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332章神武大炮(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化学师,他们受命于邓浩楠,研究威力更强的火药。因此,即便邓浩楠自己不研究,他也没让别人闲着。

除了步枪之外,第三步兵师还装备了转轮步枪,邓浩楠称之为机枪。

这是徐光启发明的,他根据欧洲人的转轮火枪的原理,提出了步枪也能做到连续发生弹丸的构想,并以此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三十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因此邓浩楠称之机枪,比西方最早的机枪早了一个世纪。

步枪进步了,步兵炮也同样进步了。

神武大炮,也称神武三年式步兵炮,西方代号31式步兵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口径100毫米、20倍径、有效射程:实弹1500米/霰弹1800米,弹重:实弹6公斤/霰弹10公斤、射速1发/分、炮架重180公斤。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最大的特点除了口径增加到一百毫米,倍径增加到了二十提高了射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它实现了后装弹药。

能够实现后装弹药,就是后膛炮。这种进步足足领先了世界两百年。当然,不是技术水平的领先,而是理念的领先。后装炮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却因为很多问题为没有被采纳。首先就是钢材问题,后装需要的炮闩技术十分复杂。

欧洲人也能耗费精铁来打造,但是造价将会相对高,因此欧洲人普遍因为经费的昂贵而无法制造。当然更多的国家还是因为没有后装炮的理念所致,例如现在的法国,已经具备了制造后装备的技术条件,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使用后装炮。

当然,后装炮最大的问题是炮闩,炮闩的强度必须能够承受得住炮膛火药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一旦炮闩强度不过关,一开炮没等打着敌人,自己人先挂了,那就笑话了。

这也是欧洲人顾忌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钢铁强度不够,亦或者是造价太高装备不起。

中华帝国的钢材强度已经过关了,因此后装炮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解决了。

不过,这还不够。炮闩的问题解决了,但后膛炮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火炮后装时炮闩,相应的反后坐装置需要改变。以前使用前装炮发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炮屁股,他的重量足够稳住火炮。但是采取后装炮闩时,由于炮闩的设计精密,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开火后坐时不用管它,大屁股撞不坏。但如今的炮闩不能受到这样的后坐力撞击,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反后坐装置于是因运而生,以前的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中华帝国的火炮专家们在邓浩楠的指导下,利用水压机的工作原理,实现了反后坐装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实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专家们在神武三年式步兵炮上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即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器。该机器将水压机逆向倒推,使得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炮闩不至于撞击到其他硬物上而损坏,同时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中华帝国军队雄霸天下的一大助力。

中华帝国的火炮的制造者和设计师们不断对炮的新型设计、炮膛直径、炮管管壁内的厚度、炮弹的炸药装填量和弹丸重量的综合性能进行多方面的验证。结果造成炮的型号繁杂多样,使弹药的供应成了一个极重的负担,因此,炮在野战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6世纪中期前不久,西班牙王查理五世下令将所有帝国制造的炮标准化为七种型号。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将法国炮规定为六种标准型号。

在神武大炮问世前,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专家们试验了各种口径、倍径的火炮,以及不同厚度的炮管。神武大炮有高达四十三种样品炮,而军部竟然要所有的型号都生产一下。

对此,邓浩楠直接痛批了陆军部一顿。

但是,这些专家们很是不舍得他们的样品炮就这样陈列了,或者被销毁了。因此,试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着,在原有标准型号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型号,不过,总算比以前更有系统更有计划了一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浩楠最后不得不花时间来建立一个火炮口径、倍数等规章制度表。以此来规定和限制科研人员们胡乱试验型号。

而此时欧洲只有西班牙有固定的表格制度,欧洲各国有许多炮是仿照西班牙的设计而制造的,但国与国之间炮的型号一直各不相同。

在欧洲这一时期,炮兵武器开始组合成作为现代化炮兵原型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长炮型,相当于现代的火炮;第二类是加农炮,即榴弹炮的原型;第三类是一种炮管管壁较薄,弹道较高的炮。

长炮类似于现代的野战火炮,其炮管较长(约为口径的30倍),炮弹初速较快,因此它的弹道低平,射程远,精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