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新任梨花堂缉司上任(1/3)
御书房内,赵都安的表情很是严肃。
手中的密折上,赫然是一份“供词”,乃是清流党内一名官员,供认自己听命于都察院御史大夫袁立,勾结慕王徐敬瑭。
赵都安看到后第一个念头是荒诞。
袁立作为他来到这个世界后,遇到的除了女帝之外的第二个“友方”朝堂巨擘,立场向来鲜明。过往与李彦辅是死对头,与女帝联手多次肃清朝堂。
虽并不属于“皇党”,但屁股总归是没有大问题的。
徐贞观神色平静地道:“只是供词而已,倒也未必真实。”
赵都安心中一动:“究竟怎么回事?”
徐贞观也没有隐瞒,当即三言两语,将情况描述了一番。
并不复杂。
前段时日,整个朝堂上都在处理李党覆灭的后续,因多了不少空缺,皇党得以壮大。
如今朝堂上呈现出“皇党”与“清流党”两派最大的局势。
然而当初六路反王进京,时局动荡的时候,暗中勾结,投靠反王的官员当然并不只有“李党”成员。
袁立手下的“清流党”内,同样有不少官员存在嫌疑。只是此前没有空出手来,为了朝局稳定,没有去细究。
而随着这两月局势安稳,马阎开始继续筛查朝堂,成功发现了一部分清流党的内奸。
起初只暗中调查,但因跟踪被发现,不得以抓了个小官员,丢进诏狱拷问,对方却一口咬定,自己是听从袁立的号令,才为云浮叛军提供京中情报。
“这供词未必是真的,也可能是攀咬。”赵都安想了想,说道。
徐贞观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朕也不相信袁公会如此。但朝中许多人却也未必这样想,何况,卫显宗的事虽被你抗下,但终归是袁立的污点。”
青州指挥使卫显宗,乃袁立举荐,后背叛朝廷。
赵都安上次主动将卫显宗要了过去,平息了针对袁立的攻击,但一些对袁立的质疑,总是不可避免的。
何况…话说回来,谁又能真的肯定,袁立这位“党魁”,真的没有暗中与反王勾结?
赵都安同样不敢肯定。
“陛下觉得该怎么办?”赵都安决定稳一手,先试探下贞宝的想法。
徐贞观神态坦然地道:
“清流党内,勾结叛军的蛀虫必须予以清除。但袁立不能倒,起码现在不能。”
李彦辅已经倒了。
若袁立也因“通敌”倒下,刚稳定下来的朝堂将会再次动荡。
人心也会不稳。
所以,虽然有些残酷,但只要袁立没有明确通敌的铁证,就不能令这面旗帜倒下。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一定程度限制袁立对如今战争走向的决策,以及情报获取也是有必要的。
赵都安听懂了,他沉吟了下,分析道:
“这个道理,那些内奸肯定也懂。所以无论袁公是否有问题,一旦被捕,内奸都会口径一致,将袁公拉上战船。
以求自保也好,拉人下水也罢。这都是个好策略。甚至想的更深一层,反王何尝不是故意让这些人泼脏水,来离间陛下与袁公的关系?”
刚刚用了离间计的赵都安,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他继续道:
“但缺乏实证的情况下,陛下又不能对袁公动手。而若我们大肆抓捕清流党官员,身为‘党魁’的袁公又无法坐视不理。
一旦他什么都不做,就会威信尽失,这无论对他自己而言,他背后的家族而言,还是稳固朝堂的角度,都绝不是好事。”
徐贞观叹息一声:
“正是如此,因此朕才举棋不定,在犹豫具体如何做这件事。想与你商议。”
赵都安一言不发,皱眉思索。
局势很微妙。
理想的情况下,是在不损失袁立的威信的前提下,将清流党内的内奸都揪出来铲除。
可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因为马阎掌握的,肯定只有一部分官员通敌的证据,而更多的内奸,未必有足够的证据逮捕。
肃清内奸,就必然逼迫袁立下场,与女帝对抗。
而这场对抗,无论谁输谁赢,吃亏的都只有朝廷。
嘶…这帮藩王竟然玩上计谋了,反派竟然有智商了…赵都安啧啧称奇。
也意识到了贞宝面对的窘境。
他沉吟道:
“肃清清流党,这个大目标是必须要做的,毋庸置疑。与袁公对抗,也难以避免。
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需要有个人来具体做件事,把控好这个尺度。
一旦尺度过了,很可能导致朝堂再次震动…而前方作战的情况下,后方再乱起来…绝对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但谁能把控好这个度?
朝堂中并不缺少优秀的人才,但既要有能力,又要立场足够干净,绝不可能背叛,还要能与袁立这等老狐狸过招…就寥寥无几了。
“臣来做这件事吧。”赵都安深吸口气,认真道:
“正好如今臣有了身体,可以操盘此事。不过臣还在布局离间徐靖棠的下一步计划,最好暂时不要暴露身份。
或许,臣可以用新的身份活动。
恩…梨花堂缉司的位置,如今长期空悬,陛下可以下一道旨意,给我一个代理缉司的职位。”
徐贞观“恩”了一声,眼神柔和中夹杂一丝歉意:
“只是又要劳烦你…一刻不得闲。”
赵都安俏皮地眨眨眼:
手中的密折上,赫然是一份“供词”,乃是清流党内一名官员,供认自己听命于都察院御史大夫袁立,勾结慕王徐敬瑭。
赵都安看到后第一个念头是荒诞。
袁立作为他来到这个世界后,遇到的除了女帝之外的第二个“友方”朝堂巨擘,立场向来鲜明。过往与李彦辅是死对头,与女帝联手多次肃清朝堂。
虽并不属于“皇党”,但屁股总归是没有大问题的。
徐贞观神色平静地道:“只是供词而已,倒也未必真实。”
赵都安心中一动:“究竟怎么回事?”
徐贞观也没有隐瞒,当即三言两语,将情况描述了一番。
并不复杂。
前段时日,整个朝堂上都在处理李党覆灭的后续,因多了不少空缺,皇党得以壮大。
如今朝堂上呈现出“皇党”与“清流党”两派最大的局势。
然而当初六路反王进京,时局动荡的时候,暗中勾结,投靠反王的官员当然并不只有“李党”成员。
袁立手下的“清流党”内,同样有不少官员存在嫌疑。只是此前没有空出手来,为了朝局稳定,没有去细究。
而随着这两月局势安稳,马阎开始继续筛查朝堂,成功发现了一部分清流党的内奸。
起初只暗中调查,但因跟踪被发现,不得以抓了个小官员,丢进诏狱拷问,对方却一口咬定,自己是听从袁立的号令,才为云浮叛军提供京中情报。
“这供词未必是真的,也可能是攀咬。”赵都安想了想,说道。
徐贞观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朕也不相信袁公会如此。但朝中许多人却也未必这样想,何况,卫显宗的事虽被你抗下,但终归是袁立的污点。”
青州指挥使卫显宗,乃袁立举荐,后背叛朝廷。
赵都安上次主动将卫显宗要了过去,平息了针对袁立的攻击,但一些对袁立的质疑,总是不可避免的。
何况…话说回来,谁又能真的肯定,袁立这位“党魁”,真的没有暗中与反王勾结?
赵都安同样不敢肯定。
“陛下觉得该怎么办?”赵都安决定稳一手,先试探下贞宝的想法。
徐贞观神态坦然地道:
“清流党内,勾结叛军的蛀虫必须予以清除。但袁立不能倒,起码现在不能。”
李彦辅已经倒了。
若袁立也因“通敌”倒下,刚稳定下来的朝堂将会再次动荡。
人心也会不稳。
所以,虽然有些残酷,但只要袁立没有明确通敌的铁证,就不能令这面旗帜倒下。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一定程度限制袁立对如今战争走向的决策,以及情报获取也是有必要的。
赵都安听懂了,他沉吟了下,分析道:
“这个道理,那些内奸肯定也懂。所以无论袁公是否有问题,一旦被捕,内奸都会口径一致,将袁公拉上战船。
以求自保也好,拉人下水也罢。这都是个好策略。甚至想的更深一层,反王何尝不是故意让这些人泼脏水,来离间陛下与袁公的关系?”
刚刚用了离间计的赵都安,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他继续道:
“但缺乏实证的情况下,陛下又不能对袁公动手。而若我们大肆抓捕清流党官员,身为‘党魁’的袁公又无法坐视不理。
一旦他什么都不做,就会威信尽失,这无论对他自己而言,他背后的家族而言,还是稳固朝堂的角度,都绝不是好事。”
徐贞观叹息一声:
“正是如此,因此朕才举棋不定,在犹豫具体如何做这件事。想与你商议。”
赵都安一言不发,皱眉思索。
局势很微妙。
理想的情况下,是在不损失袁立的威信的前提下,将清流党内的内奸都揪出来铲除。
可这本身就是个难题。
因为马阎掌握的,肯定只有一部分官员通敌的证据,而更多的内奸,未必有足够的证据逮捕。
肃清内奸,就必然逼迫袁立下场,与女帝对抗。
而这场对抗,无论谁输谁赢,吃亏的都只有朝廷。
嘶…这帮藩王竟然玩上计谋了,反派竟然有智商了…赵都安啧啧称奇。
也意识到了贞宝面对的窘境。
他沉吟道:
“肃清清流党,这个大目标是必须要做的,毋庸置疑。与袁公对抗,也难以避免。
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需要有个人来具体做件事,把控好这个尺度。
一旦尺度过了,很可能导致朝堂再次震动…而前方作战的情况下,后方再乱起来…绝对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但谁能把控好这个度?
朝堂中并不缺少优秀的人才,但既要有能力,又要立场足够干净,绝不可能背叛,还要能与袁立这等老狐狸过招…就寥寥无几了。
“臣来做这件事吧。”赵都安深吸口气,认真道:
“正好如今臣有了身体,可以操盘此事。不过臣还在布局离间徐靖棠的下一步计划,最好暂时不要暴露身份。
或许,臣可以用新的身份活动。
恩…梨花堂缉司的位置,如今长期空悬,陛下可以下一道旨意,给我一个代理缉司的职位。”
徐贞观“恩”了一声,眼神柔和中夹杂一丝歉意:
“只是又要劳烦你…一刻不得闲。”
赵都安俏皮地眨眨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