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安禄山必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连根拔起…要说人家“奸”,但是怎么不说,反而在十八年后旧事重提,早干啥去了?  

再说了,这件事本来就是老杨家自己的不是,杨玄璬不但借重洛阳含嘉仓渔利,还妄图煽动洛阳漕帮的余孽闹事,不收拾他收拾谁!?没看见老杨家自家的闺女杨贵妃、侄子杨国忠都不说话吗?你安禄山蹦跶个什么!?  

估计安禄山也知道自己这边不占理儿…  

毕竟,自古以来的“清君侧”,都会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罗列个十大罪状八大罪状的,忽悠全天下都以为这“奸臣”是乱臣贼子,属于人人得而诛之的那一种…  

这一回,安禄山造反,虽然嚷嚷出“清君侧”的口号,但是楞是找不到“清”的目标,如果勉强给定为谢三郎的话,又罗列不出十大罪状…  

这不是出师无名是什么?  

就连李老三也不得不点头承认,安禄山这个出师无名,是肯定的。  

当然,安禄山造反,也不是一点原因都没有…  

还是因为谢三郎!  

他们两个的恩怨就不用多说了,那都是恨不得今天就把对方弄死的那种,如今谢三郎骤然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大唐中枢,直接威震朝堂,连李林甫这种独掌大唐相权一十八年的大唐独相,都被他直接轰出了政事堂,绝对震撼人心。  

而安禄山,出兵塞外,战况未定,难免要回到长安来交代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禄山在塞外真的有什么问题,难免被谢三郎抓住机会一击必杀。  

也就是说,他不反,必死!  

所以,安禄山悍然谋反…  

但是,这种理由没法直接说出来啊…真要是说出来,幽州兵将一听,啥?我们拼了命跟着你造反,就是因为你跟汜水侯的私人恩怨?就这,还要让我拼命?请问,您哪位!?  

说白了,一句话,你安禄山与汜水侯谢三郎的私人恩怨,不管怎样,都不是你造反的理由!  

所以,安禄山谋反,不但师出无名,还属于因私废公!  

“安禄山必败的第二个原因,以一隅抗天下,必败无疑!”  

别看安禄山麾下足有十多万人,且不管这个数目的真假,就算是真的十万,这个数目,相对于整个大唐来说,还真不够看。  

大唐军制,虽然逐渐脱离了立国之初的府兵制,在向募兵制转变,但是这个转变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这种转变。  

大唐军旅,主要是三部分,以天子十二卫为首的长安驻军,边军,以及地方驻军。  

边军呢,虽然在开元年间被分为了十大节度,不过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军事集团,以幽州、河东为首的东北军事集团,以陇右、河西为首的西北军事集团,以剑南为首的西南军事集团,以及以北庭都护府为首的西域军事集团。  

就全大唐来说,军事实力比较强横的,自然是这四个边军军事集团,以及长安驻军。  

至于地方驻军,由于太过散乱,很难形成集中的军事实力。  

在所有的军事集团之中,当然以安禄山统领的边军东北军事集团的实力最强,但是,也没有强到能够吊打全大唐所有军事集团的程度。  

“以臣看来,安禄山在蓟城之外点验全军之后,直接挥兵南下,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乃是无奈之举!  

他如果举旗造反之后,坐守范阳,陛下只要下令,拣选中原地方驻军之中的精锐,训练出来一支精兵,然后北上范阳,再让陇右军支应一支偏师出来,就足以合围范阳,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战局可能反复一二,也能早晚灭杀此獠!  

所以,安禄山只得提兵南下。  

对于安禄山来说,他现在只想速战速决!  

利用麾下骑兵的机动性,一路南下,直扑洛阳,然后破潼关攻长安!  

一旦被他在短时间之内攻破长安城,他这一次造反,也算是有个结果了…  

也正是因为他这个速战速决的战略,就形成了他必败无疑的第三个原因,后路不稳!”  

什么叫后路不稳?  

这还用多说吗?幽州、河东两镇一共才多少兵将,经历了出兵塞外之后,又能剩下多少,安禄山南下,一次性率领兵甲十万,留守老巢范阳的,还能有多少?  

李老三听到这里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只听谢三郎继续说道:  

“只要派出一支精锐人马,奔袭范阳,自可一鼓而定!  

到了那个时候,安禄山进退不得!  

进,咱们守住潼关,甚至守住洛阳城,就可以死死顶住安禄山的兵锋。  

退,范阳城失守!  

一旦如此,安禄山除了败亡,哪里还有第二条路可走?”  

李老三听了,连连点头叫好。  

最开始的时候,听到安禄山提兵十万举旗造反,他还有点心虚…  

现在听了谢三郎这么一分析,顿时信心爆棚。  

什么十万不十万的,吓唬谁呢!?  

我直接抄了你的后路!  

“既然如此,何不派人前往陇右,令其点兵出击,直扑范阳城!”  

谢直听了,不由得暗自一声叹息,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轻轻摇了摇头。  

“不可。”  

李老三就是一愣。  

“这是为何!?”  

谢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还是坚持安禄山出塞作战大败亏输,这才是他不同意大规模调动陇右兵的根本原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