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55章集团军群(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考虑到帝国从海外掠夺回来的巨额财富,为了维护这些财富源源不断的供应帝国发展所需,内阁不得不从帝国金库的金山银山当中,挤出一些经费来进行扩军。

此时,帝国军队一线战斗序列中,皇家海军占了十万,皇家陆军只有四十万。朝鲜族的五十万军队已经被冠名皇家陆军第五十一集团军群,因此内阁为了维持汉族军队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优势,不得不给皇家陆军增加了一个集团军群,皇家陆军第二集团军群就此诞生,兵力五十万。

因为重装战马数量不足,蒙古战马优先供应五十一集团军群和五十二集团军群,所以第二集团军群以步兵师为主。包括三十五个步兵师和十五个骑兵师。

陆军常备军从五十万增加到了一百万,海军同样也要增加,从现有的十万编制增加到了二十万编制。不过海军编制受战舰建造速度和数量影响,加上海军要求远高于陆军兵种,考核严格,因此海军人数编制一直不满员。

神武八年的中华帝国,资金和物资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因此总参谋部对于军队指挥官、士兵的素质要求十分高。

除了入伍第一天必须熟练背诵黄帝训令,并对着国旗发誓效忠皇室和帝国之外,军官必须是帝国各个军校学习的合格毕业生,以及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活,或者有着实战经验的现役军官和士兵中选拔。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除了体质合格外,必须有户籍所在地政府出具的有效证明,无不良嗜好,不良信仰,新兵入伍三个月内进行基础队列和条令训练,再经过半年的政治洗脑,使其成为和军官们一样对帝国皇帝绝对效忠的力量,然后才能成为列兵到正规军中服役。

严格的选拔制度,使得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强大,单一的效忠皇室思想,使得军队凝聚力空前,加上国民对神武大帝特有的个人崇拜,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

帝国政府文武百官们都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上智下愚的基本国策。然而,邓浩楠认为那不是长远之计,想要让皇室永远在帝国内存在,就必须向后世的英国和日本那样奉行君主立宪制度。

好在中国不缺乏这个基础,从宋朝开始,君臣的关系就已经接近君主立宪制了,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制度已经事实上存在并被明朝的官僚集团所接受。唯一不同的是,皇帝依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邓浩楠自然要为了他的后代着想,但他并不急于一时,他有着大把的时间。因此他希望在他的长期执政期间,慢慢的,利用他个人的影响力逐步的推进君主立宪制改革。

邓浩楠希望开启民智,文武百官们希望上智下愚,这个冲突需要慢慢调节,否则就会酿成大祸,像英国的内战一样。为此,邓浩楠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所有的教育机构范围内,在所有的书籍上,都专门找来一大群文笔出众的文人,让他们在制定教学教材资料的同时,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强化、深化,使得帝国国民从小到大所有接触过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面,第一条思想便是“忠于皇室热爱祖国”八个字。就好比后世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八个字一样。

这种折中的办法获得了文武百官们的认可,使得在国家维稳教育方面避免了直接冲突。

忠于皇室,热爱祖国的八字信条,在神武大帝的个人崇拜风潮中被帝国国民所接受,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即使到了后世皇权消失的时代里,中华帝国的皇室依然是帝国的精神和荣誉的象征。

全国征兵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五十万军队的征召工作并不顺利,因为帝国传统的老百姓并不喜欢战争,尤其是到海外进行殖民战争。传统的思想让老百姓的孩子们不能离开父母到万里之外打仗,死了尸体都运不会来。这样的思想是相当普遍的,加上帝国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移民政策,老百姓在家生产或者到殖民地去当地主,都比在军队里强。

况且,军队招兵条件苛刻等原因,造成帝国政府的征兵工作进行了好几个月,却只有可怜的十一万左右的合格国民参军。

紫禁城御书房内,邓浩楠看着兵部送上来的报告,脸色顿时黑了下来。

“三个多月了,只有十一万人入伍”

邓浩楠的话说的很淡,很轻,但是到了林风等人的耳朵里,分量却是相当沉重的。

军部的几个头头相互使眼色,最后落到林风的头上,后者只好苦笑了一下。

“启禀皇上”林风躬身回答道:“民间百姓多不愿意参军,主要是军队的待遇不如休养生息政策和移民政策所致,加上内阁只给这次招兵调拨了一千万银元的经费,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年度经济发展目标,暗地里阻挠军方的征兵工作。同时,地方上的农场、牧场、矿厂、工厂、作坊,以及商人集团等,他们都在高价招募青壮劳力,和军方抢夺剩余劳动力资源,这些都导致了军方无法按时完成征兵工作”

好吧林风将责任一股脑的责任都推到了内阁和地方政府上面。

对此,邓浩楠只是瞪了他一眼,并没有责怪他推卸责任。这种军政之间的相互拆台指责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是无法调节的一对矛盾。邓浩楠自然不会把精力放在他们之间的斗争上面,作为一个皇帝,邓浩楠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只能挑最重要的处理。如果什么事情都由皇帝处理,那么如此庞大的中华帝国,每天的事情就够邓浩楠一年不吃不喝不睡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