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臣弹劾(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通济渠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老三的这个问题问得不偏不倚,既没有刻意偏袒皇家家奴高内侍,也没有轻易采信谢直所高内侍勾结匪类,只是很明确地要知道事实的真相。  

张主薄听了,回答得也相当本份。  

“启禀陛下,微臣一早与我河南县县尊罗县令,一直在通济渠庭院的西厢房等待消息…  

直到谢御史带着粮食出现在通济渠,微臣才在谢御史的召唤之下离开西厢房,到了庭院之外,对通济渠青壮进行点名…  

在微臣离开通济渠庭院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微臣不曾亲见,不敢多言…  

只能描述微臣出了庭院之后的所见所闻。”  

李老三面无表情地给出了一个字。  

“可。”  

张主薄争得了李老三的同意,然后才开始描述他的所见所闻。  

重点,自然是自己被劫持的前因后果。  

“微臣所见,谢御史全力控制局面的时候,高内侍突然向前,出乎意料地站在谢御史的马前,还一把抓住了谢御史战马的缰绳。  

谢御史,以及谢御史手下的众人,都大惊失色,连忙叫喊让他放开…  

也正是因为如此,控制局面的谢氏部曲,全然放弃了对局势的控制,让贼人有了可乘之机。  

微臣…微臣当时身在青壮之中,正在点选他们的名录,也被这突然之间的变故惊呆了,一个没防备,就被贼人劫持!  

但是贼人…”  

随着张主薄的描述,高内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惊恐、焦虑…不一而足,满朝文武见了,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表达同情,反而神色越来越淡漠。  

你一个内侍,出宫传旨就传旨,人家官员手上有事呢,也没不接旨,就让你等会,虽态度算不上好吧,你上去抓人家战马缰绳干啥?这要是人家没骑着马,你还想上去薅脖领子不成!?就算你是替子传话,也没有这个道理啊…  

太横了!  

听到这里,满朝文武再也没有要对谢直喊打喊杀的了,反而希望子下令处决高内侍。  

嘿,事情就是这么奇怪!  

这个心态上的转变,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原因,无非“立场”二字。  

满朝文武,都是官员,和皇家家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因为各自的种种诉求,他们想把谢直驱赶出朝堂,但是,当他们听到高内侍的这种作为,刷一下,一致对外!  

有了这个“立场”做背书,再往下听,就越来越不待见高内侍了。  

“险些导致民乱”?  

那是肯定的啊,杀官即造反,都不是“民乱”二字可以遮掩了,而通济渠发生了什么?朝堂官员被劫持,刀子都顶在脖子上了,要不是谢直处置得当,恐怕河南县张主薄就要血溅当场,如果这都不是民乱,那什么才是?非等通济渠青壮举起造反才行吗?  

至于“勾结匪类”…  

有点牵强…  

不过,也不是不过去…当时那种环境、那种情况,你一个内侍就因为谢直没理你,就敢冲到谢直的身前,这种不管不鼓作风,就算是没影勾结匪类”的主观意向,也是从客观上给贼人创造了机会,要不然的话,人家河南县张主薄也不会被贼人劫持!  

再了,谁知道你是无意举动,还是…主动为之?  

甚至有心思机巧的,还会引申去想,这皇家家奴…难道就这种水平!?不帮忙,净坏事!就是仗着“身负皇命”四个字而已…要是这么看的话,是不是应该限制一下内侍出宫之后的权力了?要不然的话,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谁受得了!?  

这回是人家谢直扛住了,下回呢?  

这回是谢直处置民乱,下回,就有可能是两军对战…国朝又有派内侍随军做监军的习惯…到时候要是也给领兵的将领来这么一下子…后果难料啊…  

这些人想到了,李老三自然也想到了。  

随着河南县张主薄的描述,李老三的脸色越来越差,听到最后,竟然面色铁青,一转眼,狠狠瞪了身边内侍一眼。  

这位内侍,身着紫袍,听张主薄的描述也是冷汗连连,被李老三这么一瞪,吓得差点跪下来。  

划重点,身着紫袍。  

三品以上。  

能够在常参朝会上侍立在李老三的身边,又是这么高的品级,全大唐,就一个。  

高力士!  

高内侍犯错,他这么大反应是怎么回事?  

从姓氏上就能看出来,那位出宫之后飞扬跋扈的高内侍,和高力士关系匪浅。  

高力士本姓冯,岭南人,乃是大唐开国之初“岭南王”冯盎的后人,后来冯氏牵扯进了一件谋反大案,被全族抄斩,高力士本人因为年岁幼,被阉割之后送入皇宫,拜宦官高延福为义父,如此才改了高姓。  

当时正是武后当朝,高延福因为出身武三思府中,在宫城之中颇有些如鱼得水的意思,连带着高力士也因祸得福。  

后来武后还政李唐,他被睿宗赐给时任淄博王的李老三,一路用心服侍,颇得李老三的信重,后来又在韦后乱政,太平公主谋逆的两次政变之中立下了大功,被李老三提拔起来,做了内侍之中的第一人。  

高力士为人颇懂感恩,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能做内侍第一饶发轫,自然要追溯到义父高延福的身上,他不但定时供奉高延福夫妇,还把自家生母接到了长安,一起供养无缺。  

除此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