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包藏祸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三却没兴趣听。  

这套嗑儿,对于安庆绪这么一个长期混迹在幽州方镇的胡人来说,可能是超水平发挥了,但是对李老三来说,如何看待“表忠心”,基本都成了他这个天子的“必修课”了,安庆宗哭出来几滴眼泪,看起来情真意切的,但是就李老三的见识,比他情真意切的多了去了,就这种水平的“表忠心”,是在打动不了在为三十余年的大唐天子。  

现在的李李老三,倒是对谢直为什么弹劾安禄山比较有兴趣。  

谢直一见李老三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知道他正在期待自己的下文,却也不急,回头,目光在整个朝堂之上扫过。  

随着谢三郎的目光凝视,所过之处,满朝文武全都闭口不言。  

噪杂的金殿之上,竟然随着谢三郎的目光扫视,快速安静了下来,到了最后,几乎落针可闻。  

谢直见状,冷哼一声,突然开口。  

“殿中侍御史何在!?”  

“属下在!”  

“再有扰乱朝堂之人,不必呵斥,记录下名讳,下朝之后,将名单给我。”  

“是!”  

文武百官一听,一个个把嘴闭得紧紧的。  

往常的时候,殿中侍御史呵斥一句半句的,当什么,法不责众嘛,最多罚铜三个月半年的,怕啥?但是如果被记录了名字,被交到谢三郎的手上,到时候人家不用怎么着,就请你去御史台喝上一杯三郎茶,你去不去?去了以后,谁能保证你完完整整地走出御史台,万一那句话不对付,惹到了人家谢三郎,就冲他那“睚眦必报”的名声,能有个好不?  

所以,赶紧闭嘴,别聊了,还等着看戏呢…  

谢直一句话,压得朝堂之上鸦雀无声之后,这才转向李老三,给他解释,为啥要弹劾安禄山。  

“安禄山在军中厮混多年,升任幽州节度使迄今为止也有十四个年头了,他别的地方可能不行,但是在行军打仗上面,最起码的东西还是明白的,至少,上万人的队伍出征塞外,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安禄山必定心中有数。  

但是,他明知道陇右军不可能按时赶到契丹王账,却还让幽州、河东进奏院前来奏请天子,此事蹊跷!”  

满朝文武听了,不由得纷纷点头。  

就像谢直所说,陇右出兵,合围契丹王账,计谋是个好计谋,就是来不及施行了。  

这其中,“时间”这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层窗户纸。  

人家谢三郎一点破,满朝文武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说明这个事儿,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儿,安禄山从军大半辈子,怎么会想不到?  

如果他真的没有想到其中的问题,那朝廷就得考虑更换一下幽州、河东的两镇节度使了…  

可是,安禄山既然想到了,为什么要还如此行事!?逗人家陇右军玩是吗?  

就在所有人都不明所以的时候,谢直继续开口。  

“安禄山率军出征,突袭契丹人的王账,此战结果,无外乎两种,获胜或败。  

若败,安禄山就可以把战败的责任推诿到陇右军的身上,指责陇右军失期不至,致使幽州军滞留草原过久,被契丹发现,继而失去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突然性,最后导致大败亏输…”  

说着,谢直还抬眼看了看李老三和李林甫,看得他们两个面色古怪,不知道他是啥意思,谢直冷冷说道:  

“甚至!  

到了那个时候,安禄山不但可以指责陇右军,甚至在大草原之上,给陇右军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接阵斩了李献忠,又能如何!?  

以天子对他安禄山的宠信,以李相对他安禄山的迁就,以满朝文武大量收取安禄山钱财的心虚,他安禄山就算悍然杀掉李献忠,诸位又待如何!?”  

一语出口,满朝大哗,即便有“谢三郎轻喝三郎茶”的威胁,满朝文武也忍不住意乱纷纷,说来说去,要真出现那种情况,以安禄山的生猛,还真没准要一刀剁了李献忠推卸责任,到了那个时候,人都死了,难道还能因为一个死人去难为堂堂东平郡王不成!?  

李老三和李林甫两人,一瞬间气得满脸铁青。  

谢直这句话说出来,就差指着鼻子骂他们两个偏袒安禄山了,就连屈杀一镇节度使都不能治罪的话,不是偏袒又是什么!?  

这话要是别人说,以李老三的天子威势,以李林甫独掌相权十八年的身份,好歹要给他一个好看,说不定直接下令金殿中的金吾卫,直接把人带出去揍一顿再说!  

但是,这话是谢三郎说的,就让他们俩没脾气了。  

为啥?  

因为这老哥俩有其前科啊,开元二十三年,谢三郎穷追八百里,一路从长安城赶回洛阳,就是为了将安禄山绳之以法,这哥俩怎么办的,李林甫出主意,李老三点头同意,连下三道圣旨阻拦,不但把追随谢直的八十名金吾卫调了回来,到了最后,竟然连谢家老爷子都请出了山,就是为了拦着谢直,不让他杀了安禄山。  

为啥这连续十八年了,人家谢三郎年年“万万贯”地往朝廷送钱,李老三都没有想着把谢直招呼会长安城好好奖赏一番?  

一来,李林甫身为大唐首相,生怕谢三郎回到长安城给他捣乱。  

二来,还不是因为李老三回想开元二十三年那件事,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实在不愿意见他?  

如今,被人家谢三郎指着鼻子,骂他们两个偏袒安禄山,这哥俩能有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