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出好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里面…是个误会…”  

杨七一开口,判官就是一声冷哼。  

杨七已经被“下油锅”彻底吓怂了,赶紧解释。  

“老爷明鉴,小人不敢有半句欺瞒!  

那天小人误杀了客舍的李掌柜,害怕官府找到小人,就走下人们常走的小路去了中院,把那蝴蝶金簪随手扔进了一间客房…  

小人真不知道那是杜甫,不是,不知道是杜公子的客房啊…误会,这真是误会!”  

一语出口,大堂为之一静,只有BGM不断地想起。  

杨七有点不明所以,判官老爷怎么不说话了?他倒是想抬头看看,不过耳边的BGM实在是太吓人,不是,太吓“鬼”了,让他不敢啊,尤其BGM都响了半天了,那个“新鬼”哥们嗓子都喊哑了,还不停地“刺啦…啊…”呢,让他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只得战战兢兢地低头跪在地上,等着判官老爷的吩咐。  

他却不知道,“判官老爷”早就激动坏了,只能紧攥着双拳才得以勉强压抑住内心的狂喜。  

不单单他如此,正堂后面的偏厅之中,一群人也是纷纷大喜过望。  

谢正、河南县罗县令、魏家班魏三班主、河南县戴捕头,以及河南府府尹李适之…的管家,纷纷向始作俑者挑起了大拇指。  

高!实在是高!  

谢直嘿嘿一笑,基操勿6,可惜手上没有个羽毛扇啥的,要不然更显得他云淡风轻。  

早在李旭求告在谢府的时候,谢直就知道要想把这件案子审下来,断然不能用常规的模式了,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出京剧,《夜审潘洪》,里面的情节也是以阴间阎罗殿为审问场所,让犯罪嫌疑人在心情激荡之下坦白了一切,既然潘仁美能审,为啥杨七不能审?  

这个想法一经出现,就牢牢占据了谢直的脑海。  

这还说啥?整呗!  

通过李旭向李适之借了河南府的大堂审案——怕杨七对河南县县衙太熟悉而出现纰漏。  

通过杜甫联系魏家班友情出演“新鬼”、“鬼卒”——尤其要着重鸣谢一下魏家班为整个场景细节上的查漏补缺,什么冒绿火的灯光,什么不烫人的滚油,什么喝了瞬间昏迷的美酒,据说都是魏家班跑江湖的手艺,这回无偿地贡献出来,以此来答谢谢直当初在积润驿为他们洗脱冤屈的恩情。  

让杜甫扮演他爷爷杜审言,当了这个“判官老爷”。  

让牛氏兄弟扮演“牛头马面”——这个最省事,纯粹地本色出演。  

最后李旭负责道具和后勤保障工作,两口油锅,一堆柴火。  

一锅热油,真的,要不然杨七也不信啊…  

至于不烫人的热油,嗯,这是技术工种的事儿,由魏家班独立负责,费用七贯三,找李旭报账。  

整备完成后,把计划说出来,顿时被河南府李适之、河南县罗县令惊为天人,还特么有这么审案的!?闹呢!?小孩子过家家也就这个水平吧?  

然后两人心里都没底,李适之派了管家过来全程监督,河南县罗县令更是带着戴捕头亲临现场——这是人家河南县的案子,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人家啊,再说了,戴捕头还得本色出演一回送断头饭呢。  

谢直无所谓,就当自己排演一出好戏,彩排的时候来了仨观众了。  

结果。  

他也没想到事情能够怎么顺利,就泼了杨七一勺热油,这货就全撂了,第一句,“误杀李掌柜”,就凭这一句就能给他定罪,就是不知道罗县令听了会不会后悔,要是早知道的话,恐怕他早就泼了。  

不过谢直现在可没空去探究罗县令到底后悔还是没后悔,该他上场了。  

在这出大戏里面,谢直的角色也很重要啊,他饰演“阎罗王”,特意向魏家班借了一身黑色的官袍,还把脸涂黑了——没办法,杨七和他打过照面,不化妆真怕这小子把谢直认出来。  

谢直上场。  

按照剧本,“判官”起身,“牛头马面”行礼。  

“见过阎罗王。”  

谢直一言不发地坐到正坐之上,这才故作不悦地问道:  

“何事如此吵闹?”  

杜甫赶紧上前,“审问杨七。”随后把审问的结果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谢直点头。  

“原来是杀了人…可有苦主?”  

杜甫点头。  

“有死者李掌柜在堂下。”  

然后还生怕“阎王爷”误会一样,多解释了一句。  

“非是杜某顾念阳世血裔徇私枉法,只因李掌柜身死之后,阳间审案被阻,沉冤一月有余,那李掌柜搅闹不休,下官这才拘押了杨七的魂魄在此审理…”  

“阎王爷”谢直不置可否。  

“带苦主。”  

李旭上场。  

他饰演他死去的大哥。  

这事儿杨七不知道啊,他在堂下听了半天了,这家伙,出来一位“判官”还不行,连“阎王爷”都亲自出面了,我这点事儿,至于吗?  

结果一听“李掌柜”也要出席,顿时吓了一跳,转眼一看,一道人影飘飘忽忽地就从堂下转了出来,披头散发地看不清面容,不过隐隐约约地倒是和李掌柜有七分相像,最显眼的是脖子上还有一个血渍呼啦的伤口,正是自己当初刺死李掌柜的位置。  

“李掌柜”上场之后,一见杨七,顿时激动了,张口却仅仅是“嗬嗬…”之声,显然是伤口贯穿了咽喉,让他口不能言,只能发出这种如同野兽一般的声音。  

这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