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辛评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怎么猜测,大家仿佛都默认了一件事,谢直出手,必然大事,而且必然成功。  

其实,辛评事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他仿佛猜到了谢三郎下一步的想法——  

他要对边军下手!  

一想到这个,辛评事就被这个大胆的想法吓了一跳!  

自从李老三登基之后,改革了大唐兵制,从府兵向募兵转化,时隔多年之后,又划大唐边疆为十个方镇,统领之人,正名节度使。  

这其中,幽州方镇,乃是大唐最重要的一个方镇,张守珪更是以大功坐稳了由州节度使的宝座。  

现在,幽州方镇出了败绩,还把犯官送到洛阳城来受审…  

谢三郎问这个,他啥意思?还带出来“三堂会审”…  

他本身就是监察御史,就有资格代替御史台参与到这场审判之中!  

难道,谢三郎准备借着审判这个判官的机会,顺藤摸瓜地要找一找张守珪的麻烦?  

辛评事吓得酒都快醒了。  

“三郎,你想明白了吗?  

哥哥多句嘴,劝你一句哈,这件事,一定要三思后行啊…  

你别看这一场幽州战败了,但是有年前的那一张大胜,一般人根本动摇不了张守珪分毫的!  

我记得下午好像跟你说过,这个犯官,打了败仗,本来在幽州,在张守珪的账下就砍了脑袋的,但是,生生地给送到洛阳城了。  

你我都沉浸大唐律法多年,咱们哥们还不知道吗,这还有啥可审的?  

丧师辱国,罪不容诛!  

但是他就给送来了!  

那个犯官暂且不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他一名堂堂偏将,自然希望能够活下去!  

这不是痴心妄想吗?  

那偏将不懂,难道他张守珪也不知道吗?  

但是,就是给送来了!  

这里面要说没有张守珪的授意或者默许,你说可能吗?他连范阳城都出不来!  

你想想,张守珪这是什么意思?  

是,这名偏将,是他张守珪最为看重的干儿子,也曾有功于我大唐,但是犯了军法就是犯了军法,这里面可是一点商量都没有!  

张守珪就是把他送来了…  

我猜啊,张守珪张节帅,未尝没有试探朝廷的意思,估计他要通过这件事情,试试朝廷对他堂堂一镇节帅的容忍程度!  

三郎,听哥哥一句劝,即便哥哥猜错了,这件事情里面也涉及到了一镇节帅和朝廷,你是明白人,你还不知道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吗?  

是,你谢三郎乃是声名卓著的监察御史,在洛阳城,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就没有不怕你汜水谢三郎的。  

但是,说白了,你也就是个正八品上的小官而已,就算比我这个大理寺评事高点,又能高到哪去?  

你和人家张守珪堂堂幽州节帅怎么比,人家是三品高官!  

现在人家远在幽州,且不说了,他如果回到洛阳城,大朝会站班的时候,人家要站在文武官员的最前面,仅在政事堂几位相公的后面!  

这是真正的大佬啊!  

你一个八品官,去惹他,你不要命了!?”  

谢直一听,都懵了,这都哪跟哪啊?  

我就随便转移了一个话题而已,你说的这么义正言辞是几个意思?  

还有,我转移话题,主要是为了让我跟老杜好好缓缓酒的,怎么现在看着,我俩还没缓过来呢,你到是精神了!?  

不过,辛评事这么一说,谢直倒是真来了兴趣,下午时分就看见那犯官跋扈来着,还真没想太多,听了这么一番分析,还真觉得有点道理哈,难道这位犯官的身上,还真夹杂了朝廷和幽州方镇之间的相互试探?嘿,这可有意思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发问:  

“辛二哥,你说那个犯官,他叫什么来着?”  

辛评事一听,这怎么还劝不住了呢?合着我这半天都白说了是吧?不是让你别往里面掺和吗?怎么还上赶着问呢?  

“三郎,咱们兄弟虽然是第一天订交,我这个当哥哥的也没啥大出息,自然难入你汜水谢三郎的法眼,但是我刚才说的,都是为了你好…”  

谢直一听,赶紧解释。  

“我的好哥哥啊,您这是说到哪去了?  

您刚才说的,都是金玉良言,三郎铭记于心!  

至于问那个犯官的名字,这不是听了您刚才的话,我就想着吧,得知道知道这位是谁啊…  

您想,他说是张节帅最看重、偏爱的干儿子,却也得有点身份才是,要不然的话,也没资格被张节帅扔出来试探朝廷啊…”  

辛评事一听,这么说的话,还有点道理。  

“哦,这样啊…  

其实这个犯官也没啥可说的,本是一个杂胡出身,后来投军之后,才被张节帅收为螟蛉义子。  

名字叫做…  

安禄山…”  

“什么!?你说他叫什么!?”  

谢直听了之后,顿时就醒酒了,明明听得清清楚楚的,却还不可置信地再问了一遍!  

声音之大,吓得对面的辛评事一激灵,就连醉眼迷斜的杜甫,也被谢直一嗓子,生生吓得精神了过来。  

“三郎,你怎么了这是?”辛评事有点懵。  

谢直却不管那个,隔着桌子,一把攥住了辛评事的胳膊。  

“辛二哥,你刚才说的那个幽州犯官,到底叫什么?”  

辛评事被谢直一把抓住手臂,疼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他本是官宦家庭出身,从小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