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218章 巧占苏杭织造(3/6)
,结果林风奉邓浩楠命令,能拖就拖,不见韩暖。而朝鲜局势紧张,后金大军势如破竹,朝鲜国王几次催促。韩暖不得已亲自赶往北京向大明朝廷求助。
理藩王院接待了韩暖,并通过礼部尚书李国,将请命书递给了皇帝朱由校。
无奈,经过邓浩楠提纯后的大烟和曼陀罗等精神制剂已经侵蚀和麻痹了朱由校的大脑。如今的皇帝,只要清醒就只顾着抽大烟。根本顾不了别的了。由于抽大烟时会产生幻觉,根本没法理政,因此朝中大事小情朱由校完全放手给了内阁。
而内阁本是六个人,不料那浩楠很少参与,哪怕有大事发生。黄立吉请他过去商议对策,邓浩楠也只是随波逐流,从来不对黄立吉投出反对票。
为此,黄立吉渐渐的对那浩楠的敌意大大减弱。永四认并非矛法清醒,只是他想要清醒的话除非邸浩楠点头心的药量进行调整一下便可以了。不过眼下邓浩楠可不想让朱由校清醒,因此朝鲜的请求最终还是在内阁决定。
黄立吉眼下有不少的麻烦,首先就是每况愈下的财政,加上陕北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三边总督杨鹤已经有些吃不消了。
朝廷本来就不多的库银。眼下需要拨款给三边总督剿匪,还要拨款给辽西袁崇焕筑城,这两项开支已经占了财政的九成,加上大明天灾不断,赈灾款占用了最后一成,今年年底的官员薪俸还是问题。
六个阁臣,分主次列坐内阁议事厅,五个诣滴不绝辩论的老头,一个憨然大睡的青年,当真很滑稽。
户部尚书叶向高说道:“户部左侍郎郭允厚奏陈:国讳印色蓝易浓周,请钱粮事独朱印。”
大明钱粮之事向来用蓝色水印,如今改为用朱印,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黄立吉摆摆手道:“鸡毛蒜皮的事情,叶大人可自行决断,就不用拿出来大家商议了。”
叶向高拱手道:“那就多谢黄大人了!”
黄立吉点点头,问道:“如今户部库银缺口甚大,不知诸位大人有何良策。”
工部尚书莱宗道摇摇头道:“缺口越来越大,如何填补!”
礼部尚书李国突然道:“不如提前将明年的夏税先收上来,以解燃眉之急。”
叶向高苦笑道:“没次都是燃眉之急,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将两年后的赋税都预支光了。”
兵部尚书王恰笑道:“那就不要预支了吗?再预支老百姓怎么活啊!不如多发行一些宝钞好了!”
王恰见众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顿时问道:“怎么?难道我的方法不好吗?”
黄立吉笑道:“好呀!那今年的俸禄就给你发些宝钞好了!”
“那怎么行?”王恰顿时不愿意。
叶向高想了想,说道:“预支老百姓的赋税是不行了,发行宝钞到了地方上根本不认,跟废纸一样。那不如加征些苛捐杂税好了,我看盐税还有加税的空间!”
“不行!”黄立吉顿时摇脑袋,说道:“这不等于逼老百姓造反吗?眼下西北三省地震,北方大旱,南方风灾水灾,不收税都不容易生存下去,若是再加税,中原和南方再爆发民乱如何收场?”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五人顿时陷入了沉思。
忽然,王恰突然说道:“皇上的冉弊应该还有不少,不如一”
不如
众人纷纷看着王恰,那意思是让王恰继续说下去。
不过。王恰又不是傻子,一旦出口,众人肯定支持他,那么他就是第一个要动用皇帝私房钱的大臣了。若是将来皇上记仇,铁定先收拾他王恰。
不说!
王恰说了半截,剩下的话咽了下去。
众人顿时失望,最后黄立吉只好说道:“国难当头,皇上自当身先士卒,就当我们跟皇上借的,过段时间再归还便是。”
“我等附议!”
几个老头顿时同意了黄立吉的建议,而且是极力支持。
首辅点头了,那就表示他把这件事给抗下来了,于是其他四人纷纷献计。
叶向高心中早就想好了,于是说道:“内务府的最大油水就在苏杭织造和景德镇御器厂。御器厂再次,主要是苏杭织造耗费巨额银两。如果停了苏杭织造。那么内务府将会节省出两百万两白银。”
“有道理!”李国说道:“苏杭织造每年两头贪污,上面侵吞内务府官银,下面侵吞老百姓钱款。其中的利润可不止两百万两,至少三百万两。”
黄立吉点点头,道:“织造向来低价甚至强制摊派给老百姓订单,然后再高价卖给内务府,其中差额的确不少。”
叶向高这时掏出来一个备用好了的折子递给黄立吉,说道:“我已经拟好了,几个大人过目。”众人心中暗骂,这丫的早就盯上了苏杭织造这个油水衙门,连折子都准备好了。
关于诏止苏杭织造户部签押用印上奏御览:连年加派,水旱频仍,商困役扰,具不聊生,孜孜民力艰苦,诏定休养生息。今将苏杭现在织造解进,其余暂停,以示敬天恤民之意。
黄立吉等人看完,都是心中暗赞。既解释了停止苏杭织造的理由,又说的冠冕堂皇,想必将来皇帝也不会说什么。
“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意见要补充?”
黄立吉询问了一圈,问道那浩楠时,却是发现邸浩楠又在睡觉。
“邓大人!”
“侯爷!”
“邸浩楠猛然惊醒,睡眼惺松的擦了嘴角的擦哈喇子,道:“完事了?那我先回去了啊!”
那浩楠说着,拿起官帽带上,就准备要开溜。
“邓大人!”黄立吉虽然生气,但是邓浩楠不干涉他的决策,这令他很
理藩王院接待了韩暖,并通过礼部尚书李国,将请命书递给了皇帝朱由校。
无奈,经过邓浩楠提纯后的大烟和曼陀罗等精神制剂已经侵蚀和麻痹了朱由校的大脑。如今的皇帝,只要清醒就只顾着抽大烟。根本顾不了别的了。由于抽大烟时会产生幻觉,根本没法理政,因此朝中大事小情朱由校完全放手给了内阁。
而内阁本是六个人,不料那浩楠很少参与,哪怕有大事发生。黄立吉请他过去商议对策,邓浩楠也只是随波逐流,从来不对黄立吉投出反对票。
为此,黄立吉渐渐的对那浩楠的敌意大大减弱。永四认并非矛法清醒,只是他想要清醒的话除非邸浩楠点头心的药量进行调整一下便可以了。不过眼下邓浩楠可不想让朱由校清醒,因此朝鲜的请求最终还是在内阁决定。
黄立吉眼下有不少的麻烦,首先就是每况愈下的财政,加上陕北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三边总督杨鹤已经有些吃不消了。
朝廷本来就不多的库银。眼下需要拨款给三边总督剿匪,还要拨款给辽西袁崇焕筑城,这两项开支已经占了财政的九成,加上大明天灾不断,赈灾款占用了最后一成,今年年底的官员薪俸还是问题。
六个阁臣,分主次列坐内阁议事厅,五个诣滴不绝辩论的老头,一个憨然大睡的青年,当真很滑稽。
户部尚书叶向高说道:“户部左侍郎郭允厚奏陈:国讳印色蓝易浓周,请钱粮事独朱印。”
大明钱粮之事向来用蓝色水印,如今改为用朱印,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黄立吉摆摆手道:“鸡毛蒜皮的事情,叶大人可自行决断,就不用拿出来大家商议了。”
叶向高拱手道:“那就多谢黄大人了!”
黄立吉点点头,问道:“如今户部库银缺口甚大,不知诸位大人有何良策。”
工部尚书莱宗道摇摇头道:“缺口越来越大,如何填补!”
礼部尚书李国突然道:“不如提前将明年的夏税先收上来,以解燃眉之急。”
叶向高苦笑道:“没次都是燃眉之急,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将两年后的赋税都预支光了。”
兵部尚书王恰笑道:“那就不要预支了吗?再预支老百姓怎么活啊!不如多发行一些宝钞好了!”
王恰见众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顿时问道:“怎么?难道我的方法不好吗?”
黄立吉笑道:“好呀!那今年的俸禄就给你发些宝钞好了!”
“那怎么行?”王恰顿时不愿意。
叶向高想了想,说道:“预支老百姓的赋税是不行了,发行宝钞到了地方上根本不认,跟废纸一样。那不如加征些苛捐杂税好了,我看盐税还有加税的空间!”
“不行!”黄立吉顿时摇脑袋,说道:“这不等于逼老百姓造反吗?眼下西北三省地震,北方大旱,南方风灾水灾,不收税都不容易生存下去,若是再加税,中原和南方再爆发民乱如何收场?”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五人顿时陷入了沉思。
忽然,王恰突然说道:“皇上的冉弊应该还有不少,不如一”
不如
众人纷纷看着王恰,那意思是让王恰继续说下去。
不过。王恰又不是傻子,一旦出口,众人肯定支持他,那么他就是第一个要动用皇帝私房钱的大臣了。若是将来皇上记仇,铁定先收拾他王恰。
不说!
王恰说了半截,剩下的话咽了下去。
众人顿时失望,最后黄立吉只好说道:“国难当头,皇上自当身先士卒,就当我们跟皇上借的,过段时间再归还便是。”
“我等附议!”
几个老头顿时同意了黄立吉的建议,而且是极力支持。
首辅点头了,那就表示他把这件事给抗下来了,于是其他四人纷纷献计。
叶向高心中早就想好了,于是说道:“内务府的最大油水就在苏杭织造和景德镇御器厂。御器厂再次,主要是苏杭织造耗费巨额银两。如果停了苏杭织造。那么内务府将会节省出两百万两白银。”
“有道理!”李国说道:“苏杭织造每年两头贪污,上面侵吞内务府官银,下面侵吞老百姓钱款。其中的利润可不止两百万两,至少三百万两。”
黄立吉点点头,道:“织造向来低价甚至强制摊派给老百姓订单,然后再高价卖给内务府,其中差额的确不少。”
叶向高这时掏出来一个备用好了的折子递给黄立吉,说道:“我已经拟好了,几个大人过目。”众人心中暗骂,这丫的早就盯上了苏杭织造这个油水衙门,连折子都准备好了。
关于诏止苏杭织造户部签押用印上奏御览:连年加派,水旱频仍,商困役扰,具不聊生,孜孜民力艰苦,诏定休养生息。今将苏杭现在织造解进,其余暂停,以示敬天恤民之意。
黄立吉等人看完,都是心中暗赞。既解释了停止苏杭织造的理由,又说的冠冕堂皇,想必将来皇帝也不会说什么。
“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意见要补充?”
黄立吉询问了一圈,问道那浩楠时,却是发现邸浩楠又在睡觉。
“邓大人!”
“侯爷!”
“邸浩楠猛然惊醒,睡眼惺松的擦了嘴角的擦哈喇子,道:“完事了?那我先回去了啊!”
那浩楠说着,拿起官帽带上,就准备要开溜。
“邓大人!”黄立吉虽然生气,但是邓浩楠不干涉他的决策,这令他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