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门忠烈缟素衣(2/3)
上替杨家做主,还以公道。”说罢一分长袍,跪了下来,以他为首的武将也都纷纷跪倒。
“皇上,老臣冤枉啊!”潘仁美磕头不起,道:“老臣确实派兵前去接应,但大军引百姓回关后不见令公,而辽兵又率大军前来,唯恐不敌,这才撤军,还望皇上明鉴。”
赵德芳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呵斥道:“潘太师,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杨景在奏表中说得明明白白,杨七郎前来相救,你不但不发兵,还借此官报私仇,将其射杀在百尺竿头,其行真是令人发指。”
潘仁美也不退让,道:“王爷,凡事都要真凭实据。大军确实未见令公求救,更不曾加害杨七郎,还望明查。”
“住口!”赵光义拍案而起,群臣惊若寒蝉,纷纷道:“皇上恕罪。”
赵光义懒得指责二人在金殿上争议,道:“杨景现在何处?”宫门外的太监回道:“杨少将军在赶回京城路上,预计两日后抵达。”赵光义思索片刻,道:“传朕旨意,两日后朕要出城亲自迎接,朝中大臣白布缠腰,随朕迎接。”
此令一出,满朝皆惊,自古大臣极少有人能获此殊荣,潘仁美力荐道:“皇上恩威浩荡,乃圣明之君,但这降阶之礼,只怕不合时宜。”
赵德芳冷笑道:“不合时宜?杨家为皇上效命,一口金刀,八杆长枪,如今轰烈战死,只剩一人,可谓是满门英烈。皇上圣明,以此嘉奖杨家忠烈,有何不可?”
赵光义道:“朕令已出,无需复言。潘太师,这陈家谷口一事,待杨景归来后,再做定夺。德芳,速派人带朕旨意赶往雁门关,将当时陈家谷口的大将、偏将、司马、校尉等相关人带回京城,不得有误。”
“臣领命!”
赵光义挥手示意退朝,呆坐在龙椅上,良久叹道:“朕失令公,燕云无望矣。”
两日后,东京开封,城门大开,城头插满白旗,在烈风的呼啸中,发出悲鸣。
正午时分,赵光义率领一班大臣在西城门——大梁门迎接杨家。迎接队伍没有丝竹管弦,也没有旌旗蔽空,大臣腰系白布,一切从简,沉默哀叹,道不出的沉重。
不想一直等到日暮时分,官道上仍旧不见任何踪迹。
此次赵光义摆驾迎接,吩咐秦铭亲自带领禁军,一丈一人,分列左右,队伍排列至十里之外,如两条长龙,又下令其于十里外代为迎接,并吩咐任何人今日不得从西门而入,只等杨家。故而官道上有任何风吹草动,一瞧就知。
大臣们从正午等到黎明,已是焦急不安,那些以潘仁美为首的文臣心存不满,建言赵光义先回城,龙体为重。可赵光义将这些人呵斥一顿,执意要等。
正当那些迂腐文臣欲冒死再谏时,遥见官道上一匹快马正背负夕阳余晖而来,待走近了,才知是皇上禁军统领秦铭。
“秦将军,如何?”赵光义急忙问道。
“皇上,到了,杨家军到了。”他难掩激动泪水,喉咙哽咽,艰难说道:“杨景带着令公牌位,归来。”
他哭的不仅是杨家的惨烈,更是好友不在归来队伍之中。
赵光义伸长了脖子,眺望而去,良久才见官道尽头有黑点朝这里缓缓移动。
“众位爱卿,随我迎接杨家归来。”赵光义高呼一声,文武大臣整了整衣衫,翘首以盼。
暮色蔼蔼之下,一队人马整齐缓慢移动在血色的夕阳下。为首的将军缓缓而行,银色甲胄早就残破不堪,被鲜血染得紫中发黑,头盔不知所踪,散乱的长发下,一双悲伤的眼睛,怔怔无神,泪痕尤在。
“六郎…”赵德芳看着自己的妹婿,那个意气风发的将军,如今却是这般模样,不由又疼又怒,侧目怒视潘仁美。
在杨景身后,不足百人的队伍,人人残衣破甲,满脸鲜血,脖吊伤臂,脚靠仗拄,步履迟滞,却是从容淡定。赵光义眼泪一流,如此刚毅的队伍,世间罕有。不顾大臣反对,徒步跑了过去。
君臣终于相遇,杨景双手捧着杨继业的牌位,扑咚一跪,哽咽一声,道:“皇上,臣不辱命,杨家军九十一人,回来交旨。”
骤然间,赵光义两眼灼热,上前屈身,将其扶起,道:“是朕愧对杨家,愧对杨家军。”
杨景屹然不动,将头猛磕,泣声道:“请皇上为杨家做主。”赵光义道:“朕自然会还杨家公道。爱卿请起,随我还都。”
君臣返回开封,百姓夹道相迎,没有事先准备,没有官府公告,京城百姓自发腰缠白布,屋挂白幡,跪地相迎。
“令公千古!”
这条大道,杨景不知走了多少次,多少遍。今天这一次,格外的冗长。
赵光义念其孝心,让杨景先回家拜见母亲家人,明日再上朝。
天波杨府,佘赛花一身白素,带领全府女眷,立于门前。
天波杨府,尽是妇孺,一片哀泣。
天波杨府,满门忠烈,气节豪迈。
“娘,孩儿带爹爹和兄弟们,回家了!”他双膝下跪,已是哭成泪人。
佘赛花乃女中豪杰,但见此场面,还是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扶起六郎,哭道:“儿啊,我的儿啊。你终于回来了。”
“孩儿无能,愧对娘亲,愧对嫂嫂,愧对弟妹,愧对府中女眷,天波杨府男丁三十人,二十九人失落外乡。”
语毕,泣声一片,如同那迎风猎猎的白幡,幽幽地传开。
杨家
“皇上,老臣冤枉啊!”潘仁美磕头不起,道:“老臣确实派兵前去接应,但大军引百姓回关后不见令公,而辽兵又率大军前来,唯恐不敌,这才撤军,还望皇上明鉴。”
赵德芳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呵斥道:“潘太师,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杨景在奏表中说得明明白白,杨七郎前来相救,你不但不发兵,还借此官报私仇,将其射杀在百尺竿头,其行真是令人发指。”
潘仁美也不退让,道:“王爷,凡事都要真凭实据。大军确实未见令公求救,更不曾加害杨七郎,还望明查。”
“住口!”赵光义拍案而起,群臣惊若寒蝉,纷纷道:“皇上恕罪。”
赵光义懒得指责二人在金殿上争议,道:“杨景现在何处?”宫门外的太监回道:“杨少将军在赶回京城路上,预计两日后抵达。”赵光义思索片刻,道:“传朕旨意,两日后朕要出城亲自迎接,朝中大臣白布缠腰,随朕迎接。”
此令一出,满朝皆惊,自古大臣极少有人能获此殊荣,潘仁美力荐道:“皇上恩威浩荡,乃圣明之君,但这降阶之礼,只怕不合时宜。”
赵德芳冷笑道:“不合时宜?杨家为皇上效命,一口金刀,八杆长枪,如今轰烈战死,只剩一人,可谓是满门英烈。皇上圣明,以此嘉奖杨家忠烈,有何不可?”
赵光义道:“朕令已出,无需复言。潘太师,这陈家谷口一事,待杨景归来后,再做定夺。德芳,速派人带朕旨意赶往雁门关,将当时陈家谷口的大将、偏将、司马、校尉等相关人带回京城,不得有误。”
“臣领命!”
赵光义挥手示意退朝,呆坐在龙椅上,良久叹道:“朕失令公,燕云无望矣。”
两日后,东京开封,城门大开,城头插满白旗,在烈风的呼啸中,发出悲鸣。
正午时分,赵光义率领一班大臣在西城门——大梁门迎接杨家。迎接队伍没有丝竹管弦,也没有旌旗蔽空,大臣腰系白布,一切从简,沉默哀叹,道不出的沉重。
不想一直等到日暮时分,官道上仍旧不见任何踪迹。
此次赵光义摆驾迎接,吩咐秦铭亲自带领禁军,一丈一人,分列左右,队伍排列至十里之外,如两条长龙,又下令其于十里外代为迎接,并吩咐任何人今日不得从西门而入,只等杨家。故而官道上有任何风吹草动,一瞧就知。
大臣们从正午等到黎明,已是焦急不安,那些以潘仁美为首的文臣心存不满,建言赵光义先回城,龙体为重。可赵光义将这些人呵斥一顿,执意要等。
正当那些迂腐文臣欲冒死再谏时,遥见官道上一匹快马正背负夕阳余晖而来,待走近了,才知是皇上禁军统领秦铭。
“秦将军,如何?”赵光义急忙问道。
“皇上,到了,杨家军到了。”他难掩激动泪水,喉咙哽咽,艰难说道:“杨景带着令公牌位,归来。”
他哭的不仅是杨家的惨烈,更是好友不在归来队伍之中。
赵光义伸长了脖子,眺望而去,良久才见官道尽头有黑点朝这里缓缓移动。
“众位爱卿,随我迎接杨家归来。”赵光义高呼一声,文武大臣整了整衣衫,翘首以盼。
暮色蔼蔼之下,一队人马整齐缓慢移动在血色的夕阳下。为首的将军缓缓而行,银色甲胄早就残破不堪,被鲜血染得紫中发黑,头盔不知所踪,散乱的长发下,一双悲伤的眼睛,怔怔无神,泪痕尤在。
“六郎…”赵德芳看着自己的妹婿,那个意气风发的将军,如今却是这般模样,不由又疼又怒,侧目怒视潘仁美。
在杨景身后,不足百人的队伍,人人残衣破甲,满脸鲜血,脖吊伤臂,脚靠仗拄,步履迟滞,却是从容淡定。赵光义眼泪一流,如此刚毅的队伍,世间罕有。不顾大臣反对,徒步跑了过去。
君臣终于相遇,杨景双手捧着杨继业的牌位,扑咚一跪,哽咽一声,道:“皇上,臣不辱命,杨家军九十一人,回来交旨。”
骤然间,赵光义两眼灼热,上前屈身,将其扶起,道:“是朕愧对杨家,愧对杨家军。”
杨景屹然不动,将头猛磕,泣声道:“请皇上为杨家做主。”赵光义道:“朕自然会还杨家公道。爱卿请起,随我还都。”
君臣返回开封,百姓夹道相迎,没有事先准备,没有官府公告,京城百姓自发腰缠白布,屋挂白幡,跪地相迎。
“令公千古!”
这条大道,杨景不知走了多少次,多少遍。今天这一次,格外的冗长。
赵光义念其孝心,让杨景先回家拜见母亲家人,明日再上朝。
天波杨府,佘赛花一身白素,带领全府女眷,立于门前。
天波杨府,尽是妇孺,一片哀泣。
天波杨府,满门忠烈,气节豪迈。
“娘,孩儿带爹爹和兄弟们,回家了!”他双膝下跪,已是哭成泪人。
佘赛花乃女中豪杰,但见此场面,还是颤颤巍巍地走过来,扶起六郎,哭道:“儿啊,我的儿啊。你终于回来了。”
“孩儿无能,愧对娘亲,愧对嫂嫂,愧对弟妹,愧对府中女眷,天波杨府男丁三十人,二十九人失落外乡。”
语毕,泣声一片,如同那迎风猎猎的白幡,幽幽地传开。
杨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