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 落日余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开了本新书:全球末世:我的房子能升级,兄弟们帮忙收藏,给几张推荐!  

可能很多人,会感觉难以置信。  

甚至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这些车企,他们可是传统车企里赫赫有名的老牌门阀了,怎么可能还比不过那些扯犊子的互联网车企?  

没错,如果说造传统燃油车,这些互联网车企,就算给他们二十年,他们也追不上这些传统车企。  

可你要说造混动车,或者是电动车,那这完全就是另外一个赛道了。  

你要造这样的车,别的不说,首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电控软件的设置。  

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电控系统,真的这么重要嘛?  

没错,真的很重要,这电控系统,可以说就是电动车,或者混动车的大脑。  

如果是混动车型,目前的主流趋势就是增程式电动车。  

而增程式电动车,那你的系统就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比如电能还剩多少的时候,你的发动机要启动介入,然后发动机是串联还是并联。  

发动机怎么用,才能最省油,把功率发挥到最大化。  

是给车载电池充电,还是直接给驱动电机供电,又或者两者兼备。  

甚至在供电的同时,发动机要怎么介入,怎么和驱动电机匹配,一同给车子提供动力。  

当车子在什么速度的时候,开空调,电池该怎么输出。  

冬天的时候,车子开暖风的时候,又该是又发动机供暖,还是电动机供暖。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林林总总加起来,光是各种使用场景,就不下成千上万种。  

而这些问题,全都要靠车载电脑ECU来控制解决。  

而这时候,你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你的系统设计的好不好,流畅不流畅,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间的自动切换,是否智能顺滑,是否会卡机等等。  

这些可都要考验软件编程工程师们的技术根底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车企在这方面会首先落马的主要原因。  

因为众所周知,在进入智能化时代之后,日本企业在软件方面就落伍了。  

虽然他们在工业软件方面还有一定的实力,但在智能化软件方面,尤其是最近兴起的人工智能AI方面,就已经被甩的相当远了。  

至于欧洲那些传统老牌车企,也没比日本车企好到哪里去。  

他们在大型社交网络媒体方面,以前也并不怎么重视,所以也没有诞生太多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至于在后来的人工智能AI方面,他们也一样没有太多知名的企业。  

更没有太多的储备人才,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就是当他们要造电动车的时候,突然发现在软件工程师领域,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  

尤其是造这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软件的时候。  

首先需要的就是编程工程师,最好是具有大型社交媒体工作经验的编程工程师。  

因为这样的工程师,会很快能捕捉到消费者的痛点,然后根据消费者痛点出发来解决问题。  

而对于汽车智能控制程序的工程师而言,其实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他们首先要捕捉到驾驶员的痛点,然后根据驾驶员的反馈,来重新设计并且解决问题。  

而对于欧洲这些老牌车企而言,他们是不具备这样互联网思维的。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  

老子设计什么样的车,你们消费者就买什么样的车,然后你们调整你们自己的驾驶习惯来适应老子的车。  

你们想要老子为你们做出调整?  

呵呵,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你们要等到三五年之后的中期改款啦。  

或者等到我们出一款全新的换代车型的时候啦。  

这也正是欧洲老牌车企在设计电动车和混动新能源车时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他们根本谈不上灵活,甚至还有些保守固执。  

所以他们的电控系统,真的说做的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以前宝马有某款5系混动车型,那车可以说把车主们坑的是欲仙欲死。  

一大帮为了牌子去买车的傻叉,以为宝马的混动车,怎么不得比国内那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要靠谱哇?  

结果呢,买了一年,就各种问题百出。  

车载电脑卡顿死机,频繁出现,甚至有的是开着车呢,就突然黑屏了。  

还有就是充电时因为充电不均,会引起自燃…  

然后就是刚刚过了一年质保期,电池就直接坏掉,然后换一个电池和总成,要花十几万。  

要知道整车买来才三十几万…  

最后很多车主,只能把这车当成燃油车来开,结果背着几百斤的电池和电机,那油耗自然是相当感人的。  

那次之后,很多车主是再也不迷信什么BBA和大众了。  

至于那款5系的第一批车主,则是分成了两批。  

有钱的就直接把车贱价处理,然后换一辆未来,或者里程来享受互联网高端电动车。  

至于没钱的,就只能硬着头皮硬抗,为当年的爱慕虚荣买单…  

也正是因为这批车主的加入,才能让国内那三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每个月都有超过四千的成交量。  

也正是因为有宝马哪款车型的前车之鉴,所以才让国内的消费者对这些洋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有了更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