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一夜过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倭岛。  

东京上空,3万米处。  

虽然高性能米格24,考虑到返航问题,无法飞过来。  

但轻装从简的飞鸟I型超高音速侦察机,拥有2.2马赫的航速,3.76万米升限,以及1.3万公里的飞行半径。  

其从临时农用机场飞过来,最多需要一小时。  

此时此刻。  

下方的横须贺港,北美第七舰队驻地。  

舰队负责人詹姆斯·梅茨格中将,凝视雷达中的目标,眉头紧锁。  

以舰载雷达的能力,肯定可以捕捉、锁定这架‘未知侦察机’。  

甚至可以动用几枚造价124万美刀,最高航速3马赫,最大射程104公里的标准2防空导弹,将其击落。  

但三红一绿四叶草的标志,意味着它属于三元农业。  

而三元农业拥有高性能米格24。  

根据第五舰队里根号传来的数据,那架高空高速战机,已知最大航速达到了3.5马赫,已知最大升限达到了3.2万米。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东西。  

鬼知道击落头顶的侦察机,后续赶来的高性能米格25会不会攻击横须贺。  

毕竟这是倭岛跟三元农业的冲突,不能搞成北美与三元农业的冲突,否则倭岛做梦都能笑醒。  

沉思中。  

北美防务总长拉姆斯菲尔德,传来指示:禁止攻击,尽快研究应对高性能米格25的方案。  

詹姆斯·梅茨格中将,重重吐口气,回到办公位,拿起相关文案。  

高空高速战机确实是当前军事领域的BUG。  

因为飞行速度突破2.8马赫,战机与空气剧烈摩擦,会产生等离子鞘套。  

大概意思是,战机在空气中超高音速飞行,周围空气被压缩、被加热,在机身周围构成一层带电的气体,又叫等离子体。  

这层等离子对电磁波具有‘吸收’能力,可以令雷达探测波,有去无回。  

雷达收不到反馈波,自然扫描不到这架战机。  

所以高空高速战机,天然屏蔽雷达。  

那么,雷达不行,红外探测总可以吧?  

毕竟战机超高音速飞行,会产生大量热量,在红外探测系统中,实属是一个十分醒目的大型目标。  

但在超高空,也就是3万米以上,超高音速战机一般使用滑翔,并不完全依赖持续燃烧的推进器。  

并且由于飞行速度过快,它在红外探测系统中是一个顶着‘发热罩子’,托着发热尾巴,犹如流星一般的东西,根本无法锁定战机本身。  

如果战机采用‘低可探测’引擎,那红外探测几乎等于失效。  

再就是,高空高速战机的飞行速度,至少一秒一公里,当红外探测好不容易发现目标,对方早就飞出防御圈。  

当然,里根号也曾动用最先进的光学探测器。  

问题是,任何探测器都有一个‘反应时间’。  

激光照射到高性能米格25,激光束是点对点的直射,引导导弹去攻击末端,信息回馈大约0.1秒。  

而0.1秒间,高空高速战机已经飞出一百多米,激光束点对点直射,跟随战机向前快速移动,这個时候,沿着激光束攻击目标的导弹,必须修正角度,才可以继续沿着激光束奔目标。  

试问,谁家的导弹,可以连续修正角度?  

并且高空高速战机,不是制导导弹,后者可以计算出飞行轨迹,战机却是飞行员驾驶,可以随时改变飞行方向。  

如此,光学探测系统也就陷入了一种循环,目标高速移动→激光追踪→导弹修正角度→目标高速移动····  

直到高性能米格25飞出北美防空导弹最大射程100公里,或者导弹因数次修正角度,自身失控,或者导弹耗尽动能。  

再然后,航速3.5马赫,一秒1.2公里,83秒冲出100公里射程的高性能米格25,完成逃离后,又回来了····  

面对这种东西,谁不头疼?  

至于用战机挂载空空导弹,进行拦截····  

目前北美已经没有可以飞到3万米以上高空的战机,哪怕飞上去,发射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作战,却又要面对雷达扫描不到、红外探测不准、光学锁定失效等问题。  

所以高空高速战机,确实是当前军事领域的bug。  

当年北美和毛熊之所以放弃这个东西,主要是当时的战机,在3万米高空无法以3马赫的速度,进行长时间飞行。  

否则引擎报废,飞行员猝死。  

后来毛熊解体,北美自然不再研究这种玩意,改为引导全球研究北美最擅长的隐身战机。(现实中东方研究出来无侦8)  

万幸高性能米格25是重型战机,飞行距离有限,三元农业也没有航母、加油机,更没有可以突破宙斯盾防空系统的超高音速导弹。  

否则这将是北美最大的威胁。  

“我想不明白,骚扰里根号的米格25,为什么可以维持那么久的3.5马赫航速?”  

旁边的参谋:“将军,它应该使用了三元建材配置的新型航空燃料。”  

“赞美余三元,他确实搞出了了不起的家伙。”  

舰队负责人詹姆斯·梅茨格中将,针对已知的高性能米格25,研究许久。  

北美防务系统发来北美军事顾问兰德公司,针对窦老三事件的评估报告。  

该事件的本质,应该是余三元趁机爆发,打算轰开倭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