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余家村的资本萌芽(1/2)
第二天。
留在十里营处理砖窑的县支行行长,刘大年,来到路边买早餐。
还没想好吃什么,就听到排队买油条的人们,在小声议论。
“那么大一袋子,全是钱!”
“俩壮汉抬着都吃劲。”
“我的天,得有好几百万吧?”
“是啊,用化肥袋子装着,也不怕撒咯。”
“撒了你也不敢抢啊,那壮汉给你一拳,你怕不是要躺半辈子。”
“余阳也是好脾气,当初黄麻子抄过老余的家,这次余阳带着那么多人过去,连本带利的算完,丢下钱就走。”
“换成我,肯定把黄麻子家给拆了。”
“好脾气?你是没见刘狗子的惨样,余阳还了钱,拿那么一沓百元钞,把刘狗子的嘴巴都抽肿了。”
“谁让他嘴巴臭呢。”
“就是不知道张海会怎样。”
“张海那么好的人,又没欺负人家,用不着跑,听说老余借他5万,余阳还了6万。”
“想不到种豆苗那么赚钱,几天的功夫,那小子就发财了。”
“是啊,一袋子钱,还完账,还剩下一大半呢,我看着都眼馋。”
县支行行长刘大年,已经知道余阳在搞豆苗,更知道许多人开车去排队。
但从未想过,余阳会赚这么多。
并且结清民间贷,还剩余颇多。
如果银行晚几天收走砖窑,说不定现在已经拿到20万贷款,更不需要为砖窑头疼。
“贪念啊!”
刘大年知道问题出在哪。
无非是余村长说要25万买下砖窑,其中20万补上贷款,多出来的5万,银行这边分一分。
否则他一个支行行长,才不会参与进来。
而现在…
犹如股票,被套牢了。
当然,刘大年不着急卖砖窑。
因为那砖窑的价值,少说上百万。
放在那,等同固定资产,上级不会怪罪。
只是现在没人买,暂时无法变现。
刘大年听着议论声,吃完油条和胡辣汤,起身返回小旅社。
走到半路,忽然抬头。
下雪了。
村长家小洋楼。
余阳用一夜时间,结清了老余修砖窑欠下的民间贷。
忙完之后,抱着无债一身轻的念头,安心睡眠。
没想到一觉睡到晌午头,拉开帘子,外面大地都已经泛白。
“下雪了?”
自家豆苗需要阳光,这一下雪,怕不是要断了财路。
余阳套上军用棉大衣,急匆匆赶到自家院子。
然后便看到八十多个壮汉,挤在塑料大棚里忙活。
“差点忘了,昨天有64家村民改造了火炕,等于占领了64处房屋,自家新增64个农夫。”
“这么说,一个农夫持有1分地,咱的改良型农田,可以扩建6.4亩。”
“如果加上之前的2.5亩,总产量几乎翻3倍…”
余阳一边思索,一边走进塑料大棚瞧瞧豆苗。
奇怪的是,依旧在生长。
“不是说,必须阳光充裕,才能成熟吗,现在没阳光,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哥闻言,有点像看傻子,“如果没阳光,岂不是乌七八黑,比晚上都暗?”
“是啊!”
余阳恍然。
虽然下雪看不到太阳,但白天依旧有光,并且也是阳光。
旋即余阳又发现,豆苗生长速度加快了不少。
这次他没问大哥,而是暗中观察…
左边区域2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减半,以前需要30天,现在需要15天,估计豆苗收割时间,也会从5個小时,变成2.5个小时。
右边区域5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大幅度减少,现在只需要6天。
南边区域有10个农夫,但周围豆苗成苗时间依旧是6天。
余阳明白了。
农夫的作用,是加快农作物生长。
如果单块农田内,增加农夫数量,这个效果会叠加,但存在一定上限,无法秒产。
余阳琢磨片刻,想到了流水线。
如果把改良型农田,切割成十数个小方块。
单块面积内,让农夫数量达到上限,将豆苗生长速度提升到极致。
也就是1小时收货一轮。
A区成熟,农夫转移B区。
咱派人到A区收割,同时B区成熟,农夫转移C区。
咱继续派人到B区收割,同时C区成熟,农夫转移D区,再派人给A区铺设沤好的大粪增肥…
以前都是全部种植,等成苗后,壮汉休息,俩堂弟收割,忙完之后农夫继续种植。
现在改成流水线…
89个壮汉,2.5亩农田,从早上5点,到晚上6点,总产量至少能翻3倍,甚至能达到5倍。
就是不知道哥哥们愿不愿意。
这567,远比什么996都要狠啊。
再就是,产量暴增,必须进行掩盖。
比如对外宣称,部分豆苗来自北边荒地里的塑料大棚,用于集中保温。
比如六叔搞定大型拖拉机的车厢之后,开始连夜往外运。
比如兜里有钱了,再收购几批二手的农用拖拉机,继续定制车厢,扩大车队规模。
至于为什么非要二手货…
这年头路不好走,买了新车,也会变旧车。
余阳认真研究之后,认为以上想法可行。
当即招呼大哥,开始测量。
留在十里营处理砖窑的县支行行长,刘大年,来到路边买早餐。
还没想好吃什么,就听到排队买油条的人们,在小声议论。
“那么大一袋子,全是钱!”
“俩壮汉抬着都吃劲。”
“我的天,得有好几百万吧?”
“是啊,用化肥袋子装着,也不怕撒咯。”
“撒了你也不敢抢啊,那壮汉给你一拳,你怕不是要躺半辈子。”
“余阳也是好脾气,当初黄麻子抄过老余的家,这次余阳带着那么多人过去,连本带利的算完,丢下钱就走。”
“换成我,肯定把黄麻子家给拆了。”
“好脾气?你是没见刘狗子的惨样,余阳还了钱,拿那么一沓百元钞,把刘狗子的嘴巴都抽肿了。”
“谁让他嘴巴臭呢。”
“就是不知道张海会怎样。”
“张海那么好的人,又没欺负人家,用不着跑,听说老余借他5万,余阳还了6万。”
“想不到种豆苗那么赚钱,几天的功夫,那小子就发财了。”
“是啊,一袋子钱,还完账,还剩下一大半呢,我看着都眼馋。”
县支行行长刘大年,已经知道余阳在搞豆苗,更知道许多人开车去排队。
但从未想过,余阳会赚这么多。
并且结清民间贷,还剩余颇多。
如果银行晚几天收走砖窑,说不定现在已经拿到20万贷款,更不需要为砖窑头疼。
“贪念啊!”
刘大年知道问题出在哪。
无非是余村长说要25万买下砖窑,其中20万补上贷款,多出来的5万,银行这边分一分。
否则他一个支行行长,才不会参与进来。
而现在…
犹如股票,被套牢了。
当然,刘大年不着急卖砖窑。
因为那砖窑的价值,少说上百万。
放在那,等同固定资产,上级不会怪罪。
只是现在没人买,暂时无法变现。
刘大年听着议论声,吃完油条和胡辣汤,起身返回小旅社。
走到半路,忽然抬头。
下雪了。
村长家小洋楼。
余阳用一夜时间,结清了老余修砖窑欠下的民间贷。
忙完之后,抱着无债一身轻的念头,安心睡眠。
没想到一觉睡到晌午头,拉开帘子,外面大地都已经泛白。
“下雪了?”
自家豆苗需要阳光,这一下雪,怕不是要断了财路。
余阳套上军用棉大衣,急匆匆赶到自家院子。
然后便看到八十多个壮汉,挤在塑料大棚里忙活。
“差点忘了,昨天有64家村民改造了火炕,等于占领了64处房屋,自家新增64个农夫。”
“这么说,一个农夫持有1分地,咱的改良型农田,可以扩建6.4亩。”
“如果加上之前的2.5亩,总产量几乎翻3倍…”
余阳一边思索,一边走进塑料大棚瞧瞧豆苗。
奇怪的是,依旧在生长。
“不是说,必须阳光充裕,才能成熟吗,现在没阳光,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大哥闻言,有点像看傻子,“如果没阳光,岂不是乌七八黑,比晚上都暗?”
“是啊!”
余阳恍然。
虽然下雪看不到太阳,但白天依旧有光,并且也是阳光。
旋即余阳又发现,豆苗生长速度加快了不少。
这次他没问大哥,而是暗中观察…
左边区域2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减半,以前需要30天,现在需要15天,估计豆苗收割时间,也会从5個小时,变成2.5个小时。
右边区域5个农夫,周围大豆成熟时间大幅度减少,现在只需要6天。
南边区域有10个农夫,但周围豆苗成苗时间依旧是6天。
余阳明白了。
农夫的作用,是加快农作物生长。
如果单块农田内,增加农夫数量,这个效果会叠加,但存在一定上限,无法秒产。
余阳琢磨片刻,想到了流水线。
如果把改良型农田,切割成十数个小方块。
单块面积内,让农夫数量达到上限,将豆苗生长速度提升到极致。
也就是1小时收货一轮。
A区成熟,农夫转移B区。
咱派人到A区收割,同时B区成熟,农夫转移C区。
咱继续派人到B区收割,同时C区成熟,农夫转移D区,再派人给A区铺设沤好的大粪增肥…
以前都是全部种植,等成苗后,壮汉休息,俩堂弟收割,忙完之后农夫继续种植。
现在改成流水线…
89个壮汉,2.5亩农田,从早上5点,到晚上6点,总产量至少能翻3倍,甚至能达到5倍。
就是不知道哥哥们愿不愿意。
这567,远比什么996都要狠啊。
再就是,产量暴增,必须进行掩盖。
比如对外宣称,部分豆苗来自北边荒地里的塑料大棚,用于集中保温。
比如六叔搞定大型拖拉机的车厢之后,开始连夜往外运。
比如兜里有钱了,再收购几批二手的农用拖拉机,继续定制车厢,扩大车队规模。
至于为什么非要二手货…
这年头路不好走,买了新车,也会变旧车。
余阳认真研究之后,认为以上想法可行。
当即招呼大哥,开始测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