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八罗汉棍无方(2/3)
汉阵!”为首武僧心知单打独斗绝非对手,急忙结阵。凌楚瑜发笑道:“罗汉阵吗?之前我心智受蔽,这才让你们有机可趁,如今休想再困住我。”他想起身体被这些武僧用木棍穿来穿去,像烤串般,顿时大怒,便趁着“罗汉阵”未结成前,先下手为强。
离他最近的是个瘦武僧,脸色蜡黄,便想先拿此人开刀。他一个箭步,便闪到黄脸武僧上空,右掌朝他面门猛劈而下。那黄脸武僧知他内力深厚,掌力刚猛,不敢硬拼,木棍一圈,绕到他右掌下方,顺势上挺,直捣胸口,若凌楚瑜不变招,势必先被木棍击中胸口。但他使出的是“水底冒烟”,掌力斜下而至,他怒喝一声,掌力猛吐,右掌去势不变,未碰木棍,但生出的劲风竟压得木棍低了头。
黄脸武僧大惊,只觉得双臂被一股气浪往下猛压,身子不住受到牵引,向前探去,而此时凌楚瑜又一掌扑来,直扑背心。
“不好!”为首武僧惊呼道:“过河搭桥!”语毕,六支木棍竟几乎同时拦在凌楚瑜掌下,相互穿插,形似一把六角雨伞,挡下掌力。在这惊天掌力下走过了遭,黄脸武僧是胆战心惊。
凌楚瑜借着反弹之力,顺势朝前跃去。他心里明白这些武僧,要单打独斗绝非自己对手,可这“罗汉阵”过于可怕,自己尚未想出应对办法,这才借势遁去。
而这些武僧虽不明方丈大师为何要强留此人于寺中,但仅凭方才他出言不逊,便将心中的顾虑抛诸脑后,倏忽手中棍棒劲风一扬,三名武僧如同一道无形气墙,拦住他的去路。
武僧们可不敢小瞧了他,凌楚瑜尚在疯癫时,已是有些难以对付,更何况如今他已痊愈,所使掌法堪称霸道,与本门的“金刚掌”相比也不遑多让,需以“十八罗汉阵”方能相抗。
这“罗汉阵”以势为先,静如深谷寒潭,动如行云流水,停如三山五岳,破如雷霆万钧。此阵法中武僧站位看似没有任何玄妙,或三人一列,或五人一列,齐整从容中,蕴含强劲之力,而且变化精奇,让人置身于巨大漩涡之中,若阵中人没有足够的准备,只怕未战就得先输一筹。
凌楚瑜不是第一次面对这门奇阵,每每交手,都只因被此阵无休无止的攻势耗尽力气而被擒,要知道他心智蒙蔽时,每出一招都是倾尽全力,而这些武僧竟能凭借阵法化解,可谓是一等一防守大阵。现如今他思路清晰,才知此阵经久不息的威力在于一招一式都是集三人或五人之力,聚小化大,犹如一人身负三五人之功。
凌楚瑜在阵中拆了数招,仍是没有脱身之法。他拳脚功夫有限,这“壶口八式”的掌法虽精,但都是极其耗费内力的武功,用久必衰,而“罗汉阵”恰恰是以消耗对手力气的阵法,心里喟然长叹:“若有一剑或一枪在手,又何惧怕。”急忙施展身法闪晃,再觅良机。
为首的武僧见他力气渐怠,当即翻身挥棍,僧衣呼响,棍风呼啸,朝凌楚瑜肩膀砸去。他武功要高于其他武僧,可不必与其他人合力,故而他乃此阵中变化之最。
凌楚瑜内息自生,浑然不惧,抬臂便是一掌。为首武僧没料到他能短时间内凝出掌力,而且威力巨大,深感难当,只得借势而遁。
为首武僧这么一退,阵法露出一丝错乱,凌楚瑜没有穷追猛打,便朝左上方一名黑脸小眼的武僧猛攻而去。
此时“罗汉阵”呈方形排列,横五竖三,剩余两人分列左右上角,用以策应。可为首武僧轻敌冒进,被凌楚瑜所退,其余武僧唯恐他猛攻,急忙游移相援。岂不知这一动,阵法平衡极容易被打破,导致阵法右重左轻,尤其是孤军一人的黑脸武僧。凌楚瑜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双掌齐飞,打出一招“晴空洒雨”,虚虚实实,难以捉摸。那武僧棍法本是强劲有力的武功,但瞧对手攻得突然,情急之下出手慌乱,凌楚瑜找准机会,一掌打在他胸口。本以为得手,抬眼一瞧,只见那黑脸武僧岿然不动,心里奇道:“中我一掌竟能站立,难道他才是这群人中武功最高的?”但细看之下,只见他身后站着一名白脸武僧,正横着木棍抵在他背后,合此二人之力,才堪堪可挡。
“重新列阵!”为首武僧大喝一声,其余武僧靠了过来,登时棍影重重,铺天盖地,似乎避无可避。凌楚瑜身形一晃,腾转挪移,双手快如鬼魅,冲入这棍影中。只听当当直响,他双掌如蝴蝶穿花般游走其中,左圈右引,上封下探,来去自如。那些武僧手中的木棍不由自主相互击打,不受他们控制。突然当一声巨响,十八根棍头撞到了一起,激发出来的反弹之力传导回去,那些武僧身形一震,身体纷纷往后微仰,但随即低喝一声,按棍下压,稳住身体。
“三才六爻掌,老狐狸性格怪癖,居然会将独门武功传授与你?”凌楚瑜听得声音耳熟,怒目而视道:“智聪和尚,你蛊惑五郎出家在先,又将我困在寺中在后,是何居心?”
只见智聪和尚正懒洋洋斜躺在寺门的屋檐上,若不是因为清凉寺暂时闭门,让那些香客见他们敬仰的高僧是这般模样,岂不是大大掉份,有损形象。
智聪和尚道:“这是和尚地盘,岂是你来去自如的地方。”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那些武僧听了也是眉头紧蹙,但他们心知这个师叔祖性情乖僻,素日从不为难百姓,可如今对凌楚瑜这般,定是另有深意。
离他最近的是个瘦武僧,脸色蜡黄,便想先拿此人开刀。他一个箭步,便闪到黄脸武僧上空,右掌朝他面门猛劈而下。那黄脸武僧知他内力深厚,掌力刚猛,不敢硬拼,木棍一圈,绕到他右掌下方,顺势上挺,直捣胸口,若凌楚瑜不变招,势必先被木棍击中胸口。但他使出的是“水底冒烟”,掌力斜下而至,他怒喝一声,掌力猛吐,右掌去势不变,未碰木棍,但生出的劲风竟压得木棍低了头。
黄脸武僧大惊,只觉得双臂被一股气浪往下猛压,身子不住受到牵引,向前探去,而此时凌楚瑜又一掌扑来,直扑背心。
“不好!”为首武僧惊呼道:“过河搭桥!”语毕,六支木棍竟几乎同时拦在凌楚瑜掌下,相互穿插,形似一把六角雨伞,挡下掌力。在这惊天掌力下走过了遭,黄脸武僧是胆战心惊。
凌楚瑜借着反弹之力,顺势朝前跃去。他心里明白这些武僧,要单打独斗绝非自己对手,可这“罗汉阵”过于可怕,自己尚未想出应对办法,这才借势遁去。
而这些武僧虽不明方丈大师为何要强留此人于寺中,但仅凭方才他出言不逊,便将心中的顾虑抛诸脑后,倏忽手中棍棒劲风一扬,三名武僧如同一道无形气墙,拦住他的去路。
武僧们可不敢小瞧了他,凌楚瑜尚在疯癫时,已是有些难以对付,更何况如今他已痊愈,所使掌法堪称霸道,与本门的“金刚掌”相比也不遑多让,需以“十八罗汉阵”方能相抗。
这“罗汉阵”以势为先,静如深谷寒潭,动如行云流水,停如三山五岳,破如雷霆万钧。此阵法中武僧站位看似没有任何玄妙,或三人一列,或五人一列,齐整从容中,蕴含强劲之力,而且变化精奇,让人置身于巨大漩涡之中,若阵中人没有足够的准备,只怕未战就得先输一筹。
凌楚瑜不是第一次面对这门奇阵,每每交手,都只因被此阵无休无止的攻势耗尽力气而被擒,要知道他心智蒙蔽时,每出一招都是倾尽全力,而这些武僧竟能凭借阵法化解,可谓是一等一防守大阵。现如今他思路清晰,才知此阵经久不息的威力在于一招一式都是集三人或五人之力,聚小化大,犹如一人身负三五人之功。
凌楚瑜在阵中拆了数招,仍是没有脱身之法。他拳脚功夫有限,这“壶口八式”的掌法虽精,但都是极其耗费内力的武功,用久必衰,而“罗汉阵”恰恰是以消耗对手力气的阵法,心里喟然长叹:“若有一剑或一枪在手,又何惧怕。”急忙施展身法闪晃,再觅良机。
为首的武僧见他力气渐怠,当即翻身挥棍,僧衣呼响,棍风呼啸,朝凌楚瑜肩膀砸去。他武功要高于其他武僧,可不必与其他人合力,故而他乃此阵中变化之最。
凌楚瑜内息自生,浑然不惧,抬臂便是一掌。为首武僧没料到他能短时间内凝出掌力,而且威力巨大,深感难当,只得借势而遁。
为首武僧这么一退,阵法露出一丝错乱,凌楚瑜没有穷追猛打,便朝左上方一名黑脸小眼的武僧猛攻而去。
此时“罗汉阵”呈方形排列,横五竖三,剩余两人分列左右上角,用以策应。可为首武僧轻敌冒进,被凌楚瑜所退,其余武僧唯恐他猛攻,急忙游移相援。岂不知这一动,阵法平衡极容易被打破,导致阵法右重左轻,尤其是孤军一人的黑脸武僧。凌楚瑜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双掌齐飞,打出一招“晴空洒雨”,虚虚实实,难以捉摸。那武僧棍法本是强劲有力的武功,但瞧对手攻得突然,情急之下出手慌乱,凌楚瑜找准机会,一掌打在他胸口。本以为得手,抬眼一瞧,只见那黑脸武僧岿然不动,心里奇道:“中我一掌竟能站立,难道他才是这群人中武功最高的?”但细看之下,只见他身后站着一名白脸武僧,正横着木棍抵在他背后,合此二人之力,才堪堪可挡。
“重新列阵!”为首武僧大喝一声,其余武僧靠了过来,登时棍影重重,铺天盖地,似乎避无可避。凌楚瑜身形一晃,腾转挪移,双手快如鬼魅,冲入这棍影中。只听当当直响,他双掌如蝴蝶穿花般游走其中,左圈右引,上封下探,来去自如。那些武僧手中的木棍不由自主相互击打,不受他们控制。突然当一声巨响,十八根棍头撞到了一起,激发出来的反弹之力传导回去,那些武僧身形一震,身体纷纷往后微仰,但随即低喝一声,按棍下压,稳住身体。
“三才六爻掌,老狐狸性格怪癖,居然会将独门武功传授与你?”凌楚瑜听得声音耳熟,怒目而视道:“智聪和尚,你蛊惑五郎出家在先,又将我困在寺中在后,是何居心?”
只见智聪和尚正懒洋洋斜躺在寺门的屋檐上,若不是因为清凉寺暂时闭门,让那些香客见他们敬仰的高僧是这般模样,岂不是大大掉份,有损形象。
智聪和尚道:“这是和尚地盘,岂是你来去自如的地方。”这句话从他口中说出,那些武僧听了也是眉头紧蹙,但他们心知这个师叔祖性情乖僻,素日从不为难百姓,可如今对凌楚瑜这般,定是另有深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