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功高震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安禄山来说…  

论爵位,东平郡王,已经是大唐爵位的最顶点。  

论官职,幽州、河东两镇双料节度,统领这大唐边军中实力最强的东北军事集团。  

论恩荫,安庆宗被高明在长乐驿强行留在长安城之后,朝廷直接给了这个安禄山长子一个太仆寺卿的恩荫,那可是朝廷九卿之一,就这么被用来安抚安禄山父子了。  

论赏赐,一座奢华堪比皇宫的宅院,天子内库中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全送到了安禄山的府上,就等他回到长安接收。  

论信重,都说王鉷是天宝年间天子面前的第一红人,那是安禄山不在长安城,天子李老三和杨贵妃一起收他做“干儿子”,还闹出一出“洗三”的闹剧,就连“禄山之爪”都能够轻易放过…  

严庄看着安禄山,就问了一句话。  

“如果你再次出征塞外,大胜而归的话,天子还能如何赏赐以酬功?”  

一句话问得安禄山久久无言的。  

爵位到顶了…  

官职已经足够高了,难道借着任命为其他方镇的节度使?安禄山能耐再大,还能统领大唐所有边军不成?  

恩荫,嫡长子都成朝堂九卿了,再赏赐啥?再高的官职,那就是朝堂大佬才能获得的本职了,就算李老三再迷糊,也不可能用来恩荫…  

这么一算,好像只有金银珠贝了,正好,安禄山自己也喜欢…  

可是问题是,这一次赏赐东平郡王府,为了让安禄山高兴,已经把天子内库都掏了个半空…  

再赏赐,用啥?总不能把天子内库搬空了吧?  

人家李老三如此拉拢安禄山,因让他镇守边疆,好方便自己在长安城中享乐,如果把天子内库都搬空了…那,李老三享乐个什么…穷乐呵?  

安禄山仔细一琢磨,还真是,天子李老三今年赏赐了这一座东平郡王府,日后如果再需要封赏的话,还真不知道能赏赐什么了…  

安禄山虽然是个杂胡出身,本身又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功高震主”这四个字还是听说过的…  

现在他的处境是“功高难赏”,下一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这两步合在一起,就是标准的“功高震主”!  

功高震主的臣子,谁有好下场?  

韩信了解一下?  

萧何三荐韩信,汉王正式拜将,韩信以“多多益善”的无上天资,在九里山摆下十面埋伏,逼得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帮助汉王刘邦一举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  

结果呢…  

汉朝初年,被丞相萧何诓骗进了未央宫,红罗遮天,红幔铺地,一柄玉刀捅死了他这个三齐王!  

这就是“功高震主”的下场!  

安禄山就算再厉害,还能厉害过韩信去?  

韩信对大汉那么大的贡献,到了最后都死在了刘邦和吕后的手上,他安禄山何德何能,能够以“功高震主”的姿态在长安城中任逍遥?  

别忘了,未央宫,就在长安城!  

这不就两难了吗?  

自家乃是镇守边疆的节度使,出兵放马乃是根本,人家李老三也正是看重这个才对自家如此拉拢,如果现在塞外胡人不稳,需要他这个节度使提兵出塞作战的话,如何选择,是打赢还是打输?  

打输了,死!  

打赢了,还是个死!  

怎么办?  

“要不我给他来个不败不胜…?那叫什么来着,养什么,自什么?”  

“养匪自重?”  

“对对对,养匪自重!”  

“这个,也不行…”  

严庄在安禄山满是期盼的目光之中摇了摇头。  

为啥?  

“因为谢三郎!”  

所谓养匪自重,就是出兵塞外之后,战胜胡人之后,仅仅进行有限的杀伤,依旧让给他们保留着相应的力量,胜了吗?小胜,可赏可不赏的那种,然后还不能拿下安禄山,因为胡人的实力还在,真把他拿下了,害怕下一任节度使控制不住局面…  

“这不过是维持你现在这个尴尬的局面而已,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对别人可能可以…  

但是,对于你,不行。  

还是那句话,因为谢三郎。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你拖不起!”  

安禄山当时就有点不明白了,“为什么拖不起?”  

“原因有三…”  

其一,朝廷又不傻,能让你没完没了地拖着。  

之所以建立边疆十大方镇,就是要为大唐驻守边疆,在保证中原腹地的安全之外,未尝没有集中力量向外开疆拓土的意思在里面,幽州方镇,本就是十大边疆方镇之中实力最强的,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十大方镇能够向外开疆拓土的话,首选自然是幽州。  

在这种朝野共识之中,你安禄山“不胜不败”得养匪自重?闹呢!  

还打赢了胡人之后不追击,刻意让胡人保持实力?做梦呢?  

一回行,两回行,回回如此…朝廷那些官员还看不出来吗?就算是天子李老三偏向安禄山也不行——幽州方镇几万人人吃马嚼的,难道就为了养一个“养匪自重”的安禄山出来吗?天子信重安禄山也是因为他能打仗,现在你安禄山连仗都不打了,天子还能信重你吗?  

真到了那时候,朝廷申饬之类的就不用多说了,最简单的一个办法…  

换防!  

你安禄山不是不舍得追杀胡人吗?  

行,北庭都护府吃沙子去吧!  

那时候,你安禄山,怎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