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和谈破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富,在这关键时刻来访,恐怕确有重要的事情。  

“如今开京局势动荡,你我身为安东金氏之后,自当为家族的未来筹谋。”  

表弟坐下后,压低声音继续说道:“长兄,你也知道,自李成桂登基以来,贵族们多有不满,我听说,他们已经开始联络了,私下里正在密谋推翻李成桂,重振王氏。”  

金士衡闻言,心中一惊,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是淡淡地问道:“哦?那他们可曾联系过你?”  

表弟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虽未直接参与,但消息灵通,自然通过好友知道一些内情。”  

“长兄,你虽身居高位,实则与李成桂并非一心,如今正是你我联手,为家族谋取更大利益的好时机。”  

金士衡沉默片刻,心中权衡利弊,他确实对李成桂的某些决策不满,但为了家族利益,他不得不隐忍,如今表弟的话,无疑触动了他心中的那根弦。  

但是就看对方这样子,金士衡怎么都觉得不靠谱。  

只不过,因为改弦更张投了李成桂,加上很多旧贵族都被杀了,剩下的都是阿猫阿狗,所以金士衡也跟那些人断了联系。  

眼下明军肯定是要南下的,李成桂政权朝不保夕,金士衡也要给自己和家族找后路了。  

“你是说,让我与他们合作?”金士衡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谨慎。  

表弟连忙点头:“正是如此,长兄。伱只需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一些支持,待到时机成熟,我们安东金氏便可趁机崛起,重振家族辉煌。”  

金士衡沉吟片刻,最终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我需仔细考虑。你且先回去,待我有了决定,自会派人通知你。”  

表弟见状,知趣地站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后,缓缓退出了房间。  

金士衡则独自坐在昏暗的烛光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另一头,南誾也来明军这里请求和谈了。  

蓝玉作为大军主帅,自然不可能见他,所以朱雄英亲自接见了他。  

朱雄英端坐在营帐之中,眼神锐利地审视着面前这位高丽使臣。  

“使者远道而来,所为何事?”朱雄英的声音不高,看起来对于这次和谈的兴趣也不大。  

南誾躬身行礼,态度谦卑却又不失风度:“回禀吴王殿下,国王特遣下臣前来,意在表达高丽对大明之敬意,并请求与大明进行和谈,以解两国兵戎相见之困局。”  

朱雄英微微点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和谈?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不知贵国对于和谈有何具体条件或提议?”  

南誾闻言,缓缓说道:“我国王上愿意承认大明宗主国地位,每年进贡方物,并承诺不再侵犯大明边境。同时,希望大明能撤军,并恢复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这就纯属放屁了。  

先不说大明压根就没有和谈的必要,就单说,哪怕退一万步真的要和谈,是这么谈的吗?  

不要割地的吗?不要赔款的吗?不要李成桂退位的吗?不要各种严苛条件的吗?  

要是大明被这么打发了,那跟隋炀帝征高句丽有什么区别?  

朱雄英听后,嘴角的笑意更甚,但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使者的提议倒是有意思,但本王以为,和谈不仅仅是止战这么简单。你们需对李成桂过往的行为做出明确解释,以下犯上篡国作乱是怎么回事?屠戮王室是怎么回事?此外,对于新王,哦,你们还叫‘恭让王世子’的问题,大明亦需参与其中,要看着新王在开京重新举行即位仪式的。”  

南誾心中一凛,知道这些条件远比预想的要苛刻,但他也明白,此时的高丽已无力再战,唯有通过和谈的手段方能延缓战争的到来,继而保全国家。  

于是,南誾强作镇定,继续说道:“殿下所言极是,赔偿与保证自然不在话下,至于恭让王世子,我国王上亦愿意与大明共同商讨安置事宜。”  

嗯,双方亲切友好的交流了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鸡同鸭讲。  

见对方这些问题根本退不了,朱雄英点了点头,话锋一转,漫无目的地继续闲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本王还希望高丽能开放部分港口,允许大明商贾自由贸易,以此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互信。”  

这就是他个人比较看重的事情了。  

不过,今天压根就没打算谈出什么来,南誾是来以和谈作为缓兵之计的,而朱雄英则是打算通过对方的底线,来窥探一下现在李成桂一方的处境,到底困难到了何种地步。  

南誾闻言,眉头微皱,这一要求无疑触及了高丽的经济命脉,要是放在平时,那是根本没得谈的,但眼下是什么局面?而且,他刚刚把朱雄英的上个话题给回避了开来,他知道此时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将军的提议,下臣将如实禀报王上,尽力促成此事。”  

“哈哈,使者倒是费心了。”  

面对朱雄英大笑着的阴阳怪气,南誾站在朱雄英面前,心中忐忑不安.要是继续这么聊下去,连缓兵之计都做不到了。  

所以,他赶紧抛出了一些新东西。  

不过,南誾也深知双方立场观点截然不同,对于高丽来讲所谓的退步,或许这些即将提出的条件对于高傲的大明来说,也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妥协,但为了高丽的存续,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