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留得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同时转头,直愣愣地看了他一眼。  

驿长被吓了一跳,随即反应了过来,懂!这是嫌弃我碍眼了,得,赶紧走!  

不但他走了,走之前还特意把长乐驿的驿卒、驿丁轰得远远的,省得有那个不开眼的,给长乐驿招惹了是非…  

且不说驿长,只说高明和小义。  

小义见了高明脸色不太好,不由得一愣。  

“怎么了这是!?”  

别看高明在满朝文武面前都敢破口大骂,当着李林甫,指着安禄山的鼻子骂他这个胖子狡诈,但是在自己人面前,尤其是在从小就带着他一起玩到大的小义面前,却没有那么强势,闻言之后一声苦笑,脸上表情,也说不清是哭还是笑,吭哧了半天,这才说道:  

“那个…我可能…给师父,给咱们淮南惹事了…”  

“这是怎么话儿说得?”  

“安禄山临时之时,明确说了,这一次出征塞外,只要他旗开得胜,回朝之后就要借大胜之威,对咱们淮南开战,以此来了解与师父的恩怨…”  

小义听了,脸上的笑容一僵,却还是强行说道:  

“那叫吹牛逼呢,且不说安禄山此次出征,能不能旗开得胜,就算他真的打败了胡人又能如何!?  

还找三爷报仇!?  

他不找三爷,三爷还憋着找他呢!”  

给高明打完气之后,小义也不得不多问一句。  

“到底发生了什么,少爷你跟我说说,越是详细越好…  

咱们纵然不怕他安禄山,但是既然他亲口说了这个,也不得不做一二防备…  

我记得三爷曾经说过,对待敌人,在战略上藐视的同时,也要在战术上重视!  

现在咱们对他们了解的越多,准备上也就越是周全!”  

高明闻言点头,这个道理,自家师父也跟他提过,尤其他从队正升任旅率之后,也算是淮南军中一个中层的带队军官了,谢三郎特意抽了几天的时间,专门对他在战术、战略上进行过教导,开宗明义就是这句话,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这句话,几乎贯穿了高明投军淮南军的始终,现在听来,竟然有那么一丝的亲切感,也正是由于这一丝亲切,让他走出来刚才的情绪,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混不吝气质油然而生。  

怕个屁!?  

天塌了,有自家师父顶着!  

再说了,别看安禄山今天嚣张,正如小义所说,他不来找自己师父,自己师父还憋着劲要找他麻烦呢!  

现在的情况,最坏,也不过是早一点引发幽州和淮南之间的争斗而已…  

早早晚晚的事儿!  

想到这里,高明不再纠结,把刚才在长乐驿发生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小义就那么静静地听着,除了偶尔开口追问几个细节之外,再也没有打断过高明的叙述,直到高明全部说完,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事儿,不大…”  

小义听完之后,直接给出了判断,也不知道是给高明宽心,还是真的如此想的,直接说道:  

“安禄山当时算是让你给逼到了绝境,不过是装可怜卖惨而已,他要是不把这件事情和三爷的恩怨搅和在一起,他一个东平郡王,凭什么不让人去查验他的府邸?  

所以,那些什么夸奖你是年轻一辈第一人也好,什么要和三爷了却恩怨也罢,不过是面上的胡话而已,当不得真…  

只不过,最后临时之时,你把安庆宗和严庄两人强行留下,那个时候,他安禄山再一次提到大胜之后如何,倒是有了几分真正的味道在里面…”  

高明听了,心中有点不是滋味。  

“这么说,我还是给师父惹事了?”  

小义见状,哈哈一笑。  

“这算惹什么事儿!?  

咱们跟安禄山之间,早晚都要做过一场才是…  

他安禄山不要脸,还妄想把这场恩怨留给下一代,你师父可从来都没有这么想过!  

这些年,三爷带着咱们在淮南,买盐铁,通海贸,练新军,给朝廷效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不就是为了却这一场恩怨做准备吗?  

现在,今天,在这长乐驿,不过是你帮着把这个盖子揭开了而已,算得了什么大事?  

只不过,这个情况,终究直接涉及到了安禄山,回头,你写一份详细的报告,我传递回扬州,让三爷看看也就是了…”  

高明闻言,只得点头,也只得如此了不过,终究还是有点不高兴,顺嘴嘀咕了一句。  

“要是我最后没有强留安庆宗和严庄就好了…”  

小义闻言,却摇了摇头。  

“这不对!  

说实话,我正要夸你呢…  

最后强留他们,干得好!”  

高明闻言一愣。  

“小义哥,你是说安庆宗?他本来是安禄山的嫡长子,就算没有我,按照道理,安禄山出征,也不能带着他…”  

小义却直接摇头。  

“不是安庆宗,是严庄。”  

原来,严庄乃是河北人,读书不成,屡试不第,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让人忽悠着前往幽州方镇谋生,因为他读过两天书,不知道因为啥就入了安禄山的法眼,被征辟到了安禄山的使府之中,颇得重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竟然成了安禄山身边的首席谋士,与坐镇幽州的高尚,并称为安禄山的左膀右臂。  

“…但是,这里面有个说不明白的事情,那就是,严庄到底是如何结识了安禄山,并且在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