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求不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  

说着,李林甫看谢直还有些不信,不由得要多说几句,刚想开口却有自己摇了摇头,最后,颇有一些感慨地说道:  

“汜水侯刚才也说了,李某独掌大唐相权一十八年…  

入仕五十年,掌权小半生!  

在你们看来,可能是权倾天下,但是其中愁苦,又有何人能够知道?  

白日里,在政事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理国事的时候,不知道得罪了大唐天下多少权贵。  

夜晚里,回到这座天子亲赐的首相府邸,为了防备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李某不得不每天晚上挑选不同的房间入睡,活得当真是提心吊胆。  

要不是因为天子信重李某,将整个朝野大权交予李某之手,李某恨不得早一日挂冠返乡!  

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多好!?  

汜水侯,事已至此,李某出京乃是必然,以李某人的这个年龄,恐怕这一次出京之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到长安城了,想必跟你汜水侯之间,恐怕也是最后一面了,那么,李某就说上一句真心话——这个大唐首相,我早就干够了!  

汜水侯你刚才说李某在长安城中散布谣言,说什么是你汜水侯逼反了安禄山,就是为了重返政事堂,不拘三天还是五日,就是为了体面致仕,好让李某在青史之上留下一个‘让贤’的好名声…  

何必呢!?  

煌煌青史,讲究的是秉笔直书!  

就李某这些年的名声,想留下一个好名声,太难了…  

就算是按你说的,最后再折腾这么个三天五日的,能够改变多少?说不定让贤严挺之,最后也得说李某皮里阳秋而已…”  

说到这里,李林甫猛然间挺胸抬头,一双眼睛精芒四射,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刚刚挤走了张九龄的大唐首相。  

“李某忝为大唐首相,执掌权柄一十八年,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也就罢了,何必多此一举!?  

身后名,李某固然有所图!  

但是在你六亲不认的谢三郎面前,求不来!  

我堂堂大唐首相李林甫,难道就不能给自己再留点体面么?”  

话已至此,李林甫仿佛已经认清了事实,注定不能在谢直面前讨要一个好的谥号了,也断然不会在青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仿佛在一瞬间就抽空了他的浑身上下的“精气神”,也不挺胸抬头了,双眼之中也不精芒四射了,仅仅一瞬间,又从那个“大唐首相”变成了老态龙钟的“李长史”。  

不过,李林甫的双眼,一直盯在谢直的脸上,双眼之中,满是期盼,仿佛好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期待有奇迹发生。  

谢直沉默不语,一张黑脸之上毫无表情,双眼微眯,丝毫不让地与之对视。  

良久之后。  

李林甫双眼之中的希望,没了。  

谢直虽然没说什么,但是这“丝毫不让”的姿态,已经让他明白了一切。  

果然是那三个字。  

求不来!  

李林甫微微低头,双眼之中满是混沌,沉默良久,自失一笑,笑着开口,笑容却透着一股凄凉。  

“倒是让汜水侯见笑了…”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之后,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  

足足有半刻钟,李林甫这才开口,语气之中,透着一种“故作轻松”。  

“这样也好…  

荆州,地处荆襄,听说气候不错,虽然夏日里有些温热,但是冬日里却暖和,也没有关中的大风,对我这样年过七十古来稀的老人来说,正好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这一次,李某出京,再也回不来了,就带着儿子、孙子,一家人一同前往,含饴弄孙,也是人生乐事…  

有他们在李某身边,倒是也免去了李某的后顾之忧,等到撒手人寰的时候,也有人扶棺返乡…  

这些年一直在为国操劳,对他们都疏于管教,正好,借着这段时间,好好教导他们一二,也不枉这一世父子、祖孙一场…”  

李林甫这一次再开口,绝口不提长安如何,只是说说日后,再配合上他的满头银发和一把胡子,倒真是像一个马上就要搬家的古稀老人,强打着精神在憧憬日后的生活。  

谢直就这么冷冷地看着他,直到李林甫都要开始说要如何教导子孙了,他才冷冷开口,打断了李林甫的絮絮叨叨。  

“演够了吗?”  

一句话,就让李林甫的脸色阴沉了下来。  

“汜水侯,你这是何意?”  

谢直生生笑了,言语之中,再也没有丝毫的客套,对李林甫直呼其名。  

“李林甫,你这是看不起我谢三郎,还是看不起你自己?”  

李林甫被弄得也上了脾气,不搭话,就这么冷冷地看着他。  

谢直不以为意,直接开口继续。  

“即便你现在不过是荆州大都督府的长史,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你是开元天宝年间执掌相权时间最长的大唐首相…  

十八年啊!  

朝堂之上的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不是信手拈来?  

无论是谁,在面对您李林甫李相的时候,谁敢不小心翼翼?  

我谢三郎,不过是刚刚从淮南回到长安的愣头青,连大朝会也不过参加了两次而已,又如何胆敢轻视您李相,只有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唯恐被您李相给骗了…  

况且,您李相‘口蜜腹剑’的名声,在大唐,在天下,可不比我谢三郎‘睚眦必报’的名声小多少…  

谢某人何德何能,敢不认真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