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没有私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钱去?  

如今听了张九龄说谢三郎终于吐口答应了,李老三能不高兴吗?盼着这一天都盼了多长时间了?  

“真的吗?他怎么说的?”李老三兴奋之下,连谢直在金銮殿上怼他的“仇”都忘了。  

张九龄一笑,把谢三郎提出来的条件原原本本一说,这倒是让李老三意外了。  

“仅仅请你这个大唐首相秉公而断,不要刻意推翻三堂会审的结果,他就答应了为大唐主持盐法改革?”  

李老三怎么听着心里这么没底啊…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了这么一天,还以为人家谢直要提出多少难以达成的条件呢,结果,就要求“朝廷和他这个天子秉公而断”而已…幸福来得太突然,让李老三有点不真实啊…  

他突然眼神一凝。  

三堂会审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幽州偏将安禄山,判斩!  

如果没有其他力量的扰动,这应该就是最后的结果了…  

谢三郎宁可答应主持盐法,也要杜绝“其他力量的扰动”,就是为了…弄死安禄山!?  

难道…?  

“这幽州偏将安禄山…和他谢直有私怨?”  

这个必须得问清楚了,李老三就算殷切盼望谢直去给他挣钱,也不能以朝堂司法公正为代价,去和谢三郎交换,如果是私怨,那还真不行!  

张九龄摇了摇头。  

“应该没有…  

陛下您也知道,谢直的父祖都是河南府人士,他本身也是从汜水县长大,起码没有记录他到过幽州…  

而幽州偏将安禄山,本是杂胡出身,长大之后就在幽州边塞做通译,后来入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法眼,才进入幽州边军效力…  

他们两人这成长轨迹,简直风马牛不相及,要说他二人有私怨,臣是不信的…”  

李老三听了,不由得缓缓点头。  

只听张九龄继续说道:  

“据我所知,在三堂会审的时候,在大理寺二堂,谢三郎主审,问得安禄山哑口无言,最后恼羞成怒,曾经质问谢三郎,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何要置他于死地…  

由此,可以作证,他们两人,在三堂会审之前,至少在安禄山前来洛阳之前,别说私怨,就是见都没有见过一回。  

据此,臣分析,谢三郎请斩安禄山,非是私情,乃是公心!”  

张九龄这么说,就由不得李老三不信了,从谢直那边分析,他不认识安禄山,就连安禄山自己的亲口说两人“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的,再说人家谢三郎杀安禄山,是出于私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就算硬强着这么一说,也没人信啊…  

不过,李老三还是有点疑问。  

“那这事儿也不对啊…  

当初咱们推动盐法改革的时候,一心想要谢直来主持,他死活就是不干…  

现在因为一个安禄山…仅仅要求你我秉公而断,就能答应为朝廷推行盐法…  

我还是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  

到底是什么,让谢三郎改变了主意呢?”  

面对李老三的问题,张九龄早有准备。  

“陛下,关于这个疑问,臣下也曾有过,而且思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一个确实的答案,不过呢,倒是有了一个猜测…”  

“什么猜测?”李老三连忙追问。  

张九龄略略停顿之后,才把自己的猜测说出口:  

“我想,是不是谢三郎也知道,无论如何,他也摆脱不了为朝廷主持盐法改革的差事,所以才故意借安禄山的这个三堂会审为由头,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李老三听了,嗯,这个角度倒是很新颖哈,具体说说…  

只听得张九龄说道:  

“陛下请想,谢三郎坚持不为朝廷主持盐法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盐价控制在三十文左右,如果朝廷不答应的话,他宁可不出手。  

但是这个三十文实在是太低了,实在不足以改善朝廷如今的财政状况,这才没有办法答应谢直的这个条件…  

具体的内容,就不多说了。  

我想,谢三郎坚持盐价三十文,说到底,还是考虑到了我大唐百姓的生计,不愿用高昂的盐价增加百信的生活负担,这也是公心吧…  

这是事情就这么卡在了这里,咱们虽然着急,不过也在推动盐法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我估计,谢三郎恐怕也害怕了吧?  

等当朝廷各项准备工作完成,那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到了那个时候,依旧不能满足谢直的条件的话,怎么办?  

堂堂朝廷,还能让他一个人拿住!?  

就算没有他谢三郎,也要指派其他官员负责盐法的改革了!  

到了那个时候,谢三郎除了捞出来一个‘首倡’的名头之外,可再无好处可言,甚至一旦在推动盐法改革的过程中,但凡有一二不如意之事,说不定就要把恶名甩到他的头上!  

我估计,他谢三郎正是怕出现这样的情况,才故意找了安禄山的这个由头,好给自己,也给朝廷双方一个台阶下…”  

李老三听了张九龄这么一分析,不由得连连点头。  

有理!  

是这么回事!  

没有张屠户,还能吃带毛猪不成!?  

你谢三郎当然是盐法改革的最好人选,但是你死活不干,我能有啥办法!?只能另外选人去做!  

反正从“盐”上来钱都是白来的,多点最好,少点…其实也没有啥大影响!就算不能完全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起码也能够做到缓解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