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所谓智囊(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水侯,一听到王焊谋反,当时就意识到了不对!”  

严庄一听,一张脸涨得通红,即便脸上用了药物染成蜡黄,也挡不住他脸色的血色,自己还腆着脸说什么“声东击西谋划周全”呢,结果,王焊谋反这个“东”刚刚出来,人家谢三郎就知道“西”在哪了…要不然,人家怎么能在长乐驿堵上自己?  

高明嘿嘿一笑,继续说。  

严庄听了,这才知道,这一场,自己输得不冤…  

原来。  

在今日大朝会发动之前,谢三郎曾经跟高明等人,简单说过一些关于今天行动的想法,安排任海川任老道去敲响登闻鼓、状告王汉谋反,主要目的,还是邢縡。  

邢縡隐藏在王焊府邸之中,如果要捉拿他,势必和王氏兄弟产生冲突,虽然谢三郎已经判断出王鉷、王焊兄弟肯定跟“盗卖武备”有关系,根本不怕与他们兄弟发生冲突,但是,对于当时的谢直来说,侦破长安武库大火一案才是最重要的,与王氏兄弟发生冲突,那不就节外生枝了吗?  

怎么办?  

告王焊!  

告他谋反,并不是为了真以“谋反”罪名拿下王焊,甚至王鉷,而是只想让他们兄弟沾染上谋反的嫌疑。  

你王鉷是天子面前的红人没错,在朝堂之中权势滔天也没错,王焊借着你王鉷的威势在长安城中横行霸道多年也没错,如果直接发生冲突,自然麻烦,但是现在,让王焊背上一个“谋反”的罪名,然后亲受天子令回京调查案件的谢三郎,要包围王焊府邸,捉拿长安武库大火一案的关键人物邢縡,你还好意思拦着吗?  

说白了,让王焊背上谋反的嫌疑,就是让王氏兄弟投鼠忌器、心有顾忌,就算不得不与堂堂谢三郎发生冲突的时候,也不得不顾忌一二…  

就是因为这一点点“顾忌”,谢三郎就有把握,能够成功抓捕邢縡!  

至于抓捕了邢縡之后,如何侦破长安武库大火一案,还有如何根据这个案子牵连出来王氏兄弟“盗卖武备”,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自然不用多说…  

所以,安排任海川任老道去状告王焊,真正的目的,是邢縡!  

但是,谢三郎也好,淮南一方的其他人也罢,谁也没有想到…  

王焊还真反了!  

这,就不对了啊…  

在谢三郎的构想之中,王焊根本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反应,或者明确一点,邢縡就不应该是这种反应。  

先说王焊。  

被人家敲了登闻鼓状告谋反,这要是一般人,肯定死得不能再死了,但是对于王焊来说,算个屁!  

王焊虽然在朝堂之上提不起来,但是人家哥哥是王鉷,天子面前红人这个身份,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还记得天子听了任海川任老道的状告之后是什么反应吗?  

把状纸劈头盖脸地砸在王鉷的脸上!  

这是啥意思?  

两层。  

第一层,生气。  

我李老三对你王鉷这么好,你怎么回报我的,你亲兄弟,就你当儿子养的那个兄弟,不但找个江湖术士问什么“九五之气”,还真敢谋反!?  

第二层,自己处理去!  

说到底,天子李老三还是相信王鉷的,爱屋及乌,也相信王焊即便真的找人问过什么“九五之气”,也就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而已,固然对皇权没啥敬畏,却也不会真正地谋反…  

所以,你自己赶紧给我处理干净喽!  

这便是“天子面前红人”的威力!  

连“谋反”这种事情都能当闹着玩…  

说实话,李老三这种反应,也在谢三郎的预料之中,也正是如此,他才不想在没有捉拿了邢縡之前,就跟王氏兄弟产生直接的冲突,至少不能是那种“生死相向”的冲突。  

在谢三郎最初的谋划之中,或者说在所有朝臣,甚至天子李老三的认知之中,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下面就很简单了,王鉷亲自前往王焊府邸,先抽一顿,然后押着他上金殿请罪,天子生气,得折腾一下,不过最后还是得给王鉷一个面子,对王焊的处罚,或罚铜,或免官,说不定还得打他一顿板子,反正最后留他一条性命就是了。  

到了那个时候,谢三郎再带人包围王焊府邸,捉拿邢縡,就算王焊不让,王鉷不愿意,谢直也能强行抓捕。  

结果,王焊反了!  

对于这个结果,谢三郎也是无语,这王焊…比自己想象中的,还愣!  

人家邢縡忽悠你造反,你还就真听话…咋想的这是…  

邢縡的反应也不对。  

邢縡藏身在王焊府邸之中,结果王焊被人状告了谋反,在这种情况下,邢縡的选择,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忽悠王焊保他。  

王鉷一定会死保王焊,而且,作为天子面前的红人,王鉷也一定能够保下王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邢縡能够说服王焊,让王鉷保下王焊的时候,顺手把邢縡也保下来,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谢三郎知道邢縡是长安武库大火一案中的关键人物,其他人不知道啊,对于普通朝臣来说,邢縡不过就是一个提不上台面的小人物而已,如果王鉷真下死力气保他,也不见得保不下来…  

那时候,谢三郎只能强行包围王焊府邸,然后借助着“顾虑”拿下邢縡了…  

邢縡的第二种选择,那就简单多了,一个字,跑!  

李老三把状纸砸在了王鉷的脸上,让他亲自出马去处理王焊谋反,王鉷也够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