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末日(3/4)
却是郁闷死了。因为荷兰政府对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动作一点都不知情,况且调查荷兰东印度公司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毕竟通讯工具及其落后,这个时间都算快的。可是,中华帝国只给荷兰政府一个星期的时间必须做出答复,这根本不够。
荷兰政府紧张了,他们知道中华帝国要的答复是什么,无非是严惩荷兰东印度公司,并对中华帝国的损失进行赔偿。
严惩荷兰东印度公司这点荷兰政府倒是能够做到,也可以给中华帝国满意的答复。可是,如果中华帝国要求荷兰政府赔偿损失的话,那就要命了。
众所周知,中华帝国从埃及运走的财宝保守价值都在十几亿银元以上,如果荷兰东印度公司当真抢劫了这支宝船队,那么中华帝国要求的赔偿将是天文数字。
荷兰议会讨论了好几天,普遍认为中华帝国不会无事生非的提出这种抗议,在远东地区,荷兰东印度公司肯定做出了某种行动。但到底是什么行动,荷兰议会一点消息都没有,因此没法做出裁决。
很快,勒令答复日期便到了。荷兰议会因为没有调查报告,无法给中华帝国做出实质性答复。但是为了安抚中华帝国,荷兰议会暂时冻结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所有账户和财产,并取缔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权令。
但是,这个答复显然不符合中华帝国的要求。事实上,中华帝国已经看到了荷兰当局的窘相,英荷战争已经倒向英国一边,荷兰战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中华帝国的真正目的是找个借口对荷兰开战,瓜分英荷战争的果实。
十一月十七日,中华帝国向荷兰共和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并与第二天凌晨正式对荷兰宣战。
中华帝国对荷兰宣战,顿时震惊了整个欧洲。法国尤为紧张,因为中华帝国一直寻找进入欧洲大陆,参与欧洲事务的跳板。英国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跳板,但是如果荷兰战败,那么中华帝国的势力进入荷兰,将会严重威胁法国的安全。
为此,法国政府立即发出照会,要求调停中华帝国同荷兰的战争。荷兰亦是惊恐万分,一个英国都很难对付了,如果中华帝国再介入,荷兰亡国的危险都有。
中华帝国的目的只是分一杯羹,并非为了打仗而宣战。法国既然调停,那么中华帝国便要听一听法国和荷兰的条件。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利益,这显然是最佳的方式。
神武十五年年底,法国作为调停国,参与中华帝国、英国和荷兰的停战谈判。和谈在法国巴黎举行,欧洲各国均派出了代表旁听。
谈判持续到了年底,合约草案出台。根据和约草案规定,荷兰承认英国在荷属西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三十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
对于英国来说,荷兰人的条件令他们满意,英王隧接受了停战条件,但是还得看中华帝国的意思,如果中华帝国不满,一切都是白扯。
为了让中华帝国满意,荷兰当局表示会彻底调查荷兰东印度公司,如果情况属实,荷兰政府将制裁荷兰东印度公司,并冻结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作为对中华帝国的保证金。一旦核实,荷兰政府将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财产转入中华帝国,作为对宝船队遭到打劫的赔偿。
当然,荷兰当局也明白,这并非是中华帝国对荷宣战的全部目的。如果不给中华帝国好处,这场战争是决计停不下来的。
法国迫切需要中荷停战,因此暗中威胁荷兰,如果不停战则断绝对荷兰的补给。最后,荷兰议会被逼无奈,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割让给中华帝国,同时严打荷兰籍加勒比海盗,不得给他们提供发展巢穴。
半个月后,中、英、荷分别签署了《巴黎停战协定》,英荷两国距离较近,两国领袖互换了公文和签字之后合约便生效。而中华帝国距离太远,换约需要经过中华帝国皇帝的签字才行,这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在法国的调停下,中华帝国已经命令地中海舰队停止军事行动,中荷双方停止了军事行动。
英荷战争以中华帝国介入,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同时,中华帝国的军事指导和战略指导思想给英国海军提供了正确之路,而对英国的军事援助令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渐渐追赶上荷兰海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华帝国的军事介入。由于中华帝国的对荷宣战,导致荷兰彻底丧失对英作战的决心,并选择和谈割让利益给中华帝国和英国。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荷兰海军在北海的失利并不代表荷兰海军整体上对英国海军失利。荷兰海军拥有的大型战舰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海军,荷兰海军主力舰队丝毫未受到损失,实力依然超过英国海军。
尤其是这次英荷战争,上百次的海战给荷兰海军深深的上了一课。英国海军使用的战列线战术亦被荷兰海军所知晓,并展开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荷兰海军开始卧薪尝胆,磨刀霍霍,只要稍微再有一些火花,相信还会继续爆发战争的。
而这个火花同样在《巴黎停战协定》中埋藏了下来,因为荷兰将荷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利益均分给了英国,使得英国的贸易介入了荷兰贸易,这将促成英国和荷兰
荷兰政府紧张了,他们知道中华帝国要的答复是什么,无非是严惩荷兰东印度公司,并对中华帝国的损失进行赔偿。
严惩荷兰东印度公司这点荷兰政府倒是能够做到,也可以给中华帝国满意的答复。可是,如果中华帝国要求荷兰政府赔偿损失的话,那就要命了。
众所周知,中华帝国从埃及运走的财宝保守价值都在十几亿银元以上,如果荷兰东印度公司当真抢劫了这支宝船队,那么中华帝国要求的赔偿将是天文数字。
荷兰议会讨论了好几天,普遍认为中华帝国不会无事生非的提出这种抗议,在远东地区,荷兰东印度公司肯定做出了某种行动。但到底是什么行动,荷兰议会一点消息都没有,因此没法做出裁决。
很快,勒令答复日期便到了。荷兰议会因为没有调查报告,无法给中华帝国做出实质性答复。但是为了安抚中华帝国,荷兰议会暂时冻结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所有账户和财产,并取缔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权令。
但是,这个答复显然不符合中华帝国的要求。事实上,中华帝国已经看到了荷兰当局的窘相,英荷战争已经倒向英国一边,荷兰战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中华帝国的真正目的是找个借口对荷兰开战,瓜分英荷战争的果实。
十一月十七日,中华帝国向荷兰共和国发出了最后通牒,并与第二天凌晨正式对荷兰宣战。
中华帝国对荷兰宣战,顿时震惊了整个欧洲。法国尤为紧张,因为中华帝国一直寻找进入欧洲大陆,参与欧洲事务的跳板。英国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跳板,但是如果荷兰战败,那么中华帝国的势力进入荷兰,将会严重威胁法国的安全。
为此,法国政府立即发出照会,要求调停中华帝国同荷兰的战争。荷兰亦是惊恐万分,一个英国都很难对付了,如果中华帝国再介入,荷兰亡国的危险都有。
中华帝国的目的只是分一杯羹,并非为了打仗而宣战。法国既然调停,那么中华帝国便要听一听法国和荷兰的条件。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利益,这显然是最佳的方式。
神武十五年年底,法国作为调停国,参与中华帝国、英国和荷兰的停战谈判。和谈在法国巴黎举行,欧洲各国均派出了代表旁听。
谈判持续到了年底,合约草案出台。根据和约草案规定,荷兰承认英国在荷属西印度群岛拥有与自己同等的贸易权,同意支付三十万英镑的赔款,同意在英国水域向英国船只敬礼。
对于英国来说,荷兰人的条件令他们满意,英王隧接受了停战条件,但是还得看中华帝国的意思,如果中华帝国不满,一切都是白扯。
为了让中华帝国满意,荷兰当局表示会彻底调查荷兰东印度公司,如果情况属实,荷兰政府将制裁荷兰东印度公司,并冻结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作为对中华帝国的保证金。一旦核实,荷兰政府将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财产转入中华帝国,作为对宝船队遭到打劫的赔偿。
当然,荷兰当局也明白,这并非是中华帝国对荷宣战的全部目的。如果不给中华帝国好处,这场战争是决计停不下来的。
法国迫切需要中荷停战,因此暗中威胁荷兰,如果不停战则断绝对荷兰的补给。最后,荷兰议会被逼无奈,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那岛割让给中华帝国,同时严打荷兰籍加勒比海盗,不得给他们提供发展巢穴。
半个月后,中、英、荷分别签署了《巴黎停战协定》,英荷两国距离较近,两国领袖互换了公文和签字之后合约便生效。而中华帝国距离太远,换约需要经过中华帝国皇帝的签字才行,这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不过,在法国的调停下,中华帝国已经命令地中海舰队停止军事行动,中荷双方停止了军事行动。
英荷战争以中华帝国介入,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英国胜利之因固然离不开对方战略部署的失当——在次要战区集中优势兵力,忽略了生死攸关的多佛尔海峡和北海战区,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英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能够迅速补充战力。同时,中华帝国的军事指导和战略指导思想给英国海军提供了正确之路,而对英国的军事援助令其海军的装备、数量、火力乃至战术水平渐渐追赶上荷兰海军。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华帝国的军事介入。由于中华帝国的对荷宣战,导致荷兰彻底丧失对英作战的决心,并选择和谈割让利益给中华帝国和英国。
不过,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荷兰海军在北海的失利并不代表荷兰海军整体上对英国海军失利。荷兰海军拥有的大型战舰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海军,荷兰海军主力舰队丝毫未受到损失,实力依然超过英国海军。
尤其是这次英荷战争,上百次的海战给荷兰海军深深的上了一课。英国海军使用的战列线战术亦被荷兰海军所知晓,并展开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荷兰海军开始卧薪尝胆,磨刀霍霍,只要稍微再有一些火花,相信还会继续爆发战争的。
而这个火花同样在《巴黎停战协定》中埋藏了下来,因为荷兰将荷属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利益均分给了英国,使得英国的贸易介入了荷兰贸易,这将促成英国和荷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