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德智体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好,就这么被她利用了。”  

甘露殿内,李世民听着李慎讲解着原理,比如水压气压得根本听不懂。  

究其根本,再问李慎其实他也不懂,这些都是皇兄教的。  

太子先前说的三篇文章还是很有见地的,现在文章不讲了,开始专研这些造物?  

李世民并不高兴,反倒是有些忧虑了,道:“青雀这些天一直在国子监向孔颖达讨教学问,承乾竟整日为这些奇巧之物忙碌。”  

随后叫来了几个工部的人,在立政殿后的水井也造了这么一个盖子,长长的竹管挖空之后直入水井中。  

半晌,在李慎乖巧地指点下,这个打水泵终于出水了。  

不用水桶去捞水,摇动几下杆子就可以。  

李慎道:“父皇若还想看更好玩的,可以与儿臣一起去东宫。”  

李世民蹙眉道:“你皇兄这些天不好好念书,就在专研这些?”  

李慎点头道:“皇兄说还要造几个抽水马桶。”  

“这是你皇兄让朕看的?他想让朕知道他在东宫的成果?”  

李慎摇头,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李世民拍了拍这孩子的肩膀,低声道:“你很懂事,以后就留在东宫,跟在你皇兄身边好好学习技艺。”  

“儿臣谨遵父皇命。”  

“嗯。”李世民沉声道:“你回去吧。”  

“喏。”李慎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离开了。  

翌日,李丽质早起去立政殿看望母后,这是她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见过母后便要匆匆回东宫。  

李承乾被自己的妹妹摇醒,还有些迷糊翻过身道:“丽质,你皇兄我造了一晚上的抽水马桶,让孤再睡片刻。”  

“皇兄快醒醒。”  

见她还不依不饶的,李承乾只好又翻过身,侧卧着睁开眼,看她焦急的小脸,“怎么了?闯祸了?”  

“弟弟妹妹没有闯祸,是母后有命。”她拿出一卷黄绢放在榻上,“母后有命,将纪王李慎交给皇兄教养。”  

“孤知道了。”  

李承乾翻了一个身,迷迷糊糊回了一句话,便又睡下了。  

糊里糊涂中再一想,便又觉得不对。  

从榻上坐起来,叫住就要离开的妹妹,“丽质,母后是什么意思?”  

李丽质回道:“都是后宫那些事,妃子之间总要争取父皇的注意,母后知道韦妃利用慎儿来东宫拿图纸,往后就不用韦妃教导她的孩子了。”  

闻言,李承乾叹道:“孤知道了,你先出去吧,孤要换衣服洗漱了。”  

“嗯。”  

等长乐公主离开,宁儿这才走入寝殿内,解释道:“因皇后旨意,奴婢也拦不得。”  

李承乾起身,赤脚踩在寝殿的木板上,打开窗户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顿时精神了不少,“大朝会就要开始了吧。”  

宁儿回道:“就在明天,明天一早殿下就要去太极殿听政。”  

她将换洗的衣服放在一旁,试了试水桶内的水温,道:“殿下可以洗漱了。”  

等殿下洗漱完,寝殿的门打开之后,宁儿又走入殿内,给殿下梳理着头发。  

李承乾皱眉看着窗外,沉默不语。  

宁儿一边梳理着殿下的长发,低声道:“殿下似乎有心事。”  

李承乾道:“以前,母后是如何处置后宫之事的?”  

宁儿回道:“皇后处置后宫之事向来是严厉的,当初后宫就出现了有昭仪被毒害,因这件事皇后处置很多人,也杀了很多人,到如今后宫无人再敢为恶。”  

她叹道:“有时候要一劳永逸,行事是必须严酷的,否则那些人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只有让人胆寒,成为不敢触碰的禁忌,才能收敛。”  

“可即便是收敛,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心思,韦妃的事便是她的小心思在作祟,好在皇后主持后宫之事向来是严明的,除了后宫对待外人时,皇后还是很宽容很开明的。”  

寝殿内还有一些湿漉漉的脚印,那是太子洗浴后留下的,与往常一样,殿下爱干净,所以在洗浴后还会刷牙。  

小福看了眼殿内的情形,她捧起殿下换洗后的衣物,默不作声地离开。  

宁儿姐是太子殿下身边最亲近的人。  

要说殿下现在的生活习惯,也就这位掌事女官最清楚。  

“东宫很少有人着凉,也无人生病,倒是宫里其他地方有不少人染上了风寒,太医署的人还想来过问。”  

“孤是大唐的祥瑞,孤是大唐最大的福分,东宫自然不会有人生病。”  

宁儿捂嘴轻笑道:“殿下又在说笑了。”  

“孤这话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孤确实是大唐最大的福分。”  

宁儿道:“嗯,储君安好,便是大唐最好的福分。”  

小福将要换洗的衣物交给另外一位宫女,自己便守在殿外,听着殿下与宁儿姐的笑谈,她心中满是羡慕。  

与殿下讲话是一件令人如沐春风的事,殿下是个很随和的人,而且话语很有意思,总会让人放松下来。  

弟弟妹妹也梳洗好了,五个妹妹,长乐公主,东阳公主,清河公主,汝南公主,高阳公主,还有两个弟弟,李治与李慎。  

李承乾从寝殿走出来了,弟弟妹妹就已在用饭了,她们的早饭很简单,一人一碗羊肉拉面。  

用罢了早饭,便是早上自习,她们可以从书架上拿自己喜欢看的书。  

李承乾还要准备教材,思想建设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