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幼军初立(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好了吗?”  

梅殷得到了稀稀拉拉、声音高低不一的回应,不过他并不生气,而是对着平安稍稍抬首。  

坏人有平安来当,相信皇孙们会有一段难忘的时光了。  

平安走上前一步,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很好!记住,在战场上,敌人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手下留情。所以,你们必须自己变得足够强!现在,跟幼军的其他士兵一起去做基本检验!”  

基本检验,其实就是武举的那些内容,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经唐宋,元朝时期没有实施武举,到了明初才恢复,而不同朝代对武举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唐朝武举考核内容有马射、步射、马槊、负重、摔跤,宋代武举考核内容还加了兵法,而明代武举则是先考兵法后考体能武艺。  

不过考虑到幼军都是少年,所以没给他们整太难的项目,基本检验一共就三项,分别是掇石、跑步、拉弓。  

掇石就是举石锁,石锁武举里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共三个等级,要求是“掇石必去地一尺”,也就是把石锁提起来一尺,看起来不难,但事实上对腿力、腰力、臂力、指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你完全可以把这个场景想象为用手指抠着装满了重物的小冰箱外侧,然后给它举起来.不过少年们肯定不会去弄这么难的,而是分为了五十斤、七十斤、一百斤三个类型的石锁,毕竟太沉重的石锁,以这些十几岁少年的臂力,绝大多数人是举不起来的。  

“第一项就是举石锁”朱允炆的声音带着些许颤抖,他的眼神在五十斤和七十斤的石锁之间徘徊,显然有些拿不定主意,他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把五十斤的举起来。  

朱雄英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石锁并没有说话,但身上散发出的自信让周围的人都不禁多看了几眼。  

朱允熥凑到他身边,低声问道:“大哥,你觉得你能举多重?”  

朱雄英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尽力而为吧。”  

周围的少年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人担心自己举不起来会被嘲笑,有的人则跃跃欲试想要展现自己的力量。  

朱高煦站在人群中,一脸不屑地看着那些石锁,仿佛在他眼里这些重量根本不值一提。  

梅殷和平安站在高台上也悄声讨论了几句。  

“准备!”不需要扩音喇叭,平安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响起,镇住了场中的议论声。  

少年们立刻安静下来,整齐地站好队伍,等待着测试的开始。  

平安一声令下,少年们纷纷走向摆放在场边的石锁,朱雄英第一个走上前去,他选择了七十斤的石锁,深吸一口气,稳稳地举过了一尺,他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显然还留有余力,赢得了在场众人的喝彩。  

别说七十斤,就是一百七十斤他都能举起来,不过朱雄英很清楚,让他们先当普通士兵肯定是第一步,个人的体能和武艺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表现因素,这些东西拉满了也只是一员猛将而已,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指挥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看到朱雄英轻松的表现,心中不禁有些紧张,他犹豫了片刻,最终选择了五十斤的石锁,朱允炆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终于将石锁举了起来,虽然手一直在抖,动作有些僵硬,但还是举了起来。  

其他少年们也纷纷尝试举起石锁,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朱高煦是最夸张的,三个手指单手把石锁给抠了起来嗯,动作不规范,成绩不合格。  

举石锁测试结束后,紧接着是跑步测试,以检验体能和耐力,在校场上划定了一条长一千步的跑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往返跑。  

随着一声令下,少年们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朱雄英一如既往地稳健,他保持着均匀的速度带着弟弟们跑,而朱高煦则是全力冲刺,他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不已,很快就遥遥领先,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而朱高炽则是只能无奈地落在最后面,慢腾腾地挪动着,他实在是不良于行,朱雄英向梅殷说明了,但是朱高炽自己反而要坚持完成测试,也只能由着他了。  

至于最后一项拉弓射箭,虽然只是最轻的步弓,而且靶子距离只有二十五步远,但没用过弓箭的朱高炽、朱允炆等人,拉开都费劲,更别说射到靶子上了。  

朱雄英这次稍稍露了一手,十发全中靶心,比朱高煦射的还要准。  

其实一开始梅殷是打算稍稍变革让他们用火铳的,后来怕炸膛出人命,他也担待不起,所以就沿用弓箭了。  

测试完这些基础项目,没给他们太多的休息时间。  

“——列队!”  

随着平安一声令下,被编到一起的皇孙们拖拖拉拉地按照来自府军前卫的总旗、小旗的指挥,排成一个勉强还算整齐的方阵。  

军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冷兵器战争的会战动辄十数万人、数十万人,在通讯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士兵们维持士气和行动,靠的就是紧密的军阵,或许大明世界的士兵们没有现代世界的士兵们阵型那么赏心悦目,但军阵依旧是一个士兵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换句话说,哪怕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农人,只要他手里拿着枪站好军阵,按照要求克服自己的胆怯和恐惧跟随军阵一起行动,那他就是一个初步合格的士兵了。  

战争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