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子讲故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倒也不怕这种腐朽的皇权政治,会腐蚀自己的三观。  

至少经历过后世知识洗礼,以及经过精密又系统化的教育之后,自内向外有着严丝合缝的思想武装。  

李承乾看着眼前书籍中,记录着的关于古来有趣的奇闻异事,或者是帝王权术相关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不好看,其中有一部分从后世的书籍中有过更完整的解读。  

这也不是自大,而是后世的故事更加精妙绝伦。  

帝王权术吗?  

很厉害吗?  

做太子的终极目标是要做皇帝,那么抛却眼前阻碍的前提,需要考虑做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就比如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就像是古往今来的皇帝,通常都喜欢将主观意识强加给客观事实。  

李承乾觉得,可以用自己充实的知识海洋,来重新规划怎么做一个皇帝,缓缓在眼前写下三个字:皇帝学。  

如果真将自己的现有认知与如今的现实状况结合,再做一个复杂的论述题,那么这个题就会成为唐人的先进思想皇帝学?  

随后,李承乾又将自己写下的三个字的纸撕了下来,再将其揉碎,丢入一旁的水盆中,让墨迹化水,直到看不清。  

而后眼前的宣纸便少了一角。  

谁也不知道,现在这位温和又善良的太子,在这副俊朗的皮囊下,藏着的是一个怪物,这头怪物的思想被武装到了牙齿。  

宁儿低声道:“殿下今天想看什么样的书。”  

李承乾道:“我喜欢看红楼,这个故事看了许多年。”  

“红楼?”宁儿看了看一旁的书架,皱眉道:“东宫没有这卷书。”  

红楼是后世的曹雪芹老师写的,当然没有了,心里这么暗暗想着,李承乾道:“我给你们说说红楼的故事吧。”  

言至此处,宁儿叫来了几个宫女,一起听殿下讲故事。  

从黛玉丧母再讲到薛宝钗进驻贾府,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听着让她们出神。  

这世上好似真有黛玉这个人,因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  

李承乾才讲了两大章,一直以来缺乏故事的唐人哪里听过这种,心头甚是好奇。  

到了晌午,李承乾还要为东宫的生活起居想办法,至少让东宫的生活更好一些。  

殿下所讲的故事点到为止,当下她们只能期待殿下会在哪一天什么时候,再讲这个故事的后续。  

红楼讲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由盛而衰。  

它又是一面镜子,反映封建的四大家族互相联姻结盟。  

直面人心的黑暗,会让人如坠冰窖。  

故事是能影响人的,不论什么年龄段的人,读了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大唐需要故事,一个时代总是需要这么几个深入人心的故事,才能令人警醒。  

人如果不看故事,那精神生活就只剩下了吃喝与飘赌了。  

培养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李承乾觉得可以培养出三两个最忠实的拥戴者。  

姑娘们都走到殿外,她们要为太子接下来的作息忙碌。  

李承乾与宁儿聊着天,现在的殿下很健谈,时常会逗得她捂嘴直笑,笑得扶着腰才能站好。  

“殿下是不能做商人的。”  

“你说得对,孤不能当商人,但只要孤一句话,就会有人抢着给东宫送钱。”  

宁儿接着道:“那殿下又何故要行商呢?”  

李承乾颔首道:“孤可以不做商人,但孤不能不了解商人,宁儿姐觉得呢?”  

虽然听殿下叫一声姐姐很是高兴,可宁儿还是要行礼,恭敬道:“奴婢当不得殿下一声姐姐,还望殿下以后不要再这么说了。”  

李承乾看了看四下,道:“这里又没有外人。”  

宁儿是宫里行事较为有经验的宫女了,可面对殿下这般话语,她也难免脸颊一红,又道:“奴婢不敢当。”  

殿外的宫女快步走来,她先是怯生生看了宁儿姐一眼,生怕因自己的到来而打扰了殿下与宁二姐的雅兴。  

李承乾道:“是有什么事?你直说便好。”  

她回禀道:“殿下,赵节求见,就在东宫外。”  

闻言,李承乾看向一旁的宁儿,又蹙眉道:“他来做什么?”  

在史书上有记载,原本李承乾会在贞观十六年准备谋反,赵节就在谋反名单中。  

史书上匆匆一眼,至今记得。  

宁儿提醒道:“当初赵节来寻殿下,说是想要入军,因他资历不够卫府不愿意收他,从文又没资格,也没读过什么书,想要谋得一份出路,之后长广公主也来见过殿下,说起了这件事,殿下答应了。”  

李承乾疑惑道:“孤当初怎么会答应的?”  

宁儿回忆了一番,又道:“殿下说赵节乃功臣之后,自当帮忙,而后便答应了下来,而且还要建设东宫右率,命赵节为领军将领,这是秋天的事了。”  

“孤差点忘了。”  

当然是忘了,这是“前任”答应的事,我怎么会记得?  

宁儿又问:“要将赵节请进来吗?”  

李承乾忽又板着一张脸,缓缓道:“不用了,就说孤反悔了。”  

“可…”宁儿有意提醒道:“赵节的生母是当今长广公主。”  

“也就是孤的亲姑姑?”  

“嗯。”  

“那又如何?”李承乾干脆道:“就因为他是孤的姑姑的儿子,孤就要对他网开一面,再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