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巡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支书的俄文,写得还是很不错。  

字符紧凑,线条刚劲,整体简洁的像个将军。  

并且写速极快,只消片刻,便将原标签翻译出来,并拓印在油纸上。  

负责印刷的人员,将油纸铺进一米长宽,用于印刷试卷的木头盒内,再盖上粉色的空白纸张,推动滚轮,一版粉底黑字的标签就做出来了。  

然后裁剪、分发,用透明胶带粘在礼盒上…  

“漂亮!”老支书端详自己的杰作,很是自豪,“我这一手俄文,毛子都能把我当成自己人。”  

余阳本打算恭维一番,把老爷子供起来。  

却猛然想起自家有电脑,有打印机。  

其快步走进砖窑办公室,找到买来的电脑,连接各种线路,再对接打印机。  

开机,点亮屏幕,创建文档,编辑字体,排版校队,保存,然后把电脑设置成俄文,重启。  

等再次开机,打开文档,直接打印。  

老支书看着打印出来的俄文标签,满头问号。  

余阳点支烟,微微后仰,“老爷子,时代变了!”  

老支书一生要强,挑刺道:“你这是逐字翻译,语法不对。”  

“您能看懂吗?”  

“肯定可以。”  

“那不就对了,俄文要啥语法?”  

“…”  

就在这时,二哥一溜烟跑出去,紧接着又抱着小霸王学习机冲回来,满怀期待:  

“大当家的,你把我的电脑也改成俄文吧?”  

“…”  

“不改也没关系,帮我连接打印机怎么样?”  

“…”  

“大当家?”  

“二哥,实话讲,我水平有限,你不如打电话问问厂商客服,那边会教你。”  

“好的!”  

第二天一早。  

不怎么开心的二哥,点燃了鞭炮和二踢脚。  

29辆斯太尔半挂,满载豆苗和礼盒,在电视台的镜头下,排着长龙一般的队伍,从砖窑小路驶入省道。  

然后在小洋楼,贴上路政和高速管理共同颁发给余阳的通行证,直接上了高速。  

跟在后面的县主管,累了,睡着了。  

等到了高速,方才清醒。  

“这么快咱们就从拳铺高速上下口,跑过来了?”  

“是啊主管。”秘书回应道。  

“有个上下口,确实挺方便。”  

可惜十里营的这条高速,由东山省主导,沿途各地市出资,再由各地市管理。  

他一个县主管,压根插不上话,更别说给十里营设置上下路口。  

此次北上,老韩带队,张海随行,县主管和县武部陪同。  

送走车队之后。  

余阳与岳东来一起回到余家村。  

俩人在四海通达农贸公司闲聊许久,确定了今后供货数量,又制定了创建菜贩子协会的章程。  

等吃过午饭。  

余阳略带醉意的回到小洋楼,左右瞧瞧,感觉无事可做。  

干脆揣上保温杯,巡视自己领地。  

一周过去,在人多力量大的掩盖下,停车场的围墙已经建成,仅留一南一北两个大门。  

从省道跨过路沟,迈入南门。  

长约300米,宽约200米的空地上,西边坐落着一排民舍,足足20座。  

一部分用于办公,一部分租赁出去,用于汽车维修、快餐住宿。  

东边同样是20座民舍,全部被改造成宿舍。  

一部分交给员工,一部分对外租赁。  

中间则是停车场。  

包括农机停放区、私家轿车停放区、大型半挂停放区、临时车停放区。  

而走出北门,前方便是余家村。  

西侧院落转租给菜贩子,用于合租、办公。  

东侧院落暂时留在村民手中,不然人们没地方住。  

主干道两侧,则多了许多门头。  

商店、水煮面、壮馍摊、包子铺、羊汤馆、五金电器、钢材电焊、私人加油站、轮毂轮胎、充气补胎、轴承三角带、农机农具……  

隐隐约约还能看见一家沙县小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搬来的。  

而收入增加,村里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  

至少余家村的败家子们,已经阔气的不做饭了。  

并且见人就让烟,最低都是10块钱一包的泰山、一支笔,或者小熊猫。  

“狗窝里放不着油饼!”  

余阳虽然嘴上骂着,心里却挺欣慰。  

因为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经济。  

如果全都藏着掖着,谁来余家村做买卖?  

没人做买卖,各方各面就起不来。  

一路思索。  

不知不觉来到村子最东头。  

泥泞的胡同里,村长的堂叔正拿着20块钱一包的小中华-软八喜,招呼一群菜贩子到家里取货。  

当初余家村集体投入豆苗产业,有的贪图省事,把火炕交给三元农业,每个月拿固定收益,全家老小再跑塑料大棚忙活,多赚几份收入。  

也有的把豆苗留在手里,只交纳1500块钱的技术支持费,然后联络菜贩子,亲自售卖。  

于是村长堂兄就做起了二手菜贩子买卖。  

比如某個菜贩子急需大量豆苗,但需要排队两天才能从三元公司拿到货。  

怎么办?  

村长堂兄找到对方,确定数量后,以每筐加5块,甚至加10块的价格,达成一致。  

然后从村里改造火炕后,不愿跟随公司出货的农户手里收购。  

借此赚取差价。  

但这只是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