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木火克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器”,尤其谢三郎将破城弩安置在汜水关南侧的山岳之上,借助地利的优势,不但增加了射程还提升了威力,更显得威力无俦。  

射入叛军人群之中,那真是挨着死、碰着亡。  

每一支破城弩激射,都是一道沟壑,人血铸就!  

叛军之中人心浮动,毕竟所谓开战这么多天一来,这是叛军第一次“正式攻城”,这种“攻城”时候常见的惨烈,他们却还不太适应…  

刚刚有所动摇,一直跟在后面的督战队就上来了,横刀带鞘,当做棍子使,噼里啪啦地砸下去,让所有士卒都明白了,这是在战场之上,有进无退,再有犹疑,都不用淮南军的破城弩建功,安禄山派过来的督战队,就干把刀子抽出来吓死手!  

想活命,就得跟上前面的攻城锤!  

这个道理,王二蛋早就想明白了。  

他亲眼看见火油奈何不得攻城锤之中,立马带着黑山部的青壮先前一顿猛冲,惹得拖在后面的督战队还看了他好几眼,还以为黑山部作战勇猛呢…  

其实,哪里是那么回事啊?  

王二蛋带着黑山部的青壮,抢在大部分叛军反应过来之前,在攻城锤的左后方抢了一块地方,成功之后,就一直控制着速度,保持着跟攻城锤行进相同的速度…  

为啥?  

因为不知破城弩的山岳,在攻城锤的右前方…  

黑山部的位置,正好能藏在攻城锤的后面…反正破城弩射不破攻城锤,这地方,最安全!  

果然。  

王二蛋的“鸡贼”起作用了,淮南军破城弩激射不停,在他们的身后,不知道有多少叛军死于非命,而他们黑山部的四十三人,却毫发无损。  

不过,王二蛋却没有多少得意,他就不相信堂堂“天神”,只有这么一点手段…  

眼前,就是汜水关外的一箭之地,他也顾不得其他,暗中提升了警惕。  

果然。  

刚刚进了汜水关外的一箭之地,就是一阵箭雨泼洒。  

大唐淮南军仿佛拿攻城锤没办法了一般,只能依靠数量的堆积来对付它,大量羽箭,或携带火油,或点燃火焰,如同大雨一般从天而降,将五丈长、三丈宽的攻城锤完全笼罩其中。  

可惜。  

叛军早就料到了这一点,正如史思明说的,大坡度、覆以三层牛皮、一掌厚的泥土,再加上出战之前,一遍一遍地浇水,不但洇透了三层牛皮,连带着整个攻城锤都湿漉漉的…  

即便淮南军不计成本地攻击,妄图烧毁攻城锤,但是除了羽箭携带的火油燃烧剧烈之外,攻城锤根本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等到两轮箭雨过后,竟然只有坡面之上的第一层牛皮略微破损而已…  

叛军一见,顿时大为振奋,都不用督战队动手了,呼哈乱喊着,乱糟糟地就冲了上去,还有脑子不明白的,甚至直接冲到了攻城锤的前面,被汜水关城头的一阵箭雨,直接射倒在地…  

至于王二蛋,混在上万叛军士卒之中,又开始“鸡贼”了…  

不但没有刻意前冲,反而暗中招呼黑山部的青壮,悄悄地放慢速度,尽可能在不让督战队发现的情况下,与前方的攻城锤拉开距离…  

为啥?  

刚才进,现在倒退了…  

其实,王二蛋这一进一退之间,意思非常明白,不求有功,但求活命!  

他,已经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地道!  

该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人家王二蛋,在汜水这个战场上,绝对是一位“资深人士”,至少整个叛军之中,只有王二蛋和他统领的黑山部,从头到尾经历了叛军和汜水之间战斗的全过程。  

抛开第一战淮南军炸毁汜水县城不谈,其余的两场接战,无论是伏击安禄山,还是烧毁土山,淮南军的种种手段,都跟地道有关…  

眼看着攻城锤进入了汜水关外一箭之地,这都推进三十多长了,再有个四五十丈的距离,就要对汜水关的城门产生直接的威胁了,王二蛋就不信了,淮南军能不着急!  

既然着急的话,他们最为常用的手段,地道,为啥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绝对不是好现象!  

王二蛋知道,他既然奉命配合攻城锤行动,在攻城锤没问题之前,断然不可能退回大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离攻城锤远远的——因为他知道,即便淮南军真的要出手的话,必然针对攻城锤,才不会去管他们这些跟着跑的小兵呢…  

就在王二蛋带着黑山部青壮一点点拖后,都快引起后面督战队注意的时候,终于出事了…  

“轰隆!”  

一声巨响,吓得王二蛋马上站住了身形,他身边的黑山部青壮也早就得了他的示意,听到声音不对,跟王二蛋一样,想都没想就停下了脚步。  

怎么回事?  

不知道!  

好像是攻城锤前方传来的声音…  

还没等他们琢磨明白呢…  

“轰隆!”  

又是一声巨响!  

一道深沟,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王二蛋等人眼前。  

王二蛋一屁股就坐地上了,吓得!  

脚尖距离深沟,不足一尺!  

刚才但凡多走一步,说不定现在已经落入这出陷阱之中。  

王二蛋左右一看,这才发现,突兀出现的深沟,足足六丈长短,和汜水关城外的地道,竟然勾连成一线。  

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人家在汜水关外挖地道,根本就是一圈一圈挖出来的,之所以还假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