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西陉奔袭枪胆寒(2/3)
楚瑜带四百本部人马,清除城头右边的辽兵,而令公则亲自指挥箭手,射杀正攀沿而上的敌人。
一时间墙头如蚂蚁上树,蜂拥而至,但又一一被丢出城下。杨永亲率的大刀队极为悍勇,个个光着膀子,大刀所到之处,人头滚落。而秦铭和凌楚瑜这边,长枪如林,枪尖所至,辽兵皆被挑下城头。
李重诲双眼圆睁,只见刚登上城头的辽兵转眼就被丢出,城门固若金汤,而箭手在令公带领下,后续登墙部队竟被压制在墙腰,竟不敢相信这城头如此难攻。他忽然恍然,本想分散杨家军兵力,却没想到自己也只有五千,聪明反被聪明误,双手只觉粘稠,摊开一瞧,掌心竟湿润,急忙下令鸣金收兵,细点之后,五千兵马战死一半,重伤五百,轻伤一千,看到如此伤亡,李重诲双脚一软,一头栽下马来。
当夜,杨继业料定李重诲在后军到来前绝不敢再袭雁门关,便亲领一千精锐往西陉而去,为保险起见,让凌楚瑜随同。与此同时,为了让潘仁美增加抗敌之决心,快马将今日捷报传至他处,希望他速派兵马前来相助。
正巧的时,因为辽军来范,潘仁美亲自检阅边防,此刻正在原平。他原本想带走原平五千精兵,却正巧收到杨继业加急军文。但也觉得此法太过冒险,不切实际,本想班师回太原,却传来杨家军的捷报。
潘仁美紧急召见几员大将和幕僚,商议是否应杨继业之请,以五千精兵进驻雁门关,前后夹击辽军。但商议下来,几乎所有大将都不同意此举,认为这是不可能之事,应早早撤兵,固守太原。这太原若丢,中原危矣。
此时潘仁美有一幕僚却不赞同撤军,应进兵雁门,固守关隘。此人正是庄煜冰。他虽不得潘仁美青睐,但辽军压境,不可小觑,又知他素有谋略,便带在身边。
潘仁美俊俏却威严的脸上没有笑容,多年朝堂的浸润,让他喜怒不形于色,淡淡道:“庄先生,若杨继业偷袭不能成功,岂不是白白断送我五千将士?”他念及庄煜冰功劳,礼数上却不曾怠慢。
自从赵光义北伐伊始,他便察觉十年内宋辽定争斗不休,果不其然,高粱河后,满城一战,到如今的雁门关,都如他所料。但大宋未能在高粱河击败辽军,元气大伤,只能暂休兵戈,休养民生。而大宋由攻转守,局势非常被动。
满城之战胜利在于赵光义布防和用人,加上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可眼下雁门关却不一样,辽国十万虎狼,而驻守雁门关堪堪四千,而重兵驻守太原也最多五万。虽潘仁美固守太原的策略不可说不对,可一旦雁门关失守,辽军便可随时南下,最重要的是,倘若有朝一日大宋北伐,欲收复燕云,西北一路大军就会被辽军挡在雁门关外。
庄煜冰一生都想收复燕云,岂会让雁门关如此重要关隘落入敌人之手,故而想直谏,向潘仁美陈说利弊。但他在潘仁美心中已失信任,任凭他如何上书,都一一冷眼拒之。他也知让潘仁美派兵增援雁门关是无用之举。
但他听闻杨继业奇袭之计,便觉得有望在雁门大破辽军。但眼下疑问是,杨继业是否真能擒拿或击杀辽军主帅。庄煜冰沉思道:“将军,杨继业英勇不凡,以他之才能,要生擒对方主将不在话下。而且此计凶险,只怕有去无回,人人至于死地而后生,何愁大事不成。”
潘仁美仍不同意,道:“庄先生,两军对垒,岂能被感情左右。令公虽勇,但他能否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无人得知,我不能冒险。”庄煜冰道:“既然将军不肯发兵,在下有一计,可让将军无忧虑。”
“是何计策,还望先生赐教!”他依旧礼貌,但不冷不热。
庄煜冰道:“将军可将这原平兵马开往雁门关三里外驻扎,若令公得胜,便挥师相助,若不成,可从容撤退。岂不两全其美。”潘仁美两眼一亮,道:“好,那就依先生之计,大军进发雁门。”
杨继业领兵走后,雁门关所有军务由长子杨泰主事。他遂命杨永带五百人马坚守城门和各处关口,杨勋带五百箭手城头防御,而秦铭带本部兵马巡视城中,安抚将士。如今守城之责压在他肩头,昼夜难寝。
两日后,萧咄李率军而至,而潘仁美也率五千精兵在雁门关外三里处驻扎。杨泰不明潘仁美为何不进兵雁门关,派人询问也无果。秦铭冷笑道:“潘仁美在坐观其变罢了。”杨泰听罢打骂潘仁美不是东西,但身为下属,却无可奈何。
萧咄李大军来之前,李重诲便负荆请罪,等候发落。他一战折损人马,这自大的主将要斩了他也不为过。果不其然,萧咄李听他失利,又折损一半军马,盛怒之下便要将他斩首,幸亏诸将力保,才得以戴罪立功。而这阴险的主帅也并非要杀他,只是想借此挫其锐气,毕竟此人乃辽帝排到自己身边,加以掣肘,若不设计让他惨败,如何能发号施令。
他刚到雁门关外,草草巡视一眼,便下令大军休整一日,待明日养足精神,再一举攻城。此关口虽不能展开兵力,他便命五千军士从两侧高山攀沿而上,分散杨家军的兵力。他自信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便能将这小小雁门关给淹没了。
正当萧咄李在军帐大摆酒宴时,雁门关北,一支千人精锐已悄悄潜伏在这支大军后方,蛰伏等待良机。
翌日,辽军鼓声地动山摇,十万大军如蚂蚁般压来。杨
一时间墙头如蚂蚁上树,蜂拥而至,但又一一被丢出城下。杨永亲率的大刀队极为悍勇,个个光着膀子,大刀所到之处,人头滚落。而秦铭和凌楚瑜这边,长枪如林,枪尖所至,辽兵皆被挑下城头。
李重诲双眼圆睁,只见刚登上城头的辽兵转眼就被丢出,城门固若金汤,而箭手在令公带领下,后续登墙部队竟被压制在墙腰,竟不敢相信这城头如此难攻。他忽然恍然,本想分散杨家军兵力,却没想到自己也只有五千,聪明反被聪明误,双手只觉粘稠,摊开一瞧,掌心竟湿润,急忙下令鸣金收兵,细点之后,五千兵马战死一半,重伤五百,轻伤一千,看到如此伤亡,李重诲双脚一软,一头栽下马来。
当夜,杨继业料定李重诲在后军到来前绝不敢再袭雁门关,便亲领一千精锐往西陉而去,为保险起见,让凌楚瑜随同。与此同时,为了让潘仁美增加抗敌之决心,快马将今日捷报传至他处,希望他速派兵马前来相助。
正巧的时,因为辽军来范,潘仁美亲自检阅边防,此刻正在原平。他原本想带走原平五千精兵,却正巧收到杨继业加急军文。但也觉得此法太过冒险,不切实际,本想班师回太原,却传来杨家军的捷报。
潘仁美紧急召见几员大将和幕僚,商议是否应杨继业之请,以五千精兵进驻雁门关,前后夹击辽军。但商议下来,几乎所有大将都不同意此举,认为这是不可能之事,应早早撤兵,固守太原。这太原若丢,中原危矣。
此时潘仁美有一幕僚却不赞同撤军,应进兵雁门,固守关隘。此人正是庄煜冰。他虽不得潘仁美青睐,但辽军压境,不可小觑,又知他素有谋略,便带在身边。
潘仁美俊俏却威严的脸上没有笑容,多年朝堂的浸润,让他喜怒不形于色,淡淡道:“庄先生,若杨继业偷袭不能成功,岂不是白白断送我五千将士?”他念及庄煜冰功劳,礼数上却不曾怠慢。
自从赵光义北伐伊始,他便察觉十年内宋辽定争斗不休,果不其然,高粱河后,满城一战,到如今的雁门关,都如他所料。但大宋未能在高粱河击败辽军,元气大伤,只能暂休兵戈,休养民生。而大宋由攻转守,局势非常被动。
满城之战胜利在于赵光义布防和用人,加上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可眼下雁门关却不一样,辽国十万虎狼,而驻守雁门关堪堪四千,而重兵驻守太原也最多五万。虽潘仁美固守太原的策略不可说不对,可一旦雁门关失守,辽军便可随时南下,最重要的是,倘若有朝一日大宋北伐,欲收复燕云,西北一路大军就会被辽军挡在雁门关外。
庄煜冰一生都想收复燕云,岂会让雁门关如此重要关隘落入敌人之手,故而想直谏,向潘仁美陈说利弊。但他在潘仁美心中已失信任,任凭他如何上书,都一一冷眼拒之。他也知让潘仁美派兵增援雁门关是无用之举。
但他听闻杨继业奇袭之计,便觉得有望在雁门大破辽军。但眼下疑问是,杨继业是否真能擒拿或击杀辽军主帅。庄煜冰沉思道:“将军,杨继业英勇不凡,以他之才能,要生擒对方主将不在话下。而且此计凶险,只怕有去无回,人人至于死地而后生,何愁大事不成。”
潘仁美仍不同意,道:“庄先生,两军对垒,岂能被感情左右。令公虽勇,但他能否在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无人得知,我不能冒险。”庄煜冰道:“既然将军不肯发兵,在下有一计,可让将军无忧虑。”
“是何计策,还望先生赐教!”他依旧礼貌,但不冷不热。
庄煜冰道:“将军可将这原平兵马开往雁门关三里外驻扎,若令公得胜,便挥师相助,若不成,可从容撤退。岂不两全其美。”潘仁美两眼一亮,道:“好,那就依先生之计,大军进发雁门。”
杨继业领兵走后,雁门关所有军务由长子杨泰主事。他遂命杨永带五百人马坚守城门和各处关口,杨勋带五百箭手城头防御,而秦铭带本部兵马巡视城中,安抚将士。如今守城之责压在他肩头,昼夜难寝。
两日后,萧咄李率军而至,而潘仁美也率五千精兵在雁门关外三里处驻扎。杨泰不明潘仁美为何不进兵雁门关,派人询问也无果。秦铭冷笑道:“潘仁美在坐观其变罢了。”杨泰听罢打骂潘仁美不是东西,但身为下属,却无可奈何。
萧咄李大军来之前,李重诲便负荆请罪,等候发落。他一战折损人马,这自大的主将要斩了他也不为过。果不其然,萧咄李听他失利,又折损一半军马,盛怒之下便要将他斩首,幸亏诸将力保,才得以戴罪立功。而这阴险的主帅也并非要杀他,只是想借此挫其锐气,毕竟此人乃辽帝排到自己身边,加以掣肘,若不设计让他惨败,如何能发号施令。
他刚到雁门关外,草草巡视一眼,便下令大军休整一日,待明日养足精神,再一举攻城。此关口虽不能展开兵力,他便命五千军士从两侧高山攀沿而上,分散杨家军的兵力。他自信十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便能将这小小雁门关给淹没了。
正当萧咄李在军帐大摆酒宴时,雁门关北,一支千人精锐已悄悄潜伏在这支大军后方,蛰伏等待良机。
翌日,辽军鼓声地动山摇,十万大军如蚂蚁般压来。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