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双星闪耀出奇计(2/3)
秦铭道:“将军,辽军虽强,但主将韩匡嗣实为庸才,手下众将早就不服。只需要派遣一能言善辩之人,前往诈降,拖他一日,待我援兵赶来,又有何惧。”
刘廷翰思忖一会,觉得可行,道:“此计虽妙。但耶律休哥久经沙场,狡猾如狐,此计定瞒不过他的眼睛。”秦铭却笑道:“这就是此计之妙所在。”
刘、乐二人不解,急忙问道:“妙在何处?”秦铭道:“若此番辽军众将齐心,这诈降之计并不奏效。但昨夜韩匡嗣用兵不智,已惹众将不满,若不是耶律休哥及时阻止,恐兵败徐河。以他之心胸,定不甘心听命于休哥,将有二心,只要离间二人关系,便可为我军争取时间。”
“那派何人前往诈降?”刘廷翰有些犯难,如今随行的都是将士,若要上场杀敌,他们绝不皱眉,但要去当说客,恐怕说出的话自己都不信。
秦铭道:“将军,我举荐一人,可胜任此事。”刘廷翰喜道:“你已有人选?快说,是何人?”秦铭拍了拍身边兄弟的肩膀,道:“凌楚瑜可前往。”
“什么?”二人惊呼一声,确实出乎意料。刘廷翰冷声道:“秦指挥使在跟本将军开玩笑吗?派一无名无望的小将前往诈降,敌军岂会相信?”
秦铭道:“此番诈降与以往不同。若是大将前往诈降,敌人是不会相信,毕竟大将身负重任,为战先降,祸害全家。可小将不同,他们可以贪生怕死,见义忘利,比起有功有名的将军,辽军更容易相信。”
刘廷翰听罢,觉得此言也不无道理。大将诈降,对手往往是谨慎又谨慎。他看向凌楚瑜,见他双眼明亮,气定神闲,不由感叹,“据说他在危机关头救得皇上,或许可用。”他朗声道:“那就依你之计,派…派他前往。”他本想叫其名字,但之前没留心,却又叫不出来。
凌楚瑜拱手道:“末将凌楚瑜领命。”
刘廷翰道:“凌副指挥使,若此番能拖延敌军一日,你便是此战大功臣。你速去,我怕夜长梦多,辽兵虽然会杀来。两位也下去做好防备。”他此刻半信半疑,但死马当活马医,若凌楚瑜此去不成,也及时防备。
此时秦铭却道:“将军且慢,属下退敌之策尚未道出,何故离开?”刘廷翰奇道:“退敌之策不是已说了?”秦铭笑道:“诈降乃拖延之计,非退敌之策。”
刘廷翰对眼前这个小小指挥使另眼相看,看他能想出诈降一计,想来胸有韬略,便问道:“那你且说说退敌之策。”
秦铭道:“末将斗胆一问,若敌军来犯,我们需当如何抵挡?”刘廷翰直言道:“距满城之西列阵,那里地势虽宽,但纵深不足,利于我军布阵。”
为将者,应知地利,刘廷翰征战沙场,虽不说有鬼神莫测之谋,但依地而用兵,还是极为熟稔。
秦铭道:“将军明查,此地利于步兵而阻于敌骑,是极佳的布阵之地。但辽军十万之众,我军堪堪八万,这胜负之数,极为难说。”
刘廷翰岂会不知。辽军铁骑骁勇,高粱河一战,五万人将十万宋军杀的丢盔卸甲。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急行二百余里赶来列阵,也不会屯兵徐河,为援兵争取时间。
他道:“我军眼下仅有八万人,不得已而战,唯有死战,方对得起圣上所托。”秦铭道:“众将齐心死战,无往不利。那将军为何不安插一支伏兵于徐河西北,对敌形成夹击之势呢?”
“徐河西北?”刘廷翰虎躯一震,急忙附身,手指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忽然一拍案桌,面露喜色道:“若此处设伏兵,可趁我与辽军鏖战时杀出,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他哈哈大笑道:“此计甚妙,甚妙,为何我没有想到。”
多日来他为退敌之策苦思,如今豁然开朗,哈哈大笑道:“上天垂怜,圣上庇佑,若如此我军必胜。”
此时乐常却道:“将军,我有一问。如今我军屯于徐河,若分兵前往,一来动静太大,打草惊蛇,二来这里路远,只怕赶不及与我军合击辽军…”他言下之意,是怕是奇袭不成。
刘廷翰却不以为然,道:“恐怕秦指挥使早就有对策了吧。”他已对其才颇为欣赏。秦铭道:“崔彦将军兵出关南,北上黑芦堤,可命崔将军大军西进,潜伏在辽军侧后,只待我们与辽军死战,便挥师杀出,定要辽军大乱而败。”
乐常道:“此计虽妙,可若没了崔将军两万精锐,只怕我们也难以抵挡辽军正面大军,到时候就算伏兵杀出,也难抵挡。”
秦铭道:“将军,出奇制胜,诡道取胜,不需两万兵马,只需三千即可,剩余兵马可来往满城布防。末将愿带本部五百兵马,前往与崔将军汇合。到时三千五百兵马齐齐杀出,定能胜之。”
刘廷翰猛拍案桌,道:“好,就照此计行事。秦指挥使速带我的将令,和崔将军一道埋伏于敌后,待我信号一起,便一道杀出。”
众人得令退出帐外,乐常心隐隐不安,道:“秦兄弟,诈降一事交予凌楚瑜,能否胜任?”他对秦铭了解颇多,但凌楚瑜却知之甚少。对他印象是个武功不俗之人。
秦铭拍拍胸脯,道:“乐将军放心。凌楚瑜乃我发小,我既然举荐他,定不辱使命。将军或许不知,这诈降之策,便出自他之手。”
乐常眉毛一挑,喜道:“既然如此,我无忧矣。”
告别乐常后,二人并肩而行。秦铭忧虑
刘廷翰思忖一会,觉得可行,道:“此计虽妙。但耶律休哥久经沙场,狡猾如狐,此计定瞒不过他的眼睛。”秦铭却笑道:“这就是此计之妙所在。”
刘、乐二人不解,急忙问道:“妙在何处?”秦铭道:“若此番辽军众将齐心,这诈降之计并不奏效。但昨夜韩匡嗣用兵不智,已惹众将不满,若不是耶律休哥及时阻止,恐兵败徐河。以他之心胸,定不甘心听命于休哥,将有二心,只要离间二人关系,便可为我军争取时间。”
“那派何人前往诈降?”刘廷翰有些犯难,如今随行的都是将士,若要上场杀敌,他们绝不皱眉,但要去当说客,恐怕说出的话自己都不信。
秦铭道:“将军,我举荐一人,可胜任此事。”刘廷翰喜道:“你已有人选?快说,是何人?”秦铭拍了拍身边兄弟的肩膀,道:“凌楚瑜可前往。”
“什么?”二人惊呼一声,确实出乎意料。刘廷翰冷声道:“秦指挥使在跟本将军开玩笑吗?派一无名无望的小将前往诈降,敌军岂会相信?”
秦铭道:“此番诈降与以往不同。若是大将前往诈降,敌人是不会相信,毕竟大将身负重任,为战先降,祸害全家。可小将不同,他们可以贪生怕死,见义忘利,比起有功有名的将军,辽军更容易相信。”
刘廷翰听罢,觉得此言也不无道理。大将诈降,对手往往是谨慎又谨慎。他看向凌楚瑜,见他双眼明亮,气定神闲,不由感叹,“据说他在危机关头救得皇上,或许可用。”他朗声道:“那就依你之计,派…派他前往。”他本想叫其名字,但之前没留心,却又叫不出来。
凌楚瑜拱手道:“末将凌楚瑜领命。”
刘廷翰道:“凌副指挥使,若此番能拖延敌军一日,你便是此战大功臣。你速去,我怕夜长梦多,辽兵虽然会杀来。两位也下去做好防备。”他此刻半信半疑,但死马当活马医,若凌楚瑜此去不成,也及时防备。
此时秦铭却道:“将军且慢,属下退敌之策尚未道出,何故离开?”刘廷翰奇道:“退敌之策不是已说了?”秦铭笑道:“诈降乃拖延之计,非退敌之策。”
刘廷翰对眼前这个小小指挥使另眼相看,看他能想出诈降一计,想来胸有韬略,便问道:“那你且说说退敌之策。”
秦铭道:“末将斗胆一问,若敌军来犯,我们需当如何抵挡?”刘廷翰直言道:“距满城之西列阵,那里地势虽宽,但纵深不足,利于我军布阵。”
为将者,应知地利,刘廷翰征战沙场,虽不说有鬼神莫测之谋,但依地而用兵,还是极为熟稔。
秦铭道:“将军明查,此地利于步兵而阻于敌骑,是极佳的布阵之地。但辽军十万之众,我军堪堪八万,这胜负之数,极为难说。”
刘廷翰岂会不知。辽军铁骑骁勇,高粱河一战,五万人将十万宋军杀的丢盔卸甲。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急行二百余里赶来列阵,也不会屯兵徐河,为援兵争取时间。
他道:“我军眼下仅有八万人,不得已而战,唯有死战,方对得起圣上所托。”秦铭道:“众将齐心死战,无往不利。那将军为何不安插一支伏兵于徐河西北,对敌形成夹击之势呢?”
“徐河西北?”刘廷翰虎躯一震,急忙附身,手指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忽然一拍案桌,面露喜色道:“若此处设伏兵,可趁我与辽军鏖战时杀出,定会让他们措手不及。”他哈哈大笑道:“此计甚妙,甚妙,为何我没有想到。”
多日来他为退敌之策苦思,如今豁然开朗,哈哈大笑道:“上天垂怜,圣上庇佑,若如此我军必胜。”
此时乐常却道:“将军,我有一问。如今我军屯于徐河,若分兵前往,一来动静太大,打草惊蛇,二来这里路远,只怕赶不及与我军合击辽军…”他言下之意,是怕是奇袭不成。
刘廷翰却不以为然,道:“恐怕秦指挥使早就有对策了吧。”他已对其才颇为欣赏。秦铭道:“崔彦将军兵出关南,北上黑芦堤,可命崔将军大军西进,潜伏在辽军侧后,只待我们与辽军死战,便挥师杀出,定要辽军大乱而败。”
乐常道:“此计虽妙,可若没了崔将军两万精锐,只怕我们也难以抵挡辽军正面大军,到时候就算伏兵杀出,也难抵挡。”
秦铭道:“将军,出奇制胜,诡道取胜,不需两万兵马,只需三千即可,剩余兵马可来往满城布防。末将愿带本部五百兵马,前往与崔将军汇合。到时三千五百兵马齐齐杀出,定能胜之。”
刘廷翰猛拍案桌,道:“好,就照此计行事。秦指挥使速带我的将令,和崔将军一道埋伏于敌后,待我信号一起,便一道杀出。”
众人得令退出帐外,乐常心隐隐不安,道:“秦兄弟,诈降一事交予凌楚瑜,能否胜任?”他对秦铭了解颇多,但凌楚瑜却知之甚少。对他印象是个武功不俗之人。
秦铭拍拍胸脯,道:“乐将军放心。凌楚瑜乃我发小,我既然举荐他,定不辱使命。将军或许不知,这诈降之策,便出自他之手。”
乐常眉毛一挑,喜道:“既然如此,我无忧矣。”
告别乐常后,二人并肩而行。秦铭忧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