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谋算小阁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三看书,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东城,济孤院。  

当赵都安除去一身酒气,拎着两盒糕点,抵达这座低矮而破旧的建筑时。  

不由想起了当初与海棠、张晗一起来东城寻找薛家后人的那个明艳的上午。  

“哎呦,公子您又来了?”  

院门口的小房间里,有个守门的老门房。  

然而赵都安知道,这名脸庞黝黑,缺了一条腿,身板虽瘦弱但内蕴一股子精气神的老门房的另一个身份,是这座济孤院的院长。  

作为京城里的“善堂”机构,这座收养了许多孤儿的建筑里没有什么油水可捞。  

所谓的院长听起来好听,实则地位也就和胥吏差不多,甚至还不如。  

赵都安与姓吴的老院长攀谈得知,其年轻时与他一般,同样是军卒,只是地位更低。  

是在西南的朝廷边军中服役。  

彼时,头顶上是大虞朝赫赫有名,有“瘦虎”之称的大将军赵师雄。  

与养尊处优的京城禁军不同,边军是真有机会厮杀的。  

无论是剿匪,还是对付一些大虞疆域外的“蛮夷”,总归是见过血的。  

老吴就是在一场厮杀中断了腿,后来哪怕接上,也已无法留在军中。  

这才带着积攒下的军功,换了一個京城里勉强能与衙门沾边的位置。  

若放在赵都安熟悉的时代,也算退伍后安排进编制了。  

但老吴进来后,才知道被坑了。  

破破烂烂的济孤院里嗷嗷待哺的一张张嘴,光只是让这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吃饱穿暖,生病了能吃得起药,每年少死几个,都是一桩难事。  

尤其朝廷下拨的那本就不多的钱粮,经过层层克扣,到他手里,更是不剩下几个。  

老吴哪怕将自己的俸禄贴补进去,也才勉勉强强,能过活。  

若是旁的退伍老卒,大概会撂挑子不干,或者想法子寻关系转去别的营生。  

老吴原本也是准备这样做的,但同样从小没了爹娘的老卒几次想要离开,几次又都被那些瘦巴巴的孩子纽扣般的眼睛给留了下来。  

心想再留一年。  

于是一年之后又一年,再三年…  

便一直稀里糊涂到了如今。  

不过许是多年辛苦感动了上苍,近些年济孤院的日子好过了很多。  

隔三差五,就有个眼睛似乎不很好的漂亮姑娘,会送些钱来,算是捐赠。  

据他所知,那姑娘每次过来都一个人,拎着个大大的袋子,里头是用纸包好的一份份银两,会一家家济孤院挨个送上门去,却从不说来历。  

而这段日子,又多了个会偶尔上门捐赠,出手大方的贵公子。  

“呵呵,顺路过来,拿去给孩子分掉吧。”  

赵都安眉目柔和,与往日里在朝堂上与那帮官宦相处时的飞扬跋扈判若两人。  

将糕点递过去,又从袖口塞过去两枚十两的沉甸甸纹银。  

这个额度,对大人物而言不过一道菜的钱,却足以令济孤院孩童一个月都能顿顿吃上好的。  

“公子善心,看公子面相就是个大善人,必是积善之家,自有余庆。”  

老吴用有限的文辞恭维,忙掏出小本本,请他留名。  

赵都安却摇头拒绝,甚至连门都没进,只说还有事忙,留下钱就走了。  

令老吴一个劲感慨:  

相比于那些捐几个铜板,都恨不得要将名字写满善堂的布告栏的士绅老爷们,那姑娘与这公子,简直是两股清流。  

而他若是知道,方才被他称赞“善人”的家伙,究竟在京城中有怎样恶劣的名声,大概要跌掉眼球。  

“大人。”  

济孤院远处,一辆马车内。  

当赵都安迈步钻入车厢,留守在里头的圆脸小秘书,甜甜叫了声。  

看向他的眼神,愈发不同。  

“我脸上有东西么?”赵都安慵懒地伸展躯体,靠在车厢内柔软的坐垫上,反问道。  

“啊。”钱可柔支支吾吾,摇头吞吞吐吐:  

“只是,属下没想到,您会来这种地方。”  

夏天快过去了,女锦衣的一张脸,愈发的圆了,像是一颗苹果。  

“求个心安罢了…”赵都安随口道:  

“可柔啊,你要知道,越是坏事做多了,就难免心不安,做点慈善,这心就安了。大人我以前也不理解,但现在算是知行合一了。”  

“…”钱可柔一下不知如何接茬,憋了半天说一句:  

“大人您今天要去做坏事吗?”  

“是啊。”赵都安呵呵一笑,抬手轻轻翻阅手中那份,关于“小阁老”李应龙的资料。  

资料里,列出了李应龙的诸多弱点,其中好色又是格外凸出,令赵都安看的啧啧称奇,感慨城会玩。  

李应龙昔年混迹“京圈”时,就好美人,颇为多情。  

后来离开“京圈”,不再做纨绔子弟,改去做工部侍郎,还是好美人…可见再垃圾的人也有优点,比如爱好专一…  

当然,小阁老的对女人的欣赏比较高级,对教坊司是不太感兴趣的,看重的女子,除了外貌,还要看格调气质。  

要能与他谈论历史古今,对朝堂有独到见解,主打一个灵魂契合…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资料里这个“六夫人”,似乎就是不久前,李应龙用了某些手腕搞到手的,手法颇为直白,令赵都安直皱眉头。  

敏锐察觉出不对劲——以李应龙的格调和地位,按说不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