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赵公子开堂讲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筒就递到了赵都安前。  

赵都安扬了扬眉毛,迎着一道道诧异的视线,笑了。  

若是上午,他心中腹稿还未清晰,或会拒绝。  

但经过了一下午的梳理,一些基本思路,已成形。  

本来,他准备效仿历史上的张居正,写一本奏疏,递给女帝看,吓她一跳。  

不想,董太师的召唤突如其来。  

也好。  

“呵呵,”他轻笑了下,站起身,迈步径直绕过了长桌。  

瞥着那几张空荡的椅子,觉得不大舒服。  

视线一扫,沉吟道:  

“太师,请借一架屏风,大纸笔墨,可好?”  

董太师轻轻颔首。  

录事官起身,将屋中一张屏风挪到桌子末端,又找出空白的大纸,按赵都安的要求,覆在屏风上。  

如此,就有了一块勉强可用的“白板”。  

赵都安单手负后,捏着一根小毛笔,蘸了下墨,立在白纸屏风前。  

恍惚间,好似回到了前世,开会时汇报讲解幻灯片的岁月。  

“呼…”  

长长吐出一口气,赵都安迎着会议长桌两侧,一名名学士,与情敌莫愁那困惑的眼神,微笑道:  

“太师叫我讲,却是没有腹稿,那就…从吏治开始吧。”  

这是白日里,首要商议的问题。  

赵都安侃侃而谈:  

“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上有圣君,下有贤臣,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开场白,是引用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原文,细节上予以修改。  

而这段话甫一抛出,便令众人愣了下,意外于:  

这个武夫酷吏,文辞竟然不差。  

而敏锐者,已捕捉到这开篇明义的话语中,蕴藏的关键词。  

赵都安转身,提笔,在屏风白纸上,依次写下:  

吏治,考核,考成法。  

转回身,笑道:  

“太师言吏治为新政首要,我极为认同,不清吏治,再好的法子,都是无用功,然而,相较于诸位所言之策,我以为,最有效的,仍要落在考核之术上…  

大虞祖制,已有察举之法,然,我以为,今时不同往日,昔日之法,已不足以应对当今局面,故而,我构想一新法,名为考成。顾名思义,便是将考核的目的,放在各级官吏任务的成果上…”  

“考成之精神,在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施行,由六部与都察院将所属官吏应办之事定立限期,登记于三本账簿上,六部与都察院留一为底册,一册送六科,其三呈内阁…  

六部与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查验。对官吏承办之事,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须如实申报;六科亦据账簿,命六部半年上报一次…违者限事例议处;内阁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赵都安在说,屋中众人在听。  

董太师眉头紧皱,不发一语。  

耄耋老者辛苦一日,本已疲倦不堪,此刻却眸光炯炯,似陷入沉思,于脑海中,推演此法。  

韩粥目光茫然,他原以为,是太师请赵都安,来讲他十策的弊端。  

以此,令学士们参详。  

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预料,赵都安压根没提十策半个字。  

而是一开场,就讲起了上午时,陷入僵局,无从推进的吏治一事。  

至于莫愁…  

这位女帝身旁的大丫鬟已完全懵掉了,赵都安?那个不学无术的武夫?  

在未来‘内阁’中,给一群学士讲吏治?  

她偷偷掐了自己大腿一下,很疼,不是梦。  

却比梦还荒诞虚假。  

这一刻,她猛然回想起,上午时候,赵都安问她关于考核的事,如此想来,自己倒间接帮他找到了思路?  

只是,当时她全然不曾在意,压根也没注意,他写写画画了什么。  

这时候,门外传来脚步声,吱呀门开。  

然后,贵公子模样,吏部尚书之子,门阀大族的子弟,中午在酒楼时,眼高于顶,连看都懒得看赵都安一眼的王猷,姗姗来迟。  

“太…”  

王猷一只脚踏入门槛,然后看到了屋中景象,愣了下。  

他下意识抽回脚,关上门,抬头四周看了看,确认是修文馆没错。  

“肯定是我开门的方式不对…”  

王猷自嘲一笑,再次推门,而后,这位门阀中的大才子,世界观崩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