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得偿所愿(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关注和探讨现实的短篇频频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繁荣和广受欢迎。  

如《伤痕》《班主任》《牧马人》等一大批短篇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并耳熟能详。  

放眼国际文坛,这种短篇的异常繁荣并不常见。  

进入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文学浪潮的逐渐过去,短篇也落寞了下来,  

近几年来国内文坛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诞生过什么有影响力的短篇了。  

冯济才的《俗世奇人》系列七篇短篇今年年初一口气在《收获》发表,  

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无数喜爱。  

《白鹿原》《活着》《俗世奇人》系列,三部(篇)作品既在文学界赢得过高口碑,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获奖名单公布后,自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但只要是评奖,总有人觉得会有遗憾,今年的庄重文文学奖也是如此。  

有些人认为贾平娃的《废都》应该获奖,有人觉得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如果不是遇到了《白鹿原》其实也值得一个奖项。  

还有人谈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认为这部应该有评奖资格,如果这篇能够参评的话,说不定能拿到最佳中篇奖。  

后世鼎鼎大名的王小波现在在国内文坛名声不显,他的代表作之一《黄金时代》在前两年由湾岛《联合报》连载。  

后又在湾岛、香江相继出版,而在内地反倒是直到今年才出版,也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响。  

由于在内地是今年才出版,所以没有参评资格。  

众人议论纷纷,另外还有不少记者在拉着人采访,如《文艺报》《人民日报》《燕京青年报》《文汇报》《明报》等媒体今天都派人来了,院里一时热闹非凡。  

眼看着距离颁奖时间越来越近,于华、程忠实和冯济才等三个获奖作家不由得有些紧张。  

这个时候,本届庄重文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孟伟哉、全国文协D组书记和林朝阳由垂花门走到院当中。  

三人进院时说说笑笑,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同志们好!」马烽率先向众人挥了个招呼,院内立刻响起一片掌声。  

紧接着孟伟哉也跟大家打了个招呼,轮到林朝阳时,他态度正式的朝在场众人鞠了一躬,以示尊重,现场掌声更热烈了几分。  

见马上就要到颁奖时间了,孟伟哉走到了正房门口的台阶上,立刻吸引了在场众人的目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文学界同仁以及在场的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第四届庄重文文学奖的颁奖会——.」  

孟伟哉是评委会主席,今天的颁奖会由他率先开场致辞。  

林朝阳同着众人鼓掌捧场时,李拓偷偷摸摸凑到他身旁,问:「你们几个刚才在东院商量什么呢?」  

「没什么。」  

「你这就没意思了。没什么你们几个凑到一起干什么?把我当没见过世面的雏儿?」  

林朝阳无语的看了他一眼,「你怎么这么八卦?」  

「这怎么能叫八卦呢,我是关心文学界的发展动态。」  

李拓越是追问,林朝阳越是不肯说,急得他抓心挠肝,对他这种包打听来说,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奈何林朝阳死活不说,李拓也倍感无奈,正在他不厌其烦的追问林朝阳的时候,孟伟哉的致辞结束,颁奖开始了。  

冯济才第一个上前领奖,满面红光,激动万分。  

虽说这几年物价涨得飞快,但10万元依旧是一笔工薪阶层难以企及的数字,  

更何况庄重文文学奖的影响力比以前更大了。  

名利双收,身为得奖者自然要欢呼雀跃。  

待冯济才发表完获奖感言后,林朝阳走上前,他今天被安排了颁发最佳中篇奖。  

于华看着比冯济才还激动,冯济才在七十年代就成名了,全国文学奖也拿了不止一个,于华跟他不一样。  

成名本身就晚,从来都跟奖项无缘。  

这次《活着》一下子得了庄重文文学奖,喜悦之情自不必提,领奖时激动的手脚发抖,大脑一片空白。  

林朝阳见他如此,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别紧张,你是今天的主角,大家都等着你讲话呢。」  

听他这么说,于华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但等他抬眼四顾,那几十上百双眼睛,每一位都是国内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曾是他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知为何,于华脑海中突然想到了当年他第一次到《人民文学》编辑部改稿的经历。  

「.我记得那时候《人民文学》还在东四八条胡同,那天燕京下了好大的雪,那是我第一次来燕京,又赶上了下雪,感觉处处都新奇。  

我到编辑部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因为下雪,编辑部的人都提前下班了,只有玉书老师还在,恰好也是她写信给我,叫我来燕京改稿的。  

她当时一开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第一次来北方,穿的衣服单薄,第二天她还特地给我带了件厚衣服。  

在那个风雪漫天,又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见到玉书老师感觉真是分外亲切。  

对了,那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朝阳老师,他过来接玉书老师下班,那回他们夫妻还专门请我到家里吃了饭—」  

于华心中的紧张和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