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笑面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仿佛在商量着等晚上的时候过来好好玩玩,像极了第一次来长安,忍不住前来平康坊见识一番的外乡人,也有人说说笑笑地转身进了胡同,高明知道,那里往右一转,就是进奏院的一个隐晦的偏门…  

高明已经保持着脸上的笑容,却刻意压低了声音,小声问道:  

“你们什么时候到长安来了?”  

高明问过之后,明显能够从手上感觉出赖忠周身一僵,随即放松下来,先是一声苦笑,然后才听他说道:  

“这个,本不该说…  

不过您是少爷,想必这些事一会也能知道…  

罢了,反正也这样了,我就…说了吧…  

我们是昨天到了长安,跟着粮船来的,不过是任务在身,却有第一时间进城…  

今天首领发话,让我们分散进入,在进奏院集结…”  

“昨天就到了?跟着漕船到的?”高明双目中精光一闪,“灞水码头?”  

赖忠微微点头,同样小声的回应,“不错,灞水码头!”  

高明默默点头,不再言语,不多时,已然到了进奏院。  

进了角门之后,一个人,正笑吟吟地站在庭院之中,等着他们呢。  

谢小义!  

高明一见,眼神一变。  

果然是他!  

小义乃是谢家第一代部曲谢义的独子,因为在第二代谢家部曲中年龄最大,就被早早地安排出来做事,在谢义跟着二爷谢璞洛阳为官的时候,他也跟着前往了洛阳。  

当初,开元二十二年,谢直赴洛赶考,那个时候的小义,比谢直还小,只能在谢家洛阳宅子充当一名门房而已,后来,随着谢直及第、选官,声震洛阳城的时候,小义就被二爷谢璞派在谢直身边帮他忙前忙后——这也怪谢三郎一路青云直上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谢家老少都还没来得及反应,等他们回过神来,人家三郎谢直已然在洛阳城已然闯下了诺大的威名,都让谢家老少没来得及给谢直身边派出合适的部曲,不过,当时的现实条件,这要是堂堂汜水谢三郎身边连个跑腿的人,也不像话啊,就派了小义暂时支应着。  

不过,二爷谢璞这么一安排,却直接把小义给卖给谢三郎了。  

谁能想到人家谢直的上升势头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平步青云得越来越厉害,到了最后,谢家老爷子派了谢勇充当谢直的部曲之后,竟然发现,一个人,不够,这就有点尴尬了,总不能让家族最优秀子弟身边,连个贴心人都没有吧?二爷谢璞一看,得了,小义,你就接着跟着三郎吧。  

也正是如此,小义正式追随谢三郎,直到他出镇扬州。  

到了扬州之后,小义眼看着谢三郎推行盐法改革、组建缉私营、成立火器研究院、幼孤院…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来,暗自思量,正准备好好得拼搏一把,为三少爷排忧解难呢,结果,他就被谢直叫了过去…  

谢三郎给小义布置了一个任务,成立谍报司!  

说实话,高明对小义执掌的谍报司了解多。  

他只知道,这个部门,完全独立于盐铁使府、淮南使府、海疆防御使府,单独听命于谢三郎一个人而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部门,情报处、研判处、行动队。  

至于谍报司都干什么,怎么干,又有谁,全然不知道,只知道谍报司如今是盐铁使府中的吞金巨兽,每一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完全由小义一人执掌,其他的一概不知。  

事实上,别看高明是谢直的开山大弟子,能够随意出入谢直的公廨,在没有入仕之前,在淮南节镇方面,想去缉私营就去缉私营,想去扬州舰队就去扬州舰队,只要跟师父说一声就行,其自由程度,甚至超过了谢直的亲儿子。  

但是,在谢直麾下的所有部门之中,唯有谍报司,不许插手。  

不仅仅是他,就算是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许插手。  

想让谍报司提供相关情报,好说,一句话的事儿…  

如果想了解情报司本身,就一个字,死!  

高明也知道,这是师父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许人插手其中,也正常,事实上,高明自己也有心,刻意得远离了这帮神神秘秘的人,有需求就提,没有的话,根本当谍报司不存在。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在天宝十一载的正月二十七,在灞水码头大火的第二天,在长安城,看到了小义。  

“义哥。”  

高明笑得很是开心,剔除了谍报司司长这个职位之外,他对小义的到来,举双手欢迎。  

为啥?  

因为两人的关系极好。  

高明九岁被带到谢直的身边,那个时候的谢三郎,还是开元朝最负盛名的年轻御史,还在洛阳谢家老宅里,跟二叔谢璞一家住在一起,高明自然也要住在洛阳。  

事实上,当时谢直虽然对自家的开山大弟子另眼相看,但是当时正是他要弄死安禄山的关键时刻,即便有心,也没有时间陪伴高明。  

而高明初到谢宅,又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正是最为脆弱敏感的时候,自家师父又没空,谢二胖子又不靠谱,正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小义出现了。  

小义当时也不过比高明大个四五岁,说句不好听的,也是个半大孩子,尤其还没有执掌谍报司的时候,正是青春年少爱折爱闹的时候,一见新来了个“小兄弟”,自然也要另眼相看啊。  

毋庸置疑,高明初至谢家的那段时间,正是小义这个“小大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