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实事求是(2/3)
是主犯,王鉷就算再被牵连,也最多是个从犯而已…
如果对主犯王銲都从轻发落了,那么,从犯王鉷又当如何?
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杨国忠就是一心一意地弄死王鉷,哪里还能轻易放手?
但是,现在,怎么办?
“聪明人”杨国忠眼珠子一转,福灵心至,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谢中丞…”
不错,杨国忠的主意,说到底,还得落在谢三郎的身上。
杨国忠脸上带着笑容,眼睛中带着期盼,对谢直问道:
“刚才杨某看到谢中丞面对王大夫,先是点头,后是摇头…
如今,因何点头,满朝文武,以及我皇,早已明了。
但不知,谢中丞刚才摇头,却有何深意?”
“杨国忠!”
还没等谢三郎说话,王鉷就急了。
他好不容易引导着谢三郎说出有利于王銲的话来,自己又在金殿上拼了命地卖惨,就是想让满朝文武忽略谢直刚才的摇头,也好让天子看在他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赦免了自家兄弟王銲的死罪。
现在杨国忠由此一问,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从他如今“悲催”的境遇之上,一下子转移到了谢三郎的身上。
眼看着就要救下自家兄弟了,却因为杨国忠一句话就功败垂成,王鉷哪里能愿意?
却不想…
他还没来得及呵斥杨国忠呢,人家杨国忠的脾气比他还大,听了王鉷一声叫嚷之后,直接就翻脸了。
“王鉷!
杨某名讳也是你能叫的!?
你也不看看你现在的身份!
难不成你还以为你是国朝的御史大夫不成!?
倒缚双臂,跪在朝堂,你如今就是阶下囚!
莫说王銲谋反,理应处斩,就是你这个血亲兄长,也在问斩之列!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天子真赦免了王銲…你这个血亲哥哥,到底有没有在此次叛乱之中帮助叛军,还都有待查证!”
杨国忠和王鉷争斗了这么多年,就从来没怼得他这么爽过,看着王鉷被自己怼的满脸通红,杨国忠简直心花怒放。
怼过之后,杨国忠一脸冷笑地看着王鉷,轻轻说道:
“王鉷,听明白了没有?
你现在是戴罪之身!
如今,已然没有资格在金殿之上直呼朝堂官员的名讳!”
杨国忠死死盯着王鉷,愣是看到他的脸色从通红变为雪白,这才哈哈一笑,转头,看向谢直,语气中却没有了丝毫的阴阳怪气和阴险狠厉,变得如沐春风一般。
“谢中丞,您说,是吧…?”
脸上依旧是笑容,眼中依旧是期盼。
谢直没说话,就这么看着他,一双眼睛,已然微微眯了起来。
杨国忠在谢三郎的注视之下,脸上的笑容一僵,眼神之中的期盼,顿时化作犹疑和惊惧。
什么情况!?
难道我想错了,那谢三郎刚才摇头是干什么!?
难不成,谢直还想放王鉷一马不成!?
真要是这样的话,我又如何能够拿下王鉷!?
在杨国忠胡琢磨的时候,谢三郎也看出来了他的犹疑,突然,一声嗤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转头,看向王鉷,实在是懒得搭理杨国忠了。
王鉷一见谢直的目光再次转向自己,不由得大喜,在刚才杨国忠出言呵斥他的时候,王鉷简直心如死灰。
尤其杨国忠笑着转头,问谢直“是吧”的时候,王鉷的心差点提到嗓子眼上,他明白,这是杨国忠在“寻求”和谢三郎的“同盟”,一旦谢三郎同意,都不用说什么,只要冲着杨国忠微微一笑,两人之间就能形成“尽在不言中”的“同盟”。
他们如果结成“同盟”,要干什么?
那还用说吗?
自然是让王家兄弟万劫不复!
谁想到,峰回路转,谢三郎竟然冷冷一笑,根本不搭理杨国忠!
王鉷看着谢直把目光再一次转向自己,不由得大喜。
“谢中丞,大恩不言谢,只要我兄弟不死,日后做牛做马也要报偿您的大恩大德!”
谢直一摆手,王鉷还想说什么,却被他这么一个动作给打断了。
随即,谢直开口,让王鉷的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先纠正王大夫一个律法上的常识错误…”
一句话出口,王鉷的脸直接憋成了猪肝色,满朝文武之中,很多人都没忍住,直接就乐出声来了…
堂堂御史大夫,本应该对大唐律法倒背如流,结果,还得让御史中丞,在金銮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纠正常识性的错误…
这反差,怎么就那么好笑呢?
谢直却不管这个,直接继续:
“自首,须在“仅有造意,还未施行”的时候,就主动上报有司,才能算作自首。
具体到王銲谋反一案,如果邢縡和他商量造反,却没有手提刀枪涌上长安街道,王銲就主动向朝廷说明情况,那算是自首。
至于已然刀枪上路,结果被金吾卫、淮南军合围之后才想起来投降,却不能算作自首…”
大唐律法之中的自首,跟后世的不一样。
后世自首,是实施犯罪之后,在公安机关暂时还没抓住你的时候,你主动去自首,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大唐自首可不一样。
有了想法,还没有实施犯罪的时候,你主动找朝廷交代问题,那才叫自首。
不但有了想法,还实施了
如果对主犯王銲都从轻发落了,那么,从犯王鉷又当如何?
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杨国忠就是一心一意地弄死王鉷,哪里还能轻易放手?
但是,现在,怎么办?
“聪明人”杨国忠眼珠子一转,福灵心至,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谢中丞…”
不错,杨国忠的主意,说到底,还得落在谢三郎的身上。
杨国忠脸上带着笑容,眼睛中带着期盼,对谢直问道:
“刚才杨某看到谢中丞面对王大夫,先是点头,后是摇头…
如今,因何点头,满朝文武,以及我皇,早已明了。
但不知,谢中丞刚才摇头,却有何深意?”
“杨国忠!”
还没等谢三郎说话,王鉷就急了。
他好不容易引导着谢三郎说出有利于王銲的话来,自己又在金殿上拼了命地卖惨,就是想让满朝文武忽略谢直刚才的摇头,也好让天子看在他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赦免了自家兄弟王銲的死罪。
现在杨国忠由此一问,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从他如今“悲催”的境遇之上,一下子转移到了谢三郎的身上。
眼看着就要救下自家兄弟了,却因为杨国忠一句话就功败垂成,王鉷哪里能愿意?
却不想…
他还没来得及呵斥杨国忠呢,人家杨国忠的脾气比他还大,听了王鉷一声叫嚷之后,直接就翻脸了。
“王鉷!
杨某名讳也是你能叫的!?
你也不看看你现在的身份!
难不成你还以为你是国朝的御史大夫不成!?
倒缚双臂,跪在朝堂,你如今就是阶下囚!
莫说王銲谋反,理应处斩,就是你这个血亲兄长,也在问斩之列!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天子真赦免了王銲…你这个血亲哥哥,到底有没有在此次叛乱之中帮助叛军,还都有待查证!”
杨国忠和王鉷争斗了这么多年,就从来没怼得他这么爽过,看着王鉷被自己怼的满脸通红,杨国忠简直心花怒放。
怼过之后,杨国忠一脸冷笑地看着王鉷,轻轻说道:
“王鉷,听明白了没有?
你现在是戴罪之身!
如今,已然没有资格在金殿之上直呼朝堂官员的名讳!”
杨国忠死死盯着王鉷,愣是看到他的脸色从通红变为雪白,这才哈哈一笑,转头,看向谢直,语气中却没有了丝毫的阴阳怪气和阴险狠厉,变得如沐春风一般。
“谢中丞,您说,是吧…?”
脸上依旧是笑容,眼中依旧是期盼。
谢直没说话,就这么看着他,一双眼睛,已然微微眯了起来。
杨国忠在谢三郎的注视之下,脸上的笑容一僵,眼神之中的期盼,顿时化作犹疑和惊惧。
什么情况!?
难道我想错了,那谢三郎刚才摇头是干什么!?
难不成,谢直还想放王鉷一马不成!?
真要是这样的话,我又如何能够拿下王鉷!?
在杨国忠胡琢磨的时候,谢三郎也看出来了他的犹疑,突然,一声嗤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转头,看向王鉷,实在是懒得搭理杨国忠了。
王鉷一见谢直的目光再次转向自己,不由得大喜,在刚才杨国忠出言呵斥他的时候,王鉷简直心如死灰。
尤其杨国忠笑着转头,问谢直“是吧”的时候,王鉷的心差点提到嗓子眼上,他明白,这是杨国忠在“寻求”和谢三郎的“同盟”,一旦谢三郎同意,都不用说什么,只要冲着杨国忠微微一笑,两人之间就能形成“尽在不言中”的“同盟”。
他们如果结成“同盟”,要干什么?
那还用说吗?
自然是让王家兄弟万劫不复!
谁想到,峰回路转,谢三郎竟然冷冷一笑,根本不搭理杨国忠!
王鉷看着谢直把目光再一次转向自己,不由得大喜。
“谢中丞,大恩不言谢,只要我兄弟不死,日后做牛做马也要报偿您的大恩大德!”
谢直一摆手,王鉷还想说什么,却被他这么一个动作给打断了。
随即,谢直开口,让王鉷的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先纠正王大夫一个律法上的常识错误…”
一句话出口,王鉷的脸直接憋成了猪肝色,满朝文武之中,很多人都没忍住,直接就乐出声来了…
堂堂御史大夫,本应该对大唐律法倒背如流,结果,还得让御史中丞,在金銮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纠正常识性的错误…
这反差,怎么就那么好笑呢?
谢直却不管这个,直接继续:
“自首,须在“仅有造意,还未施行”的时候,就主动上报有司,才能算作自首。
具体到王銲谋反一案,如果邢縡和他商量造反,却没有手提刀枪涌上长安街道,王銲就主动向朝廷说明情况,那算是自首。
至于已然刀枪上路,结果被金吾卫、淮南军合围之后才想起来投降,却不能算作自首…”
大唐律法之中的自首,跟后世的不一样。
后世自首,是实施犯罪之后,在公安机关暂时还没抓住你的时候,你主动去自首,可以酌情减轻处罚。
大唐自首可不一样。
有了想法,还没有实施犯罪的时候,你主动找朝廷交代问题,那才叫自首。
不但有了想法,还实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