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孙神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多时,舅爷家的老仆从买来了一大盒的甑糕。  

李承乾笑着接过道:“麻烦了。”  

那老仆从笑着道:“殿下不用说这些的,还有什么需要告知老奴。”  

再看一眼舅爷的神色,他老人家已经将牌放下,眼看已是黄昏天色,李承乾起身道:“天色不早了,孤要是不回去弟弟妹妹们都不知道今晚吃什么。”  

高士廉扶着腰站起来道:“回去吧,殿下能够在东宫好好坐着,老朽就心满意足了。”  

李承乾错愕一笑,道:“您说得好似孙儿不会在东宫乖乖坐着。”  

黄昏天吹来一阵凉风,高士廉摇头道:“回去吧。”  

向着舅爷作揖行礼,李承乾带着李恪走出这处府邸,黄昏的温和阳光嗮在长安城,将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带着李恪迎着夕阳走向朱雀大街,李承乾道:“你看,舅爷其实是个很随和的人。”  

李恪低声道:“皇兄的那小游戏还是很有意思的。”  

正如杨妃说的,如果东宫能够在长乐公主有困难的时候奔走相助,那么在将来其他的弟弟妹妹有难也一定会帮忙的。  

正是因为这点,杨妃才会让李恪来接近东宫。  

其实本来,也就是以前的李承乾与李恪的关系很不错。  

如李恪这样实诚的孩子,是一定会有朋友的。  

两人走到朱雀大街,一路朝着朱雀门走去,街道上来往的行人不少。  

在古代,人品亦是一种很重要的资产。  

这也是难免的,在这条件受限的千百年间,人品也是一个人的重要履历。  

走入承天门,李恪又道:“今日谢皇兄引见许国公。”  

李承乾叹道:“要不一起去东宫用个晚饭?”  

“不了,还要去见过母妃。”  

“也好。”  

两人在承天门的分别。  

东宫内一群孩子还在盼望着皇兄回来,看到夕阳下的身影,李治第一个跑来,“皇兄,今晚我们吃什么?”  

“今晚多吃点蔬菜。”  

“嗯?这是什么?”李治使劲嗅了嗅,道:“是甑糕!”  

李承乾将盒子交给他,嘱咐道:“分给大家吃,谁敢吃多了不吃晚饭,等着收拾吧。”  

李治笑着露出刚换了牙不久的牙齿,捧着一盒甑糕高兴地跑入东宫。  

孩子们还是天真无邪的,一口甑糕就让她们幸福地眯起了眼。  

长安,许国公府邸,高士廉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牌,将它们整理好,又一张张地铺开。  

等老仆从端上一碗黍米,还有一些炖过的羊肉,与一碟野菜,低声道:“您可以用饭了。”  

府邸内,很安静,高士廉问道:“高林啊。”  

老仆从弯腰,同样苍老的脸道:“您有什么吩咐?”  

高士廉双眼似有回忆,低声道:“蜀中还有消息送来吗?”  

高林直起身子,蹙眉道:“六年了吧,一直没有消息送来,您当年治理蜀地这么久还在牵挂着呀?”  

“嗯。”高士廉点头道:“去将虞世南和王珪这两个老家伙请来,就说老夫要和他们打牌。”  

“喏。”  

夜色完全笼罩长安城的时候,虞世南与王珪两人一起到了许国公的府邸。  

三人围着一张桌子,高士廉正在与他们讲述着这個游戏的规则。  

坊间传闻,虞世南是当世书法大家,与欧阳询当世齐名。  

只不过现今书法字体中,从武德一朝开始,大唐的两位皇帝都更喜欢欧阳询的正楷字体。  

另一位老人家王珪,他是前隋的名臣,几次隐居,又被请出山,现在是皇帝身边的谏议大夫,朝中种种内政都要过问。  

高士廉低声道:“我们三个都是朝中的老人了,看朝中这么多事,早就有心无力。”  

王珪道:“又何尝不是,一把年纪了,也该早点离开朝堂,这朝堂早晚要交给房玄龄,岑文本这些人主持的中书省。”  

虞世南坐在一旁没有说话。  

三位是朝中的老一辈,也是皇帝李世民几次挽留,至今留在朝中的。  

相比于三人年迈,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他们正值壮年,才是朝中最中坚的力量。  

眼前几人虽说还身居朝中最重要的位置,可这位置早晚要交出去,将权力全部还给皇帝。  

而且这一天也不远了。  

高士廉解释道:“这个游戏是承乾那孩子想出来的,他整天说是闲着无事,这孩子平日里也不上进,好在他还算懂事,唉…”  

三人继续打着牌。  

夜深了,许国公的府邸还亮着灯火。  

要说平日里,这三位老人家早早就睡下了,倒是难得快到子时了,还未入睡。  

虞世南与王珪的家人都来了,纷纷等着门外,好接着自家老头子回去。  

可屋内,三人之间的游戏还在继续。  

“哈哈哈!老夫又赢了!”  

屋内传来了虞世南的大笑声。  

这是越老越活得带劲了,三人竟然一直玩到了这个时辰,还越玩越来劲了。  

高士廉也赢了好几局,他笑道:“这游戏还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不能与孙儿玩。”  

牌局依旧,直到翌日清晨,三位老人家手里还拿着牌,双眼带着血丝一夜没有合眼,还在牌局上厮杀。  

一直到真支撑不住了,高士廉邀请两人住下。  

毕竟牌友难得,虞世南与王珪也答应了下来,眼下什么国事政事都没有牌局上的厮杀来得有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