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闷酒(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长安城内外,一片喜乐安康。zjc.要不是,有无聊之人提到“灞水码头”、“长安武库”之类的字眼,恐怕长安人都已早就忘记了,在正月底、二月初,还有两场震惊大唐的案子悬而未决。  

三月十六,正是长安人出门儿踏青的好日子。  

数不尽的长安权贵,各路闲人,都要离开长安城,到城外去领略领略天宝十一载的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权贵出城,前呼后拥,自然不用多说,即便中等人家出行,也尽量会租一辆小小的牛车,带上老婆孩子,在三两个家仆侍女的保护下出城,或自得其乐,或相约三五知己,在春光中饮酒嬉戏,当真是一片人生难得的消遣。  

且不说长安城外的人潮涌动,只说长安城东十六里,长乐驿。  

这个驿站咱们前文说过,乃是东出长安必经之地。  

今天的长乐驿,热闹非凡,其程度,仅次于满头满朝文武送行东平郡王安禄山的那一天。  

不过呢,多少还是有点儿区别的。  

那一天,满朝文武为东平郡王出征塞外送行,那是天子亲令,就大唐来说,那就是规格最高的行政命令,即便满朝文武都参与了饮宴,那也属于公事。  

今天的这份热闹,主要是长安城的权贵出城游玩,中途在长乐驿歇脚休息,一番休整之后,要再次起行,说白了,就是私事。  

驿站这种地方,不仅接待公务往来,同时也接待私人饮宴,而且相对而言,驿站更喜欢接待私人饮宴,只要你给钱就成…  

大唐这些驿站里运营的费用,一部分是靠朝廷拨款,一部分是靠接待私人饮宴自筹的,而且单单从数量上来说,私人饮宴的自筹数量,要远远超过朝廷对驿站的拨款,那才是驿站运营的经济支柱!说句不好听的,要是没有私人饮宴的费用,包括大唐长安城东第一驿站的长乐驿,都得黄摊子…  

但是呢,该怎么说就怎么说,驿站一开始设立的目的,还是传递朝廷的军情、政令,以及方便公务人员的往来。  

即便自筹费用是支撑驿站运行的最重要经济支柱,但是,就功能上来讲,也是主要接待公务人员,然后才是在接待公务人员有余力的情况下,面对这个私人饮宴进行接待。  

今天的情况就是主要接待私人饮宴。  

说实话,长乐驿的驿长,从本身来说,更愿意看到今天这种热闹,而不愿意看到安禄山出京时候的热闹。  

为啥?  

心态不一样呗。  

接待朝廷往来的公务人员,一不挣钱,二来还得小心伺候,但凡出点儿纰漏,就是他这个驿长的灭顶之灾。  

接待私人饮宴呢?一来没有那么大的风险。二来,真挣钱呀!甚至接待的好的话,还能让长乐驿本身有所盈余,钱多了,改善改善长乐驿的硬件设施,实在不行给驿丁驿卒发点过节费啥的…不香吗?  

所以,今天,长乐驿的议长,那真是满面春风。  

实打实的说,自从进入三月,长乐驿全员上下就进入了“战时状态”,一个个严阵以待,就为了把握住长安权贵出城踏青的这个机会,好吧长乐驿上半年的营收好好拉动一下。  

很多事儿就那么回事儿——  

越有利益,就越上心。  

越上心,准备得就越周全。  

准备的越周全,“客户”待得就越舒服。  

“客户”待着舒服,心情就好。  

心情一旦好了,气氛自然就好。  

“张侍郎,别来无恙?”  

“刘主事久违了…”  

“老夫人可在,容我拜见…”  

“这位就是贵公子吧?果然一表人才!再过几年,就是我大唐响当当的一位青年才俊…”  

有资格前来长乐驿歇脚的,都是长安城的权贵,权贵二字,在大唐专指,官员。  

天天上朝在一块儿,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就算平常时节接触不多,今天踏青又碰一块儿了,相互之间给几句好话,这叫花花轿子众人抬,正常,而且本来就是出门游玩,带着老婆孩子一块儿踏青,看见熟人乐呵呵打个招呼,未尝没有观察观察对方子女的状况,给自家孩子点个鸳鸯谱的意思…  

日上三竿之后,长乐驿大堂之中,已经人声鼎沸。  

热闹,人也多。  

甚至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逼得后来者,只得见缝插针找地方拼桌,恨不得一进大堂,就踅摸有没有熟人,有熟人的话跟人家拼一张,喝口水,缓口气儿,聊两句天儿,然后带着老婆孩子准备一鼓作气,杀奔长安郊外踏青去了。  

那种非凡的热闹之中,长乐驿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张桌子,格格不入。  

桌上只有两人,一人士子白袍,一人圆领袍服。  

两人相对无言,时不时地喝一口闷酒浇愁。  

谁呀?阳春三月,大好时光…怎么跑这儿发愁来了?  

还能是谁?  

高明和小义。  

高明本来长得就白,如今比两个月之前还白,只不过脸色苍白之中,隐隐泛出来一股青气,病态。  

怎么会这样?  

因为高明重伤未愈。  

那是长安武库大火那天,高明被何二用军中强弩射中了肩头,虽然事后延请名医,悉心调理,确定不会落下什么病根儿,伤好之后,也不会影响以后的正常活动,但终归是伤筋动骨一百天,更何况是强弩近距离攒射,事实上,直到今天,高明肩头的伤口都没好利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