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冒失举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不得离开长安。”  

“他现在护在孙神医身边是吗?”  

许敬宗回道:“衣食住行都在杜府,跟随孙神医到处看病,护送至今还是江夏郡王的安排。”  

李承乾饶有兴致地看着许敬宗,这是一个人精,十足的人精。  

现在的许敬宗既是六品的秘书监侍郎,又是八品的晋阳县丞,对朝政局势了解得很透彻。  

近来朝中发生的那些事,他一定有耳闻,又提孙神医,又提江夏郡王。  

他就差没说都是东宫自己人。  

李承乾颔首道:“也好。”  

许敬宗连忙躬身道:“听凭殿下安排。”  

“就依照你的意思办。”  

“喏。”  

李承乾又看向上官仪,道:“许侍郎一个人忙前忙后难免有疏漏,上官兄多看着点,有什么事可以呈报东宫。”  

闻言,上官仪躬身行礼。  

“对了。”李承乾有些后知后觉,又补充道:“孤听闻你现在还是弘文馆的直学士对吧?”  

“不瞒殿下,如今就在弘文馆。”  

李承乾点头,没有接着说,而是拿起没吃的另外两条烤鱼,递给李绩,道:“将军,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喏。”李绩板着脸回应。  

光吃烤鱼和萝卜自然是吃不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李承乾觉得自己能吃得也更多了。  

又拿出一张饼,掰开一半分给宁儿。  

这位太子一边吃着饼,领着众人一路走着。  

李绩就走在太子的身侧,一边走一边吃着烤鱼,用手拔下一些鱼肉,放入口中,熟练地吐出鱼刺,又将有些油腻的手往腰带处擦了擦。  

泾阳的作坊正在运作,看到一个个刚成型的肥皂脱模而出,放在阳光底下晾晒就很喜人。  

在泾阳走了一圈,除了作坊建设得更大了,也没别的变化。  

便坐上车驾,赶在天黑前离开泾阳。  

这是东宫太子的习惯,也是东宫的规矩,天黑之前就一定要回去,不论是弟弟妹妹去了她们母妃身边,或者是在宫里嬉闹,也一定要在天黑前回东宫。  

上官仪与许敬宗站在官道上行礼送别太子殿下。  

等车驾走远了,上官仪低声道:“许侍郎行事未免太过着急了。”  

许敬宗道:“你是觉得老夫如今向殿下举荐魏昶不合适?”  

“不合时宜。”  

“你我都知道太子殿下还年少,如果将来有一朝遇到难事,东宫需要能够为此卖命的人。”  

上官仪打心里不喜欢许敬宗的作派,可他的话也不无道理,东宫储君不是别人,将来万一…  

深吸一口气,静下心神,希望东宫没有万一。  

既然是替东宫打算,上官仪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如今的自己在殿下面前人微言轻。  

李承乾坐在回去的马车内。  

宁儿就跪坐在一旁,低声道:“殿下,是否需要喝水?”  

李承乾伸手接过她递来的水囊,喝着水囊中还有些温热的开水,手撑着一侧的脸颊,倚着车窗,马车走得并不快,正好欣赏着关中秋日里的景色。  

秋雨刚停歇,关中乡民便在田地里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需要将作物蔬菜豆子全部收集起来,用来过冬。  

李孝恭策马在一旁,催促马儿上前。  

等皇叔到了眼前,挡住了要看的风景,李承乾无奈一叹。  

李孝恭先是瞧了眼领头护送在前的李绩,低声道:“许敬宗这人有些冒失。”  

“嗯,无端向孤举荐魏昶,确实很冒失。”  

李孝恭道:“这人不知轻重”  

李承乾缓缓道:“他当然知道轻重了,皇叔以为他是无的放矢吗?”  

见他又不言语,李承乾又将水囊递给一旁的宁儿,对骑在马背上的皇叔,低声道:“许敬宗想要成为一个对东宫很重要的人物,他既为孤打算,也为他自己谋划。”  

“人嘛,总是要为自己考虑,对孤来说他为自己考虑也没什么,只要他还是为东宫办事。”  

李孝恭道:“殿下是说用人不疑?”  

李承乾笑道:“是团结下属,共创辉煌。”  

作为皇叔,只能给这个侄儿多一些忠告,每每说起这些就会觉得这些忠告对这位十五岁的侄儿显得多余,准确来说这位在东宫长大的侄儿已十六岁了。  

“十六岁…”李孝恭蹙眉道:“老夫十六岁时,早已领兵打仗了。”  

李承乾道:“孤还是谢谢皇叔的忠告。”  

“你能听取这些话就好。”  

其实仔细想着往后该如何,比如说用五年时间建设大唐的作坊业,形成规模之后就有了产业上下游的区别,再之后慢慢往贸易上作出改变。  

与其说眼前这点泾阳的小事,再看现在的中原还处于一种依黄河长江两岸为主的小农经济,这依旧是当下最重要的实体。  

马车进入长安城,到了朱雀门,宁儿先下了马车。  

李承乾走下马车,皇叔已先一步离开了。  

见到李绩走到一旁,李承乾笑道:“大将军有劳了。”  

“无妨,殿下若还要外出,知会末将便是。”  

李承乾点头行礼,便快步朝着承天门走去。  

李绩命人收拾好车驾,带着人也回去了。  

黄昏时分,只有一缕残阳还照在这片天地,东边的天际已先暗下来了。  

像是一滴墨从东边的天空开始化开,慢慢覆盖整片天空。  

从承天门走入,望了眼远处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