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氪金玩家(2/3)
有多强。
特别是最近两年时间,庞学林率领江大异军突起,在数学、材料学、电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隐隐间甚至让江大与清北有了分庭抗礼的意思。
而庞学林自己,更是堪称妖孽。
在数学领域的种种成就就不必说了,在材料学领域,他和李长青合作搞出的高纯度电子级单壁碳纳米管和大尺寸单层石墨烯(飞刃材料项目还处于对外保密阶段),均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李长青这样只能在国内算是一流的学者,因为与庞学林的合作,瞬间成为了国际碳纳米材料领域的权威。
那些参加这一项目的教授、副教授乃至于实验室里的实验狗,都成了各大科研机构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在电化学领域,庞学林更是慧眼识人,和柯顿·沃克合作,帮助这样一个早已被产业界抛弃的过气大牛,重新走上巅峰。
据说正因为锂空气电池项目的成功,诺贝尔奖委员会已经考虑决定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庞学林和柯顿·沃克两人。
现在已经进入九月了,距离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公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
说不定过一两个月,眼前这位年轻人,就会成为国内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诺奖大佬了。
而江大化学工程学院参加锂空气电池项目组的那些学者们,同样也名利双收,据说庞学林甚至将非常大方地他掌控的星环科技的部分股份,分给了参与这一项目的学者们。
即使每人只有百分之零点几,那也是以亿为单位的。
正因为如此,当由庞学林主导组建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的消息传出,并且向全球邀请学者加盟以后,自荐的简历差点塞爆了钱塘实验室的官方邮箱。
其中甚至不乏许多诺奖级学者,那些国际一流的学者更是如过江之鲫。
要知道石毅在西湖大学这几年费尽心血,也不过是凑齐了一支准一流的团队,论实力和底蕴,和江大跟本没法比。
而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只需一两年的时间,庞学林就可以拉起一支媲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的团队来。
因此,石毅这才决定上门,看看能不能从庞学林这边得到一些帮助,只要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愿意与西湖大学合作,那么西湖大学未来的发展就非常可期了。
听石毅这么一说,庞学林一下子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他沉吟片刻,淡淡笑道:“石教授,合作不是不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请说。”
石毅眼睛一亮。
庞学林道:“西湖大学如果和我们合作,我需要将西湖大学整合到江城高等研究院、钱塘实验室的科研体系内,未来西湖大学的着重点在于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全面转入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
“这个…”
石毅一下子就犹豫了。
庞学林这种做法,几乎就相当于要求将西湖大学纳入他的麾下了。
这在施一公看来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庞学林淡淡一笑,说道:“钱塘实验室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平均每年科研经费方面的投资不低于一百亿RMB,江城高等研究院平均每年的经费,不低于十亿RMB。另外江大已经同意加入到这个体系内,钱塘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会对江大部分学科专业同步开放,江大教授通过考核后,也可以成为钱塘实验室的或者江城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而且星环科技公司未来每年将会为江大提供不低于三十亿RMB的教学经费,如果西湖大学愿意加入这样的联盟,我们也会予以同样标准的经费支持。要知道,江城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千万等级的大都市,完全容纳得下两所国际顶尖大学。”
石毅张了张嘴,拒绝的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了。
要知道,石毅今年已经五十四了,这些年,他渐渐退出了一线科研岗位,逐步向一名教育家转型。
他非常清楚想要筹办一所国际顶级大学有多么艰难。
其中最麻烦的,就是经费问题。
西湖大学采取的是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作为西湖大学基金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这些年一直面临着筹资压力。
按照石毅的估算,当西湖大学全容量聘请300位教授时,不算科研经费,一年所需的行政费用就要10亿12亿元。
依照规划,8到10年内,基金会需做成一个200亿到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这样每年以基金运营投资的56的收益,才能满足西湖大学每年的运营费用。
这还是8到10年后的目标,现在西湖教育基金会连一半都没有满足。
而庞学林刚才开口就是每年三十亿!
这完全就是普通玩家和氪金玩家的区别。
至于庞学林能不能兑现承诺,石毅压根就没有怀疑。
以金龙电池未来光明的钱景,单单每年金龙集团交给星环科技的分红和专利费,至少在两百亿RMB以上,支撑起这样的花销轻轻松松。、
更让石毅感到压力山大的是,庞学林予以江大同样的支持。
这两年江大本来就因为庞学林的存在,在大学排名中呈现出直线蹿升之势,再加上每年三十亿的经费支持,恐怕过不了几年,国内最好的大学就不是清北了。
到时候同样位于江
特别是最近两年时间,庞学林率领江大异军突起,在数学、材料学、电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隐隐间甚至让江大与清北有了分庭抗礼的意思。
而庞学林自己,更是堪称妖孽。
在数学领域的种种成就就不必说了,在材料学领域,他和李长青合作搞出的高纯度电子级单壁碳纳米管和大尺寸单层石墨烯(飞刃材料项目还处于对外保密阶段),均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李长青这样只能在国内算是一流的学者,因为与庞学林的合作,瞬间成为了国际碳纳米材料领域的权威。
那些参加这一项目的教授、副教授乃至于实验室里的实验狗,都成了各大科研机构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在电化学领域,庞学林更是慧眼识人,和柯顿·沃克合作,帮助这样一个早已被产业界抛弃的过气大牛,重新走上巅峰。
据说正因为锂空气电池项目的成功,诺贝尔奖委员会已经考虑决定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庞学林和柯顿·沃克两人。
现在已经进入九月了,距离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公布还有一个多月时间。
说不定过一两个月,眼前这位年轻人,就会成为国内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诺奖大佬了。
而江大化学工程学院参加锂空气电池项目组的那些学者们,同样也名利双收,据说庞学林甚至将非常大方地他掌控的星环科技的部分股份,分给了参与这一项目的学者们。
即使每人只有百分之零点几,那也是以亿为单位的。
正因为如此,当由庞学林主导组建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的消息传出,并且向全球邀请学者加盟以后,自荐的简历差点塞爆了钱塘实验室的官方邮箱。
其中甚至不乏许多诺奖级学者,那些国际一流的学者更是如过江之鲫。
要知道石毅在西湖大学这几年费尽心血,也不过是凑齐了一支准一流的团队,论实力和底蕴,和江大跟本没法比。
而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只需一两年的时间,庞学林就可以拉起一支媲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的团队来。
因此,石毅这才决定上门,看看能不能从庞学林这边得到一些帮助,只要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愿意与西湖大学合作,那么西湖大学未来的发展就非常可期了。
听石毅这么一说,庞学林一下子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他沉吟片刻,淡淡笑道:“石教授,合作不是不可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请说。”
石毅眼睛一亮。
庞学林道:“西湖大学如果和我们合作,我需要将西湖大学整合到江城高等研究院、钱塘实验室的科研体系内,未来西湖大学的着重点在于人才培养,科研方面全面转入钱塘实验室和江城高等研究院。”
“这个…”
石毅一下子就犹豫了。
庞学林这种做法,几乎就相当于要求将西湖大学纳入他的麾下了。
这在施一公看来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庞学林淡淡一笑,说道:“钱塘实验室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平均每年科研经费方面的投资不低于一百亿RMB,江城高等研究院平均每年的经费,不低于十亿RMB。另外江大已经同意加入到这个体系内,钱塘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会对江大部分学科专业同步开放,江大教授通过考核后,也可以成为钱塘实验室的或者江城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而且星环科技公司未来每年将会为江大提供不低于三十亿RMB的教学经费,如果西湖大学愿意加入这样的联盟,我们也会予以同样标准的经费支持。要知道,江城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千万等级的大都市,完全容纳得下两所国际顶尖大学。”
石毅张了张嘴,拒绝的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了。
要知道,石毅今年已经五十四了,这些年,他渐渐退出了一线科研岗位,逐步向一名教育家转型。
他非常清楚想要筹办一所国际顶级大学有多么艰难。
其中最麻烦的,就是经费问题。
西湖大学采取的是西湖教育基金会支持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作为西湖大学基金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这些年一直面临着筹资压力。
按照石毅的估算,当西湖大学全容量聘请300位教授时,不算科研经费,一年所需的行政费用就要10亿12亿元。
依照规划,8到10年内,基金会需做成一个200亿到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这样每年以基金运营投资的56的收益,才能满足西湖大学每年的运营费用。
这还是8到10年后的目标,现在西湖教育基金会连一半都没有满足。
而庞学林刚才开口就是每年三十亿!
这完全就是普通玩家和氪金玩家的区别。
至于庞学林能不能兑现承诺,石毅压根就没有怀疑。
以金龙电池未来光明的钱景,单单每年金龙集团交给星环科技的分红和专利费,至少在两百亿RMB以上,支撑起这样的花销轻轻松松。、
更让石毅感到压力山大的是,庞学林予以江大同样的支持。
这两年江大本来就因为庞学林的存在,在大学排名中呈现出直线蹿升之势,再加上每年三十亿的经费支持,恐怕过不了几年,国内最好的大学就不是清北了。
到时候同样位于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