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林城大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岭子顶村,隶属G省安河县大峪乡。  

岭子顶村距离安河县县城将近一百公里路。  

从岭子顶村去县城,首先要走一天一夜的山路,到达大峪乡乡政府所在地,然后才可以搭车前往县城。  

出门前,庞学林带上了阿青专门给他准备的干粮,玉米面馍馍,另外还有一壶水,一包咸菜。  

一路翻山越岭,虽然大峪乡乡镇府距离岭子顶村直线距离也就三十公里,但真正要走的路,数倍不止。  

这一路上偶尔也会经过几个村落,点缀在群山之间,炊烟袅袅,一副宁静安详的乡村风貌。  

傍晚时分,庞学林来到了一处供过往旅客歇脚过夜的山神庙。  

现在邻近年关,过往的行人不算少,庞学林到的时候,里面大概有三四个人。
不过庞学林也没有和他们说话的意思。  

玉米馍馍兑水,再加咸菜,随便对付了一顿。  

一夜无话。  

第二天,庞学林继续出发,一直到下午两点,才抵达大峪乡乡镇府所在地,赶上了最后一班前往县城的中巴车。  

一路摇摇晃晃。  

抵达县城,已经是傍晚六点。  

庞学林找了个五块钱的大通铺小旅馆,美美地用热水跑了个脚,然后在弥漫着脚臭与鼾声的房间里倒头睡上一夜。  

一大早,庞学林就被那些匆匆早起赶路的人吵醒。  

他也只好跟着起床,在街头吃了份豆浆包子,再赶往安河汽车站,花了二十四块钱,搭上了前往省城林城的班车。
庞学林之前就打听过了,安和县邮政局并没有开通国际邮递业务,他只能赶往省城,再找邮政局邮递自己的论文。  

出发后的第三天傍晚,庞学林终于完成了从岭子顶到林城数百公里的旅途。  

到达林城已经是傍晚时分,庞学林先是在街头随便对付了一顿,然后找了小的招待所住下。  

这个年代的林城,虽然市区人口超过了两百万,但城市建设水平,和前世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三十层高的百货大厦,是林城的最高建筑,十层以上的高楼在整个林城也屈指可数。  

马路两侧到处都是凌乱的电线,特别是到了下班的关口,街道上到处都是自行车流,时不时还能看到这个时代特有的气包公交车和无轨电动公交在街头巡游。
招待所每晚房价就要二十五块钱,庞学林必须尽快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完,否则他这点钱,根本应付不了多少天。  

第二天上午,庞学林直奔林城邮政局,办理国际邮寄业务。  

这一次,庞学林同样将论文投稿到普林斯顿举办的《Annals  

Mathetics》(《数学年刊》)。  

数学界四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分别是《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Acta  

Mathetica》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  

之所以选择《数学年刊》,一方面是这个杂志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美国数学会杂志》刚创刊没几年,影响力和《数学年刊》还有一定差距,《数学新进展》和《Acta  

Mathetica》都是季刊,就算最终顺利刊登,时间也比庞学林预计的要长。
因此,《数学年刊》算是最佳选择。  

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是,在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数学研究者能在四大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建国以来,在四大期刊发表过的论文,一个巴掌数的过来。  

甚至在这个时代,只要你在四大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就被默认有资格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了。  

因此,只要论文能够在《Annals  

Mathetics》顺利发表,庞学林乃至整个岭子顶小学的境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六十多页的全英文手写论文,从林城发到普林斯顿,最快也需要一个多月。  

帮庞学林办理国际邮寄业务的那年轻姑娘时不时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庞学林。
一手漂亮的英文书法,数十页全手写英文文章,外加庞学林一身老旧的军绿色大衣,风尘仆仆的模样,怎么看怎么违和。  

“同志,我要邮寄的这文件没什么问题吧?”  

“哦,没事!”  

那姑娘在缴费单上盖了个章,然后道:“拿着这缴费单对面窗口缴费,交完钱再把收据给我就行了。”  

“好的!”  

庞学林看着缴费单上124块钱的邮费,不由得有些肉疼。  

不过他还是爽快地交完钱走人,相比于收获,这点付出压根不算什么。  

搞定国际邮寄业务,剩下的十几篇文章,要投稿给国内的期刊,但是相比于投稿给《数学年刊》,投稿给国内期刊的麻烦要更大一点。
因为庞学林压根就不知道这些期刊的具体地址。  

就算记住前世的地址,但未来几十年,中国变化那么大,天知道这些地址有没有换过。  

想了想,庞学林还是决定去林城大学转转,看看能不能找人帮忙。  

林城大学在后世虽然已经进入211工程建设名单,但因为地处西部,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学校的整体实力并不算强。  

庞学林在林城大学转了半天,才从一个学生口中得到了数学系教学楼所在的位置。  

进入教学楼后,正好上课铃声响起,眼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