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真情流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了!  

孙孝准心头猛地一跳。  

他知道,方才的话只是铺垫,这位手段下作,从进城就坑了他们一道的钦差,终于要图穷匕见。  

“大人请说,下官知无不言。”黑瘦如铁的绯袍知府眼神认真。  

赵都安好奇地抬手,在院中虚空画了一圈:  

“既然此地富庶,为何堂堂县衙,却如此朴素?那县令既敢贪,想来也是个奢靡之人。实难想到,衙门如此寒酸。”  

孙孝准正色道:  

“大奸大恶之徒,擅长伪装罢了,那王楚生作风简朴,向来以清廉示人,如此才隐瞒至今。”  

你答的还挺快,打好腹稿了吧…  

赵都安盯着他,微微颔首,接受了这个回答。  

视线越过金黄秋菊,落在树下那两只肥硕的白鹅上,轻声感慨:  

“府台所言有理,真正清贫的衙门,又岂能养出这般肥硕的鹅?  

我曾听说,分辨一个人忠奸与否,不要看衣着外表,要看他身旁的人。  

君子亲君子,小人亲小人,只却不知,这太仓县衙里,究竟养肥了几只鹅。”  

孙孝准没吭声,听出了弦外之音:  

“大人的意思是…”  

赵都安忽然道:  

“孙府台是寒门出身?”  

话题转换的太突兀,令孙知府没有半点准备!  

他愣了下,才点头,自嘲道:  

“寒门二字,却是多少抬举下官了,不过一小门小户罢了。”  

寒门也是门…这个说法放在大虞,未必恰当。  

六百年国祚,没有改朝换代,已经近乎奇迹。  

但这六百年里,王朝里的门阀豪族,却是换了一次又一次。  

既有自然衰落,更有大虞皇室有意为之。  

一些历史久的寒门,早已破败的如寻常百姓,没了人脉,空有“祖上阔过”的传说。  

孙孝准算是极少有的,凭借政绩爬起来的寒门。  

经历算不上传奇,无非是稳扎稳打。  

若非说特殊,便是他是少有的,主动选偏远艰苦县城任职的官员。  

因吃得了苦,所以才能抓住大世家门阀子弟,瞧不上的位置,做政绩爬上来。  

“恩,既是苦过的,那孙府台小时可养过鹅?”赵都安又问。  

孙孝准皱眉,如实回答:  

“何止小时?我在岭南做县令时,内人在家养了鸡鸭猪狗,连菜都是自家种的。”  

好惨一县令…赵都安说道:  

“我在京时,相国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小时牧羊,讲羊群有趣,群羊盲从,所以需要头羊率领。  

本官却好奇,你看这鹅群,却没有什么头鹅之说。  

每一只都大差不差,聚在一起,如一片云,外头稍有风吹草动,就如云雾一样飘散,大声聒噪,扇动歪风迷人眼。”  

孙孝准起初听得还一头雾水,但渐渐的,眼神变了。  

赵都安站在大片灿烂的金菊前。  

伸出手,摘下菊花。  

视线却越出县衙,望向南方那高耸的火红群山。  

近处的黄,远处的红,如黄金与烈火…  

赵都安忽然侧头,似笑非笑道:  

“但本官想着,鹅群必然还是有一只‘头领’的,否则如何生存?它们奔跑时,又是何以判定方向?孙府台以为,那只‘头鹅’在何处?”  

头鹅在何处?  

一声质问。  

孙孝准心脏猛地跳了下,垂目说道:  

“下官以为,羊群与鹅群不同,前者终归是有力牲畜,后者却为无力禽兽。”  

“唔,所以禽兽太弱,就不用头领?”  

“既然瞧不见,想必是没有的。”  

“不,是有的。”赵都安摇头说道:  

“鹅群的头领,就是饲养它的主人,你知道它的主人在何处么?”  

孙孝准额头再次沁出汗水来,沉默了下,硬着头皮摇头:  

“下官不知,请大人解惑。”  

赵都安深深盯着他,插在菊花中的手掌松开,任凭指缝间的花瓣被风吹起,飘在院子里:  

“人养鹅,是为了吃蛋。所以,蛋到了谁手里,谁就是主人。”  

“人养鹅,更要防被偷了去,所以,谁拦着本官抓鹅,谁就是主人。”  

“孙府台,你说这个理,对吗?”  

伴随灵魂三问,孙孝准的头一点点垂下去。  

当他问完,这位精明强悍的知府凭空比他多矮了一头。  

旁人或听不懂这指桑骂槐的话,但孙孝准如何会听不出?  

赵都安在怀疑他?  

微服私访是怀疑。  

而孙知府作为间接安排人,阻挠外人调查的主官,无疑难以撇清嫌疑。  

何况,宋提举的名单中,明确提及孙知府拿过太仓县令的钱。  

此刻。  

上百骑兵封锁县衙,孙知府孤立无援,赵都安图穷匕见,予以审问。  

沉默。  

好一阵,孙孝准才缓缓抬起头来,矮下去的身子骨,一节节拔高。  

他不再卑躬屈漆,脸上也没了谦卑谄媚,只是平静与赵都安对视,说道:  

“赵大人,我上任满打满算,还不到两年。”  

赵都安轻声道:  

“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两年不短了。”  

孙孝准胸膛起伏,似乎竭力压制着胸中情绪,他眼睛一眨不眨:  

“赵大人,我当县令那阵,内人不只养过鹅,还养过鱼,起初她养的鱼总死在缸里,我找渔民请教,人家说,是我内人换水太勤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