瑗不语。  

朝堂上依旧很安静,众人听着朝堂上的争论。  

魏征道:“吾等乃官吏,主持社稷,决不能看各地士族的情面而不敢动手,难道说就因为各地士族把持地方权力多年,伤到洛阳根骨而不作为吗?”  

韩瑗道:“陛下,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不会在朝中无的放矢,如果他现在开口说这件事,那么心中一定有打算,也相信父皇一定会答应这个举措。  

从当初父皇秋猎回来,李泰就将父皇的心思揣摩的很清楚。  

真要是将洛阳的官吏一锅端了,其中又有多少官吏与七姓十家有联系?  

李承乾站出朝班,与弟弟李泰站在一起,道:“父皇,儿臣时常在想,躲在温暖的一间小屋中可以躲避严寒,哪怕是外界漫天风雪也与自己无关,可当躲进这间小屋中的人越来越多,空气就会越来越浑浊,环境也会越来越脏。”  

看了眼身侧的弟弟,李承乾接着道:“朝野皆知,儿臣是一个喜净的人,换作是儿臣,儿臣绝不躲在一间温暖的屋子中,风雪总有一天会停,外面的阳光总会出来。”  

“人可以很痛苦的活着,但人不能麻木地活着。”  

太子的话语声在殿内回荡。  

李承乾转身面对朝中文武,冷声道:“如果我们都在一间温暖的屋子中躲着,连外面是否有了温暖的阳光都不知道,连呼吸一口外面的空气都不敢,那么谁是懦夫”  

“是你吗?韩侍郎?”  

韩瑗沉默不语。  

“因此孤始终坚持,宁可一直痛苦地清醒着,也不愿意在麻木中浑浑噩噩,我们要了解痛苦,承受痛苦,哪怕会有剧痛,打断了骨头也会重新长回来。”  

太子的话音刚落,魏征站出朝班道:“陛下,臣附议,洛阳水灾案一定要一查到底,有坐视不管的官吏一律革职,参与的官吏流放,该杀的一律要杀,正如太子所言,就算是将洛阳翻了天,也要一查到底。”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陛下。  

李承乾朗声道:“儿臣请父皇暂赐监察御史马周为洛阳刺史,给予马周刺史职权。”  

李泰连忙道:“儿臣附议。”  

魏征道:“臣附议。”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站出朝班道:“臣等附议。”  

一众文武行礼,道:“臣等附议。”  

韩瑗站在朝班中,愣神良久,他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缓缓躬身行礼,道:“臣…附议。”  

李世民目光落在了太子身上,这个儿子有勇气,敢说话,也有胆魄。  

如当初高士廉告知,他与温彦博又有一次谈话,他说太子身上藏着十分锐利的锋芒。  

只要马周成了洛阳刺史,他就有了调动洛阳各县的职权,境内所有官兵都要听从刺史调动。  

李世民沉声道:“命监察御史马周暂领洛阳刺史,严查洛阳水灾案。”  

群臣高呼道:“陛下圣明。”  

人生来就是有锋芒的,这种锋芒也许是反骨,也许是野心。  

旨意匆匆送出了太极殿,一路朝着洛阳而去。  

走出太极殿,李泰道:“青雀恍然不知所措,谢皇兄站出来直言。”  

李承乾揣着手,依旧走在群臣的最后方,最后一个走出太极殿,道:“身为大哥,应该的。”  

李泰心里感动,讪讪一笑,道:“青雀没有准备充分,让皇兄见笑了。”  

“无妨,伱能站出来,我们兄弟姐妹就会一起站出来,孤说过谁与我们兄弟为敌,就是与我们全家为敌。”  

“青雀铭记皇兄教诲。”  

李泰神色终于轻松了许多。  

“来东宫用饭吗”  

“不了,文学馆还有不少事。”  

如果因害怕大动干戈,就不敢与世家妥协,反而退让,往后就会一直退让。  

贞观立足才九年,这九年中的前三年关中一直都在灾害中,后三年又在战争中。  

如今边关安宁,大唐也终于可以休养生息,腾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