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永兴叛乱(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头轻易的就被邵晓婷拿到了。

这人一出名,身价顿时暴涨。立即引起了京城王公贵族们的竞相索要。有的已权势威逼,有的以万两黄金给他赎身,目的都是为了买她回家当小妾,同时王公贵族们之间也是相互攀比,一时间邵晓婷红得发紫。

※※

天启年元月一日,就在全国各地庆祝新年的时候。白莲教起兵造反了。

白莲教教主徐鸿儒祭天祷告,建号永兴,自称天王。同时,徐鸿儒宣布大明皇帝罪状一百零二款小组建讨逆军誓师北伐,同时发极文声号召全国人民讨伐昏君奸臣。

由于北方连年发生天灾,而大明地方有司只知刻录百姓。天启七年7三月,陕西澄城县爆发民变,杀知县张斗耀。十二月。白水县民王二首举义旗,聚众攻蒲城之孝童,韩城之淄川镇。接着,府谷王嘉胤、宜川王佐挂并起,攻城堡,杀官吏。

三边总督杨鹤调集重兵进剿小由于杨鹤顾头不顾腚,前翻进剿叛军时不彻底。安塞高迎祥、汉南王大粱,复聚众响应,高迎祥自称闯王,王大梁自称大梁王。二人各聚集乱民十几万人,不再以土匪自称,正式走到了大明的对立面,点燃了明末动乱的大序幕。

徐鸿儒之所以没有称帝,也是跟高迎祥和王大粱有关系,因为他们二人没有称帝,徐鸿儒想要跟他们结盟,如果称帝势必会失去他们的帮助。因此徐鸿儒没有称帝。

早在去年,徐鸿儒便跟高迎祥和王大粱联络了,高迎祥和王大粱知道徐鸿儒起兵造反,顿时拍手称快。对于徐鸿儒提出的结盟一事,他们双手赞成。于是,在徐鸿儒造反称王的同时,闯王高迎祥,大梁王王大粱,同时发檄文声讨大明,并跟徐鸿儒结成联盟。

三王结盟,对于明廷的震动无疑是巨大的。因为三王结盟之后,各地造反的叛军领袖们,纷纷向三王抛出橄榄枝,跟三王结成同盟。他们当中或听命调遣,或直接加入三王的军队。

一时间,中原大地和西北大地上战火纷纷而起,有成燎原之势的势头。

徐鸿儒起兵造反后,二十万讨逆军在江西攻城拔寨,当天就轻而易举的攻下了赣州府龙南和安远二地,控制了赣州府。

接着,江西白莲教百万教众纷纷攻击当地府衙县衙,由于洪瞻祖早把兵力都抽调回了南昌府,因此叛军很快攻占江西赣州府、南安府、吉安府、建昌府、临江府、袁州府等,控制了整个江西中南部。

五天后,讨逆军在抚州府灵山外击溃了当地卫所军队的抵抗,占领了抚州府,大军直逼南昌府。

在南昌府赣江小江口,镇北将军吴松遭遇明军江西鄱阳湖水军伏击,损失了几百人。吴松暴跳如雷,但是却展示拿明军鄱阳湖水军没奈何。一时间双方僵持在了小江口渡口。

很快,苏利带着他的潮帮弟子赶来帮助,潮帮弟子擅长水战。很快凿沉了几艘水军战船,使得明军水军将领迅速退出小江口。

原本苏利打算乘胜追击的,可是潮帮弟子不适应江西寒冷的气候,士兵多有闹肚子的发生。

苏利知道,或许是他们真的水土不服,或许是他们心中很是害怕,毕竟造反的事情一旦失败是要灭九族的。

于是苏利并没有继续追击,而是折回来配合吴松攻占小江口对面的丰城。丰城没了水军守江,旦夕便破,知府裹带家眷和财物前一天就逃走南昌府了。

吴松拿下丰城后,还对折损的士兵生气,对于入城后的军队管束不严,导致丰城老百姓遭到洗劫。

苏利有心要管,但是最终却没有吭声。只是约束潮帮弟子勿要参与其中。

江西巡抚洪瞻祖见白莲教叛军势大,知道路上很难抵抗他们,于是原本死守南昌府的信念动摇了。安远知县沈克封也觉得南昌守不住,不如退到饶州府,那里依托鄱阳湖,有鄱阳湖水军封锁,拖到朝廷大军抵达还有点儿希望。

于是,洪瞻祖听从沈克封建议,二人趁乱搜刮了府库六十二万两银子和粮草,带着家小和五千镇军。一起跑到了饶州府。到了饶州府之后,洪瞻祖;二品州府坏是连着陆地,不安是叉在水军的护送绷川鄱阳湖中央的莱茵岛,这样洪瞻祖有水军拱卫。五千镇军驻防,安全感大增。

“大人!”沈克封突然道:,“您不能把军队都留在这个岛上啊”。

“为何?。洪瞻祖疑惑的问道:“白莲教没有战船,打造战船需要时间,击败我们的水军需要时间,这些时间足够朝廷大军来援了!”

沈克封苦笑道:“话虽如此小可是您忘记了饶州府昌江上游的景德镇了?。

“景德镇!”洪瞻祖不明白的说道:“怎么了?”

沈克封翻翻白眼,道:“景德镇里可是有皇家御器厂啊!丢了景德镇的话,你怎么向上面交代?”

“顾不了那么多了!”

“可是现在御器厂可是归辽国公管,那已经成了辽国公的产业了,您敢丢了它吗?。

“这。洪瞻祖顿时傻眼,忐忐忑忑的道:“这该如何是好!”

沈封寸说道:“您得率领全军去守浮梁县,确保景德镇不失”。

浮梁斟

洪瞻祖摇摇头,道:“那么一个小县城怎么牡”

沈克封说道:”叛军水上过不来饶州府,陆上需要绕道乐平。这期间颇费时日,没有一个月他们打不过来。您把军队派驻在乐平,五千人守卫一个乐平。虽然受不住,但是至少能撑十天半个月的。等到叛军抵达景德镇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

“那不是还守不住吗?

沈克封说道:“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