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储君心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充分说明了泾阳可以调动的人力与物力,还施行这个三年计划有很多的阻力。  

其中带来了不少泾阳县县志的记录,大多都是前隋保留下来的,到了武德年间就断代了至今才有恢复。  

这也没办法,武德年间中原各地都还在打仗呢。  

资料不全,还要亲自去查看,这才会有这一次出来,亲自查看泾阳的缘由。  

既然将来的泾阳是一片东宫说了算的地方,那就要让东宫上心治理。  

这是皇叔李孝恭说的,泾阳是一片东宫说了算的地方。  

换言之,如果泾阳因东宫更贫瘠了,那就是这位东宫储君的不是。  

虽说放任之也无妨,哪怕泾阳还是老样子。  

可总觉得将来有人提及这件事,或者被人弹劾,别说孤会丢脸,河间郡王与舅爷这两位长辈的脸面也不好看。  

皇叔的话是有深意的,你是东宫储君,你要治理一方乡民就要好好治理。  

哪怕作为储君养一头猪,你养的猪死了,那都是东宫的过错。  

孤的皇叔呀,你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活出来的真理才是真理。  

一路上,李承乾翻看着泾阳历年的县志。  

官道上有些崎岖,有李绩大将军护送,一路上顺畅了不少,马车行进的速度更快了。  

有风吹开车帘,当车帘被风吹开的时候,宁儿回头看去就能见到坐在马车内的殿下。  

现在殿下依着马车,斜靠着,一手撑着侧脸,一手拿着一卷书正在看着。  

风吹来,这位大唐最尊贵的少年人的额前碎发飘荡。  

宁儿收回了目光,策马继续跟在殿下的车驾边。  

泾阳距离长安城并不远,大概有一个时辰,李承乾坐在马车内被颠得有些不舒服了。  

许敬宗与李绩说了一句话,护卫的队伍这才停下。  

“殿下,到了。”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县志,阴沉的天还下着雨,雨势并不大。  

走下马车,踩在土质松软的官道上,放眼看去,眼前的是一片荒地,黄土坡地高低起伏,一片挨着一片,草木长得不高。  

许敬宗道:“臣在奏章上所言的难点便是这里,此地乃泾阳北侧台塬,因引水灌溉困难,这里几经荒芜,若能耕种,方能增加百亩耕地,泾阳南面靠着渭河,泾阳县人多在南面耕种,也养有羊群。”  

黄土高坡也并不算太遭,如今看过去植被还是尽可能覆盖了黄土,这里是八百里秦川的腹地。  

一旁的战马在雨天似乎又不太爽利,打了两声响鼻。  

李绩拉着缰绳安抚着马儿,跟着殿下与许敬宗走上这处高坡。  

往远处张望,还是能够看到在这里劳作的人,还有零星几只羊正在嚼着草,旁若无人地模样很喜人。  

风景怡人,这雨天让春日的凉爽又回来了,舒服地深吸一口气,李承乾笑道:“这不挺好的吗?”  

许敬宗低声道:“殿下,如今泾阳有耕地五百七十五亩,因多年洪积的缘故,这里的耕地收成与各县相比,并不好。”  

李承乾蹙眉捧起一把土,土质很松,渗水性很强。  

泾阳位于渭河的中段,也就是岐山的断裂带两侧。  

这里的地势西北居高,且东南偏低。  

就这么一片地势,想要大面积地灌溉确实很难,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西北的黄土高坡。  

也就是这么一个风干,水汽干燥的地方,杜荷觉得这里是最适合嗮纸的。  

李承乾放下手中黄土,又道:“也不是太差,相较于关中其他地方,这里其实也适合种葡萄。”  

许敬宗啧舌道:“种葡萄?”  

“嗯,种葡萄。”  

“可是这片荒地野草都长不高,殿下还是莫要说笑了。”  

毕竟在后世,泾阳所产的葡萄一直都是特优品,与这里的土壤气候也是有分不开的缘故。  

泾阳确实是一片宝地,像关中或者放眼中原,这样的宝地还有很多很多。  

可是在如今,在大唐,泾阳的葡萄还没有闻名,“咸阳蓝宝石”的美誉也还没有闻名于各地。  

加之现在的大唐,环境还没有这么糟,黄河水系充沛,就连河西走廊都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养马场。  

那眼下来看,真有这么难吗?  

换做自己来实施,总归没有后世这么难的,至少现在可以这么想。  

弟弟妹妹喜欢吃葡萄干,可关中种的葡萄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人人都吃得上。  

我是当大哥的,想想自家弟弟妹妹或许能够满足。  

可别人家的孩子能吃上一口葡萄吗?  

这个物质贫瘠的大唐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水果自由。  

一想到这些窘境,大唐这个帝国还要为此奋斗多少年?  

有些人只会将精力与智慧放在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上,真想将这些人的头拧下来。  

所谓精神境界,不过是虚无。  

物质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衣食住行才是人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  

看来朴素的唯物学说在当下,还是任重道远的。  

李承乾感慨道:“老许,这就要批评你了。”  

许敬宗不知道自己是哪句话说错了,低着头一张脸也耷拉下来。  

“很多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李承乾拿起一根枯枝在地上画着,一边道:“从渭河上游引水,开凿沟渠,将水灌溉引来。”  

许敬宗仔细看着这位太子所画的图,又道:“若途径白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