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起兵清君侧(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次发来讯息,还在七天前。下一次,应不远了。吉人自有天相,陛下和赵都安不会有事的。”  

“恩。”海棠点头,忧心忡忡离开。  

风雨飘摇,身为女帝手中“屠刀”的诏衙锦衣,又何尝不是人心浮动?  

不会有事?马阎说的干脆,但这话中有几分信心,自己都说不清。  

次日清晨。  

旭日东升,却被头顶乌云阻隔,京城天空一片惨白。  

整个城池不知为何,比往日都更要压抑。  

相国府内院,身为小妾的“三夫人”走出房间,向后宅丫鬟训话,一名丫鬟道:  

“夫人,大公子带了不少人来了前院,杀气腾腾的,不知要做什么。”  

三夫人瞪了她一眼:  

“你等乃是后宅的丫鬟,便只须管后宅的事,前院不要多嘴。”  

以相国府的规模,每一个院子,都单独成一方天地,有独立的家仆,彼此职权泾渭分明。  

丫鬟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称是。  

三夫人叹息一声,挥手将众人驱散,亲自端起盛放一只参汤瓦罐的托盘,迈步朝书房走去。  

昨夜,李彦辅偷偷从密道离开宅子,后半夜才回来,未曾入睡,在书房到天亮。  

三夫人叩动房门:“老爷,该喝汤了。”  

“进。”  

她推开房门,吱呀声里,惨白的天光映照进凌乱的书房。  

屋内,李彦辅一夜未眠,却精神抖擞,披着殷红如血的长袍,腰悬白玉佩饰。  

此刻,他静静站在书房一脚,一座小小的供桌案台前。  

案台上只有一尊香炉,一座李氏祖宗牌位,再往后,是粉白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古画。  

画内有山有水,一只犄角雄壮的年老麋鹿行在山中,扭头回望,丛林中影影绰绰,似有群鹿相随。  

李彦辅点燃手中黄香,双手持着青烟袅袅的三柱黄香,将其栽入香炉。  

“老爷…”三夫人小玥轻轻呼唤了一句。  

李彦辅转回身,今日的他不似往日那般老态,虽年迈,却红光满面,眼神中透着一股凶厉之气,仿佛一夜年轻了十岁。  

小玥心中一动,眉头紧锁:“老爷,你又吃药了?”  

李彦辅并非修行之人,只是凡躯,以如今年岁,哪怕不装病,依旧不比当年。  

但若服用丹药,却可短暂令人枯木逢春,精力旺盛。  

李彦辅淡淡看了她一眼,没有回答,走到桌旁坐下,捏起汤匙,一口口喝汤。  

小玥没有动,她双手紧紧攥着裙子,忽然跪倒在地,扬起风韵十足,却爬满忐忑的脸庞:  

“老爷,三思啊,您今日若出府,就再也没了回头路。”  

李彦辅手一顿,没有理会,继续喝汤。  

向来以温顺懂事著称,深受相国宠爱的妾室凄婉地道:“老爷,您…”  

“啪!”  

白瓷汤碗突地被李彦辅狠狠摔在地上,立即粉碎,瓷片混杂参汤,迸溅了跪地的小玥一身。  

后者面露惊恐,瑟瑟发抖。  

“出去!”李彦辅低着头,胡须沾染着参汤,有些脏污,却不顾。  

小玥叹息一声,颤巍巍起身,往外走,在行将迈出门槛时,只说了句:  

“妾身已备下三尺白绫在房中,若老爷…妾身会追随您而去。”  

说罢,这位在京城中没太多人知晓的低调女子,步伐坚定地走远。  

李彦辅静静坐在椅中,许久后,他缓缓站起身,满是皱纹的右手攥住了桌上那把华丽,镶嵌宝石的短刀。  

他一寸寸挺直腰杆,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  

这位自淮水大族中寻常子弟,一步步踏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相国之位的传奇老者,一步步走出书房,走出后宅,来到前院。  

只见偌大前院天井中,鸦雀无声,沉默地伫立着数百名穿着红色衣裳,头绑白色丝带,背负刀剑的武夫。  

他们既是杀手,亦是门客。  

是相国府在过去十年里,砸下心血培养在城外的一群,只听命于李彦辅的杀手。  

以往,他们会为李彦辅做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  

而如今,这群人扮做农夫,陆续分批潜入城中,于今日汇聚于此,为的是一桩青史留名的大事。  

“父亲!一切准备就绪,宣布吧!”  

李应龙站在人群前头,他竟披着一套软甲,神情亢奋,眼神炽热。  

李彦辅站在台阶上,视线扫过惨白的天空,四方天井,扫过院中数百名红衣人那一张张坚毅决绝的面庞。  

垂下的,握着短刀的右手突然举起,高过头顶。  

李彦辅脖颈青筋隆起,脸庞赤红,声如狼啸:  

“起兵!!!”  

数百名门客同时拔刀高举,刀枪林立,刺向天穹:  

“起兵!”  

“起兵!”  

“起兵!”  

少顷,相国府中门大开,李彦辅披上软甲,骑乘骏马,率领上百名门客涌出,朝皇宫南门杀去。  

相国府距离皇宫不远,数百人沿街道奔涌,如同鲜血汇成的潮水,在沿途街道两侧百姓惊恐的目光中,向晨曦中的皇宫奔去!  

百姓们惊恐闭门躲藏,心头涌起三年前那个冬天,玄门政变的记忆。  

宫城南门。  

城头上,王野穿戴着鲜明的盔甲,站在城头上巡逻。  

作为羽林卫中一名不起眼的步卒,他的二十几年人生里并无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若说唯一可说道的,大概只有当初曾与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