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不给他们机会(2/3)
,反正以杨国忠来说,以杨国忠来说,这事儿要搁他身上,他肯定不干。
我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了,我何必对你赶尽杀绝?王鉷,你这个天子面前红人的身份已经没了,还能够干多长时间的御史大夫,那已经是说不定了…即便这一次,王銲叛乱,牵连不到王鉷的身上,就以李老三对王鉷这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甭多了,时间长不了!
客观地说,王鉷最好的结果,也是被踢出大唐权力中枢,在天下随便找个州县让他去做刺史。
既然这样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起码对谢三郎这个刚刚回到大唐中书的监察御史中丞来说,是这样的,两人之间又没有什么血海深仇,这个事儿说到底就是斗而不破,对于谢三郎来说,你王鉷只要不在那个位置了,好了,一别两宽,你爱去哪儿去哪儿,故此,得饶人处且饶人了呗…
所以,这在杨国忠看来,谢三郎即便坐拥三千淮南铁甲拱卫皇城,面对王銲的叛乱,也不会主动请缨去平乱。
但是!
谢三郎怎么想、怎么做,杨国忠管不着,他就知道这件事对谢三郎来说是需要避讳的,但是,对他来说,却是机会!
什么机会?
报仇雪恨的机会!
谢三郎跟王鉷没仇…
他杨国忠可跟王鉷有仇!
谢三郎回归大唐权力中枢长安城之前,杨国忠跟王鉷,因为御史大夫的职位,争斗了多少年?你是御史中丞,我也是御史中丞,就是为了压你一头,我就费了多大劲?结果到了最后,让李林甫横插一杠子,把王鉷捧上了御史大夫的职位,杨国忠气得不知道砸了多少东西!
尤其是每天朝会的时候,杨国忠和王鉷都站立在御史台方阵前面,更是让他气愤难平,半个身位,就如果鸿沟一般挡在了杨国忠的面前,又化作一道利箭,不断攒射杨国忠的内心!
从内心的最深处来说,杨国忠早就把这个王鉷给恨上了!
现在,机会来了!
借着谢三郎这个对王鉷下手的机会,能有一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杨国忠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所以,他才在金殿之上主动请缨带人平乱!
人家杨国忠早就想想好了,这一次,他一定要“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谁来说情请托都不好使,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审一审王銲,然后再问问王鉷,为啥要给“叛贼”王銲通风报信,一定要把这个案子做成“铁案”!
说实话,出了皇城之后,杨国忠一路胡思乱想,到了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琢磨什么了,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他恨不得现在就能把王鉷捆在自己的身前认罪,简直是一刻都等不下去了!
“驾!快快!随我平乱!快快!”
跟着杨国忠出城平乱之人,乃是大唐金吾卫。
他们也听说了,王銲这一回谋反,就跟闹着玩一样,人数不到二百,皮甲不足十领,就算都拿着刀枪棍棒,在全副武装的金吾卫眼里,也就是一帮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已。
反观金吾卫,一次性出动了五百人,还都全副武装。
如此一对比,这不是送上门的功劳吗?
这一场叛乱纵然如同儿戏,但是终究发生在长安城内,而且手持刀兵上路,已经彻底坐实了谋反的事实,再加上天子在金殿之上开了金口,直接定性为“叛乱”,这个性质可就严重了…
金吾卫就喜欢这个!
性质不严重,如何才能记功?
如同闹剧,正好,还容易得手呢!
活儿好干,功劳还大,还有什么比这个任务更好的?
赶紧的吧,别耽误了,还等着升官发财呢!
都不用杨国忠催促,五百金吾卫如同出了匣的猛虎一般,一路滚滚向前!
就这么着,一心要痛打落水狗的杨国忠,带着一群满心升官发财的金吾卫,快速逼近了事发地点。
到了!
两群人,站在长安城坊间的道路之上,正在对峙。
杨国忠看的清楚,为首之人正是王鉷王銲两兄弟!
他们正在不停地争吵,吵得面红耳赤,显然两兄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要是别人出兵平乱,少不得多多少少给当朝御史大夫一点面子,带着五百金吾卫停下来,派人去劝降一番,最起码,好歹听听人家王氏兄弟在说什么吧…
但是杨国忠,根本就不琢磨这事儿!
为啥!?
等什么等!
万一派人上前劝降,王銲一见五百金吾卫到场,一怂,真投降了,怎么办?
或者派人过去听听兄弟俩说什么…
万一,听到…
王鉷说,兄弟呢,不能这样啊,造反没有好下场的,你就这么点人,连皇城都攻不破,你还造什么反?赶紧自缚双臂上金殿负荆请罪吧…你放心,有哥哥在,断就算我拼了身上这个御史大夫、户部侍郎不要,也一定要护佑你周全…
然后王鉷就说,哥哥,你说的对!是兄弟把事情做差了…我也不是造反,就是生气…你说我好好在家过日子,竟然有人状告我谋反?我带着这些人,也不是去攻打皇城,就是要把皇城大门堵了,然后看看到底是谁诬告我,我好好跟他论论道理…
然后王鉷就该急眼了,我知道兄弟你受了委屈,但是你也不能带着人,手持刀兵,上路直奔皇城啊,这个形式,是造反你知道不知道?赶紧停了
我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了,我何必对你赶尽杀绝?王鉷,你这个天子面前红人的身份已经没了,还能够干多长时间的御史大夫,那已经是说不定了…即便这一次,王銲叛乱,牵连不到王鉷的身上,就以李老三对王鉷这种信任被辜负的感觉,甭多了,时间长不了!
客观地说,王鉷最好的结果,也是被踢出大唐权力中枢,在天下随便找个州县让他去做刺史。
既然这样的话,完全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起码对谢三郎这个刚刚回到大唐中书的监察御史中丞来说,是这样的,两人之间又没有什么血海深仇,这个事儿说到底就是斗而不破,对于谢三郎来说,你王鉷只要不在那个位置了,好了,一别两宽,你爱去哪儿去哪儿,故此,得饶人处且饶人了呗…
所以,这在杨国忠看来,谢三郎即便坐拥三千淮南铁甲拱卫皇城,面对王銲的叛乱,也不会主动请缨去平乱。
但是!
谢三郎怎么想、怎么做,杨国忠管不着,他就知道这件事对谢三郎来说是需要避讳的,但是,对他来说,却是机会!
什么机会?
报仇雪恨的机会!
谢三郎跟王鉷没仇…
他杨国忠可跟王鉷有仇!
谢三郎回归大唐权力中枢长安城之前,杨国忠跟王鉷,因为御史大夫的职位,争斗了多少年?你是御史中丞,我也是御史中丞,就是为了压你一头,我就费了多大劲?结果到了最后,让李林甫横插一杠子,把王鉷捧上了御史大夫的职位,杨国忠气得不知道砸了多少东西!
尤其是每天朝会的时候,杨国忠和王鉷都站立在御史台方阵前面,更是让他气愤难平,半个身位,就如果鸿沟一般挡在了杨国忠的面前,又化作一道利箭,不断攒射杨国忠的内心!
从内心的最深处来说,杨国忠早就把这个王鉷给恨上了!
现在,机会来了!
借着谢三郎这个对王鉷下手的机会,能有一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杨国忠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所以,他才在金殿之上主动请缨带人平乱!
人家杨国忠早就想想好了,这一次,他一定要“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谁来说情请托都不好使,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审一审王銲,然后再问问王鉷,为啥要给“叛贼”王銲通风报信,一定要把这个案子做成“铁案”!
说实话,出了皇城之后,杨国忠一路胡思乱想,到了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琢磨什么了,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他恨不得现在就能把王鉷捆在自己的身前认罪,简直是一刻都等不下去了!
“驾!快快!随我平乱!快快!”
跟着杨国忠出城平乱之人,乃是大唐金吾卫。
他们也听说了,王銲这一回谋反,就跟闹着玩一样,人数不到二百,皮甲不足十领,就算都拿着刀枪棍棒,在全副武装的金吾卫眼里,也就是一帮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而已。
反观金吾卫,一次性出动了五百人,还都全副武装。
如此一对比,这不是送上门的功劳吗?
这一场叛乱纵然如同儿戏,但是终究发生在长安城内,而且手持刀兵上路,已经彻底坐实了谋反的事实,再加上天子在金殿之上开了金口,直接定性为“叛乱”,这个性质可就严重了…
金吾卫就喜欢这个!
性质不严重,如何才能记功?
如同闹剧,正好,还容易得手呢!
活儿好干,功劳还大,还有什么比这个任务更好的?
赶紧的吧,别耽误了,还等着升官发财呢!
都不用杨国忠催促,五百金吾卫如同出了匣的猛虎一般,一路滚滚向前!
就这么着,一心要痛打落水狗的杨国忠,带着一群满心升官发财的金吾卫,快速逼近了事发地点。
到了!
两群人,站在长安城坊间的道路之上,正在对峙。
杨国忠看的清楚,为首之人正是王鉷王銲两兄弟!
他们正在不停地争吵,吵得面红耳赤,显然两兄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且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要是别人出兵平乱,少不得多多少少给当朝御史大夫一点面子,带着五百金吾卫停下来,派人去劝降一番,最起码,好歹听听人家王氏兄弟在说什么吧…
但是杨国忠,根本就不琢磨这事儿!
为啥!?
等什么等!
万一派人上前劝降,王銲一见五百金吾卫到场,一怂,真投降了,怎么办?
或者派人过去听听兄弟俩说什么…
万一,听到…
王鉷说,兄弟呢,不能这样啊,造反没有好下场的,你就这么点人,连皇城都攻不破,你还造什么反?赶紧自缚双臂上金殿负荆请罪吧…你放心,有哥哥在,断就算我拼了身上这个御史大夫、户部侍郎不要,也一定要护佑你周全…
然后王鉷就说,哥哥,你说的对!是兄弟把事情做差了…我也不是造反,就是生气…你说我好好在家过日子,竟然有人状告我谋反?我带着这些人,也不是去攻打皇城,就是要把皇城大门堵了,然后看看到底是谁诬告我,我好好跟他论论道理…
然后王鉷就该急眼了,我知道兄弟你受了委屈,但是你也不能带着人,手持刀兵,上路直奔皇城啊,这个形式,是造反你知道不知道?赶紧停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