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迎接陛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爷笑着道:“老头子本是太原人,是跟着儿子一起来长安的,卖了这些鸭蛋,便给家中的孙儿谋个好亲事。”  

李承乾随身出门没带银钱,还是李绩又拿出一串钱,摘了五十钱递上。  

提着一篮子鸭蛋,继续走着,李承乾笑道:“等回了宫,孤再将钱还给大将军。”  

李绩连忙道:“殿下不用这般,还需什么,告知末将便是。”  

李承乾低声道:“孤先走走,看看东宫还缺什么。”  

太子殿下与大将军走在街道上,一直到了京兆府前,李承乾看着这处官邸门前的门吏,便上前问道:“京兆府尹可在?”  

门吏没有回应,而是眼神示意,便有一人快步走入官邸。  

很快就有一个熟面孔的人走出来,他笑呵呵道:“不知太子殿下到了,实在是失礼,这两人是新来的。”  

“无妨。”李承乾笑着从篮子里拿出两颗鸭蛋,道:“皇叔可在?”  

“府尹已回家了,殿下可以留话,下官代为转达。”他想了想又解释道:“是府尹家中有急事。”  

李承乾将两颗鸭蛋递给他道:“孤买了一些鸭蛋,给皇叔两颗,还望代为转交。”“喏。”  

临走前,李承乾又多看了一眼京兆府大门,没多作停留。  

京兆府内,原本的京兆府门吏递上两颗鸭蛋,躬身道:“殿下在街上买了一篮子鸭蛋,留了两颗转交给府尹。”  

李道宗依旧站在一旁沉默不言。  

李世民双手背负,又问:“他还说什么了吗?”  

“没有其他的话语留下。”  

尉迟恭低声道:“陛下,马上就要入夜了。”  

程咬金笑着道:“陛下,不如留宿末将府上。”  

李道宗行礼道:“陛下,京兆府尹更好一些。”  

又在街上逛了一圈,夕阳快西沉的时候,李承乾这才打算回宫。  

魏王府邸,李泰站在原地来回走着,他问道:“派出去的人真没有见到父皇吗?”  

“回殿下,我们派出去的眼线沿途远远跟着大军,隐约可以在大军中看到陛下的车驾。”  

李泰思量着,低语道:“父皇没有下车驾停留?”  

“刚送来的消息是,大军一路行进没有停顿。”  

李泰颔首道:“再去查探。”  

“喏!”  

有些焦虑又有些疑惑,李泰来来回回走在府邸里又自语道:“父皇怎会不停下来看看各县田亩与乡民?”  

黄昏时分,长孙无忌带着几个文吏走出朱雀门。  

李承乾与李绩后脚刚到。  

长孙无忌不解道:“殿下是又出宫了吗?”  

李承乾又给眼前几人一人分了一颗鸭蛋,道:“孤出去买一些鸭蛋。”  

“鸭蛋…”长孙无忌听着这个外甥的话,一时无言以对。  

李承乾迈步走入朱雀门,又道:“舅舅,今天京兆府有送呈报来吗?”  

长孙无忌道:“从早晨开始就没送来。”  

“孤去了一趟京兆府,说是皇叔他家中有急事,也不知道他家中出了什么事,平日里就算是他家夫人打砸叫骂,他都不敢耽误正事的,多半真有什么急事,不得不去。”  

长孙无忌躬身行礼,“殿下,明日午时玄武门迎接陛下。”  

“孤知道了。”  

等太子殿下走入朱雀门,看着厚重的朱雀门缓缓关上。  

长孙无忌又向一旁的岑文本与褚遂良吩咐道:“明日午时,你们也与老夫一起去。”  

“喏!”  

吩咐完,几人各自行礼离开。  

回到东宫,李承乾便将鸭蛋交给了小福,让她去腌制咸鸭蛋,又叮嘱道:“弟弟妹妹最喜咸鸭蛋了。”  

小福提着一篮子咸鸭蛋,欣喜道:“我们宫里正缺鸭蛋。”  

入夜后,宫里寂静,要是这个时候站在朱雀门望去,可以见到长安城内灯火点点,颇有人间烟火气。  

东宫内,李承乾点燃一盏油灯,让原本黑暗的寝殿内有了光亮,宁儿与几个宫女将烛台也抬了进来,寝殿内亮堂了不少。  

李承乾道:“明日一早要去玄武门迎接父皇回来,宁儿姐帮孤照看弟弟妹妹。”  

宁儿行礼道:“奴婢收拾一番,明日与殿下一同前去。”  

李承乾手拿着毛笔,正在一张纸上画着图纸,毛笔的笔触有些颤抖,画了一个立方体,自语道:“还是需要尺子与硬笔更好些。”  

索性搁下了手中的笔,洗漱好便休息了。  

翌日早晨,贞观七年,深秋时节,皇帝出巡骊山秋猎要回来了。  

李承乾简单应付了早朝,去东宫用了一顿饭便要去玄武门迎接父皇。  

父皇去的时候是从玄武门走的,回来的时候也是从玄武门入,因东门,南门,西门是朱雀大街的闹市。  

玄武门位于长安的北面,也是禁宫的后门,这里的防卫一直都很森严。  

午时,李承乾来到玄武门,房相,赵国公,李绩大将军,李道彦,以及之前一直没有露面的秦琼大将军,满朝文武站在门前,都已等在这里了。  

看了看左右,人也差不多都到了。  

众人站在门前小声说着话。  

目光向着远处官道看去,也没见大军回来的影子。  

多半还要再接着等。  

不多时李孝恭也来了,他笑呵呵道:“来迟了,来迟了!宗正寺那些破事真是烦死老夫了。”  

穿着甲胄的秦琼与李绩站在最前方准备迎接陛下。  

李大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