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火药淮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谢三郎的大力支持下,在技术上突飞猛进,然后造出了足够使用的船只,不但能够全然投入到淮河流域,为缉私营使用,还能保证定期的修理的更换。  

事情到了这一步,谢三郎麾下的盐铁使府,已然彻底控制了淮南流域的水路和陆路,彻底杜绝了在这两个方向上的私盐走私。  

这样就行了吗?  

答案是,还不行。  

因为淮南地区的盐场,乃是临海盐场,控制住淮南地区的水路、陆路,不过是控制住了私盐向内陆地区的延伸,还没有堵住住它向海路方面的走私途径。  

而且海路才是走私的主体方向。  

为啥?  

因为数量。  

走陆路走私私盐,人背,几十斤而已,马驮,百十斤,一队人马,不要命了走私私盐,一趟才能折腾出多少来?  

走水路,一条小船,二三百斤,一条大船,三五百斤,数量虽然不少了,但是终归有限。  

但是要是走海路走私私盐的话,得有多少?  

来一条海船,往盐场周边一靠,在里外勾结的情况下,你就往船上运吧,三五千斤也是它,上万斤也是它!  

等你知道了,派缉私营过去,人家把跳板一收,杨帆出海,你在岸边,除了干瞪眼,还能干啥!?  

所以,真正要堵住私盐走私的口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了海路。  

怎么办?  

继续造船!  

这就是扬州造船厂的第二步了,造海船!  

事实上,在营造海船之初,扬州造船厂还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还不能营造大型海船,只能造出来小型海船应付的时候,那战斗的态势,都快打成一场局部战争了!  

小船出海,密集巡逻,见到走私的大型海船了,直接示警,陆地上盐场方面得到消息,集合所有盐丁严阵以待,固守待援。  

等盐铁使府缉私营来了,你们还敢抢盐?刀子上说话吧!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谢三郎虽然在海面上,对私盐贩子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是只要他们一上了岸,就以缉私营在陆地上的战斗力,那真是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后来海路私盐贩子也学精了,这样不成啊,走私私盐是为挣钱,又不是为了和缉私营拼命,真要是能拼得过,咱自己进攻扬州城多好,还贩什么私盐啊?  

怎么办?  

好办,把大型海船停靠在远处,然后放下小船,偷偷地穿过谢三郎的海上封锁线,靠近盐场,抬盐上船,然后用小船运输回去。  

一开始的时候,还真让私盐贩子们得手了几回。  

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盐场产出变少了,谢三郎能不差账吗?一看账目不对,仔细一查,哦,原来是怎么回事啊,没别的说的,就一个字,干!  

当时谢三郎手上只有小型海船,还打不动对方的大型海船,怎么办?  

我打不动你大的,我还打不动你小的吗!?  

封锁线外松内紧,所有小型海船,隐藏行迹,原地待命!  

发现对方运输小船,给我上!  

私盐贩子也不含糊,我在陆地上弄不过你缉私营,我在海面上还弄不过你吗?来吧,整!  

就这样,谢直亲自坐镇盐场,私盐贩子坐镇海上大船,看着双方的小船,在黄河入海口处舍生忘死地拼杀!  

公正的说,纵观谢三郎主导的对私盐贩子,甚至日后对海盗的这场战争,这个阶段,是盐铁使府缉私营伤亡最大的一个阶段,数不清的缉私营勇士,葬身海底,尸骨无存…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场长时间、高烈度的战争,彻底锻炼了谢直麾下的缉私营,让它脱胎换骨,只要是在这一场海战中不死的缉私营勇士,都成了日后谢三郎麾下响当当的好汉!  

然后,在这场战斗结束后不就,扬州造船厂,终于造出了大型海船,一群脱胎换骨之后的缉私营好汉,抱着为同袍报仇的信念,义无反顾地登船出海,直接对私盐贩子的大型海船开展,一战而定!  

最终,彻底肃清了扬州海路!  

再然后,随着扬州造船厂不断营造新船下水,谢三郎又发动了对海盗的战争,直到最终,在南海太守刘巨鳞的配合下,彻底肃清了大唐海域。  

犹记得谢三郎当时上捷报时候的用词,四个字,靖海澄疆!  

随后,谢三郎不但组建了扬州舰队,用来保卫大唐海疆,还组建的扬州商队,专门走海路,下南洋,开启了大唐对外的主动海贸!  

说实话,现如今谢三郎的一年“万万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海贸的支撑。  

这一切,固然有谢三郎的领导有方,果然有原盐铁使府缉私营、现扬州舰队的忘死拼杀,也有扬州造船厂不断技术突破的功劳。  

第三个技术积累的方向,直接了,火药!  

现如今,谢三郎麾下,有淮南军,有扬州舰队。  

扬州舰队自然不用多说了,那是大唐唯二的远洋舰队之一,战斗力根本就是碾压级的存在。  

说淮南军,也是从盐铁使府缉私营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不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且全大唐的人走知道,谢三郎麾下的淮南军,在大唐的战斗力,乃是首屈一指的。  

为什么?  

就是因为火药!  

木炭、硝石、硫磺,三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到一起,装到竹筒之中,就是手榴弹,几个竹筒捆绑在一起,就是炸药包!  

什么阵型,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