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胡将守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林甫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人家谢三郎面前,还真没有一点底气,这才妄图用威势、用言语将谢三郎压制住,可惜,没用。  

二来,李林甫注意到,谢三郎对他的称呼,又从“李长史”变回了“李相”。  

“李长史”,这是谢直在调侃他被贬出京。  

“李相”,这是谢直要求他为他执掌大唐相权一十八年的所作所为负责!  

现在谢直有提到了安禄山谋反,就不由得让李林甫暗自揣测,谢直是不是要让他对安禄山造反负责了…  

三来,李林甫身为大唐首相,在内心之中,对安禄山的谋反,也多多少少的优点想法,在压制不住谢三郎之后,难免一时语塞。  

谢直见他不说话,很意外,不过却没有去探究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直接给出了答案。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坐大到谋反的地步,就是因为你李林甫推行的国策…  

胡将守边!”  

说到这里,谢直一声冷哼。  

“如果真是为了大唐好,你身为首相,推行一个国策,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那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即便最终结果很差,不过也就是你这个首相的能力问题而已,罢相,已经是天子和朝堂对你最严厉的处置了。  

但是,胡将守边这一条国策,确实您李林甫李相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才推行的,最终却引发了安禄山谋反这样的结果!  

这,却不是您李相仅仅罢相,就能给朝堂、给大唐、给天下交代得过去的!”  

胡将守边,乃是李林甫给天子李老三踢得一个建议。  

那是在天宝初年,大唐立国百年的府兵制,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名存实亡,李老三不得不下令募兵守边,一改全天下府兵的“番上”制度,改为招募“职业化”士卒,前往大唐边疆守家卫国。  

这本是解决唐军兵源问题的一个举措,却被李林甫提出来了一个问题。  

大唐立国的府兵制,能够保证边军将领只有对府兵的指挥权,没有对府兵的管理权,一旦朝廷觉得用不着这么多府兵了,兵部出具一纸公文,就可以让边疆战士瞬间变成国内的农夫,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军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在由府兵变为募兵之后,这种情况就难以杜绝了,那些募兵到了边疆之后,完全交给边将管理,还通过过边将的手,把国朝向募兵承诺的薪俸交给所有士卒,这样一来,如果边将心怀不轨的话,很容易就把边军之中的募兵变成自家的私军。  

这个事儿,必须防微杜渐!  

而作为大唐首相的李林甫,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职责所在。  

李老三问他怎么办。  

提出问题不叫能耐,解决问题才是厉害。  

李林甫就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按照李林甫的说法,汉人重文华,胡将擅武功。  

胡人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之上,对于骑射,对于骑兵的应用,自然有其独到之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边疆大量启用胡人作为边将?  

至于边将拥兵自重的问题,正好用胡将守边来解决。  

一来,大唐所招募的士卒,大部分都是汉族士卒,让他们跟着胡将造反?很难。  

二来,按照李林甫的说法,胡将除了军功之外,所求者不过财货而已,真要是打胜了,多多赏赐金银珠贝也就是了,他们不但不会闹腾,还会更加高兴呢…  

当时的李老三很是犹豫…  

巧了,正好赶上王忠嗣出事。  

王忠嗣本是军将遗孤,从小被李老三带入深宫抚养长大,论感情,论信任,论忠诚,开元、天宝朝的边将,无出其右者。  

李老三也信任王忠嗣,在他投军之后一路不遗余力地提拔,最后做了河西节度使,其恩宠,甚至超过了如今的安禄山。  

后来的事情,前文提过。  

李老三要打石堡城,王忠嗣以兵卒伤亡过甚为由,不打。  

一来二去的,李老三和王忠嗣之间斗出了真火,又有李林甫这样的坏人从中煽风点火…  

到了最后,李老三一怒之下,下令捉拿了王忠嗣回京受审。  

而在这个时候,河西节度使府的哥舒翰站了出来,您不就是要打石堡城吗?好,我河西出兵去打!而且一定会把石堡城拿下来,您就别难为我们节度使了。  

最终,哥舒翰统兵数万,死伤过万,才拿下了区区百余人驻守的石堡城…  

最尴尬的时候,石堡城乃是大唐前往吐蕃套路之上的一处要塞,吐蕃人出石堡城之后,可以直趋大唐,而大唐占据了石堡城之后,想向高原上进发的话,还需要借着攻取其他类似石堡城一般的要塞…也就是说,就算大唐打下来石堡城,也没啥用…  

且不说这个,只说李林甫,又撺掇李老三推行“胡将守边”,理由都是现成的——王忠嗣,你干儿子,都不听你话,这要是别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您再看看哥舒翰,多听话,让打石堡城就打,他是胡人…  

李老三一听,一咬牙。  

好,推行!  

“别人以为李相推行胡将守边,乃是推行国策,不过,李相的谋划,却骗不过谢某!”  

谢直微眯双眼,直视李林甫的双眼。  

“李相之所以推行胡将守边,就是恋栈权势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  

大唐立国百年,对宰相的出身,向来有隐性的要求。  

对于武将来说,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